分享

共读《给教师的建议》31-35

 新用户9913Bpb0 2021-08-30

共读《给教师的建议》31-35

7封信

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好!

时间过得很快,一封封信、一次次共读,让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学期的期中。回头想想,仿佛昨天我们还在克服暑期假期恐惧。转眼间,我们又已经工作了这么长时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任何时间与空间,都在于我们的适应。

越适应,日子过得就越快,所以我们都要做一个会适应的老师。当然,我所说的适应,一定是适应自己生命成长的生活,并非是不经过思考的无序生活。就像上一讲中提到所谓的自由支配时间,并非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知识的一种拓展运用和阅读。

(每周会前演讲)

三十一条建议

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

无论你是一名什么样的普通工作者,进入到一个行业参加工作,是不是一定要先对工作的对象有所了解?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而生命的复杂性,又是给我们带来的最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准备一年级的老师,一定要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怎么样才算了解儿童呢?

书中指出首先就是了解他的健康状况。这一点可能是我们当老师的最容易忽视的,我自己在教一年级时,也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我觉得教育如果细致到这一点,那真是非常用心的人。它的确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事情。

有些孩子的不健康,是环境的产物。从教二十年来,我越发感觉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的问题,首先都是父母的问题。我很认同书中的这个观点:那些在叫骂、训斥、无情对待、互不信任、受到侮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特别难教育的。作为老师,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要加强家校的沟通。通过家长学习会的形式,把我们所观察到现象,把我们所知道的教育常识和理念告诉我们的家长,让他们知道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每一个学期都要召开几次家长学习会,以及为什么举办家长读书会的原因。上周五,五(2)班单独召开了一次家长会,最后还进行了一次集体合影。家长们在照片里呈现出了喜悦的表情,就足以说明他们参加此次会议是有意义的。

老师们,现在有很多老师都讨厌开家长会,甚至不愿意去家访,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了解儿童,最好的方式就了解他的家庭。只有走进孩子真实的环境,我们才有所发现、有所触动。

从关系学的角度来讲,我们主动了解孩子的父母,主动与孩子们建立持续的联系,就是友好关系的开始。有人说,做好教育首先是与学生建立好友好的关系。我认为,还要包括与家长的关系。

(共读-教师分享) 

三十二

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思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称数学逻辑;一种是艺术思维或称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类型,我们应该不陌生,但是我们知道也很少。我们习惯以“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来区分命名。

两种不同类型思维的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上,会有明显的区别。比如,我们学校的独轮车运动,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学得快,有些学生就学得很慢,甚至认为自己就学不起来。比如我的女儿就属于形象思维类型的,就觉得学习独轮车是很困难的。据我的理解,相对而言,形象思维的人动手能力会偏弱一些。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要做的就是认清孩子的思维类型,不要轻易给孩子们下某种不利于他成长的结论。另外,我们还不能片面地去发展孩子的某种思维,而要既全面发展,又要善于把学生的智力发展,引导到最适宜他的先天素质发展轨道上去。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区分出哪些孩子是数学逻辑,哪些孩子是形象思维的。书中告诉我们只要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就可以分析出孩子们的思维属性。具体的方法,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大家一看也都能明白,此处我不做介绍。

书中有一处,请大家引起注意。那就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建议儿童入学前的一年时间里,带领儿童到思维的源泉即自然界里去旅行12-13次。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估计有的老师还不能读出其中的道理。为什么要到大自然中去呢?因为大自然中既有适合形象思维学生观察的鲜明的事物;又有适合逻辑思维类型学生观察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此以来,就可以锻炼两种不同的思维。为什么是这个次数,我还不能够理解,期待以后的阅读发现。

三十三

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我已经不止一次听说,一些刚入职的教师,没怎么开始工作,就已经想辞职了。在他们看来,教书日子过得实在很煎熬。在他们看来,在学校的日子,就是度日如年,过得极为缓慢。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己头10年的时间过得非常缓慢。到了后来,就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我的理解是,刚参加工作的老师,还不能够从单一的学习生活,转入到既工作又生活的模式。另外,教师这个职业还未被自己真正所热爱;自己在专业上又毫无经验,工作起来毫无成就感。自然,就觉得在学校里的日子是煎熬了。这就好比学生学习独轮车,刚开始好奇学了几下有点感觉,就天天练习,时间过得很快。但是没过几天,那点感觉仍然是那种感觉,没有丝毫滚动的样子,越学越没有信心。骑不了几分钟,就不想再骑了。其实,这个时候如果继续像刚开始的尽头一样,很快就突破这个关卡,车自然就会滚动起来。

(共读-校长主讲)

