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向军:生命的范本

 三驾马车1966 2021-08-30

生命的范本

刘向军

小时候,曾跟着大人到坟地里看翻埋。被翻埋的人是我的一个长辈,埋在土里已经20多年了。站在被掘开的坟墓边,屏住呼吸,我万分惊讶地看着大人们从墓坑里那口朽烂的棺材中把死者的头发、把一节一节灰乎乎的骨头、把几块黑乎乎早已腐烂却还没有完全硬化的肌肉一一捡起来,放进身边一口小小的棺材中。大人们之所以惊动亡灵,翻埋死者,是要给他配上阴婚,安葬在一个更好的处所。

人死后被埋进土里,有一天会变成这个样子。——少年的我的心里充满了悲哀和恐惧。

中年时,有机会在一家博物馆的灰暗的灯光下,看到了一具女性的木乃伊。那是一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黄褐色和灰暗色交织的皮肤紧绷绷地粘贴在骨骼上。她仰面躺着,头发、脸颊、乳房、双手、盆骨、大腿、小腿、双脚赤裸着,任人观看。

我和参观者一道默默观看,没有议论,只有巨大的好奇和轻轻的叹息。千年木乃伊超越时空,展示了死亡或者生命的另一种生存。我不知道艺术家们能不能从这样的死亡状态中发现某种艺术美来,但死后这样任人观赏,一定不是木乃伊生前的心愿。

不过,无论是我那被翻埋的长者,还是我所看到的木乃伊,他们本人或是亲友都希望那没有了灵魂的“臭皮囊”能够永存。这当然也是普通人普遍的愿望,但这自然又是奢望,无论住进怎样昂贵的棺材里,想让“臭皮囊”不速朽或许可以,但要想让“臭皮囊”也变成永不腐朽的木乃伊,那却近乎痴心妄想,而且实在没有必要。

近日,在网上看到了永久地放在展览馆里供世人参观的一对夫妻的骨骼标本。

丈夫叫李秉权,妻子叫胡素秋,他们都是医生。按照他们生前的约定,死后把遗体捐献给医院制成骨骼标本,成为科普教材,放在展览馆里供世人参观。

这一对夫妻骨骼标本,没有让人觉得阴森,没有让人觉得恐怖,也没有让人觉得尴尬。面对这一对骨骼标本,有的人赞叹的是这一对医生献身医学、献身科学的冷静、从容,有的人向往的是这一对夫妻执子之手、与尔偕老的生死相依,有的人感慨的是这一双志同道合的恩爱伴侣与众不同的生死观。温馨、热烈、纯粹、超脱,这是人们的普遍感受。甚至有网友这样留言:我想拥抱你们!

  【图片来自网络】

土葬、火葬、水葬、天葬,世间有各式各样的死法,捐血、捐肝脏、捐肾脏、捐角膜,人体器官有多种多样的捐法,李秉权和胡素秋却选择了共同捐献自己的骨头。

把自己的尸体交给同事去处置,去掉毛发、皮肤、肌肉、血管、神经、五脏,把一副“臭皮囊”整成了“清净骨”。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勇敢和洒脱,着实令人敬佩!人世间以这种干净、利落、奇特的方式给生命画上句号的人,目前大约就他们这一对吧。而对于那一对站立在橱窗后面的骨骼标本来说,新的生命刚刚开始——他们以这种方式让生命开始了新的轮回。

没有了衣着、毛发、血肉的骨骼,男女都差不多。仔细比照了他们生前的照片和他们的骨架形状,我能认出来谁是李秉权,谁是胡素秋。和他们照片上合影的男左女右的位置不同,橱窗里他们的位置是女左男右——这也可以理解:在这里,男女真正平等。他们双手下垂,并肩站立——这多少有一点遗憾:可以让他们把手牵在一起。

死亡是生命的结束,死亡也是生命的开始。我们能够选择什么