刚工作不的老师,也有类似的现象。四五年时间过去,自己还是那个样子,就没有信心了。工作起来也就没意思,教书的日子就变得漫长起来。其实,这个时候就是考验你的时刻。越是这样的一个状态,越是需要好好学习、好好实践、好好积累,到了火候,自然就厚积薄发。到那时,有了经验、有了专业能力,工作就变得有意思,时间就过得快起来。

所以我说,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就说明要成长了。反之,如果天天有时间吃吃喝喝、看看手机,那么他在工作中就无法找到快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不再是天涯海角,而是从星期一早上到星期五下午的这段距离。

那么,在年轻时该如何学习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每一个月要三本书:一本所教学科的书;一本作为青年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和斗争事迹的书;一本是关于人的心灵的书。

他说,希望每一个老师在工作10年后,教科书在我们的眼里就浅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说为了上好一节课,我是一辈子在备课的。我觉得自己教语文,还是会有出现这种情况,碰到一个问题,自己还不能够不参考任何资料,就能给出答案。如果老师拿到一本教科书,不需要任何备课资料,就可以去上课。你完全可以想象他的那种自信和课堂上的那种自由。

第二类书是我们在工作不如意之时最有帮助的。刚当校长的两年,我时常会以苏东坡来勉励自己。因为我读过《苏东坡传》,知道苏东坡一生的坎坷经历,他遇到那样的遭遇,仍然乐观面对生活。这就是英雄人物的榜样。

第三类书是能够让我们做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书。通过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能够帮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儿童的发展规律,认识人的本性。这类书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是极为需要的。比如公安系统警察,就需要研读犯罪心理学。

除了读书,还要学习什么呢?

作为老师,还要懂一点艺术,否则是做不好教育的。具体我展开讲,我只给大家一点建议,那就是如果你不懂艺术,那也要经常与我们的音乐老师、美术老师聊聊天,但不是聊八卦。因为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看到美感。教育者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我们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学生的内心美)。

此刻,大家一定明白了我为什么要设立音乐日,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各种乐器,为什么来到桐小就开始校园的绿化,为什么要对教室门进行“名画”油漆。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我们要积累供全班和学生和个别学生使用的大量习题和例题,并按照教学大纲的章节加以编排。开学不久,我就跟丹丹说,尤其是数学组一定要组织老师,整理本册课本中易错难懂的题目,并提供有效的解答思路。这样一来,老师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就会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我们都应该多阅读、多实践,培养一两样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医生那样越老越有经验,越老越值得人家的信任。

三十四

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

所谓的发展思维和智力,就是指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分析思维,影响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克服思维的缓慢性。

前面已经讲过,发展这两种思维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入学前的一年时间里,带孩子到自然界中去旅行12-13次。我相信在这个时间段,带孩子到大自然去的次数越多,他的收益就越多。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该如何发展这两种思维呢?

逻辑思维的训练,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优秀的老师和一般的老师区别就在这里。前者会重视学生逻辑的思维发展,同样的教学内容,他们会更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如科学课,给语文老师,他们往往会让学生天天背,考试依然能考得很好,可是学生对这个事物的本质并没有弄懂,也就没有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一定要让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去剖析道理所在。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学科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数学课上,需要让学生自己得出规律;语文课上可以通过文章线索让学生理出文脉;另外,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它也是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的。

而形象思维的训练,我的理解则是多欣赏各种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多看看令人感到美好的事物,多给学生一些朗诵的机会,让他们去朗诵美好诗歌。

第三十

怎样培养记忆力

这条建议中,请大家记住这一个观点: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

也就是儿童的记忆一定不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东西就容易忘得快。一定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比如一首古诗的背诵,最好可以让孩子先把它说成故事,然后再来背诵。此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有的学生读了几十次还是不会背,那是因为他读的只是一个个汉字,而不是一个连贯的、有情节的故事。

文中讲小学阶段学得好,到中学就学不好的原因,是小学里缺乏一种发展思维、培养智力、打好记忆力基础为目的的专门工作。也就是说,小学阶段只是死记硬背,我们没有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到了中学,遇到的各种记忆材料,就是需要这种高阶思维才能记得住的。而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思维,所以学生就很容易成绩下滑。

举个例子,我们的老师经常在讲课过程中,直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到书上。比如古诗的意思,我发现好多老师都是这么干的。学生没有自己加工、自己理解的意思,只顾抄到书上,虽然考试也考起来了,但是思维没有得到发展,能力没有习得。没有这种思维和能力,自然就没有学习力,成绩自然就下滑。

这一次就分享到这,下一次共读任务第三十条至第四十条。

祝大家一周愉快!

                                 与大家同行  周国平

                                 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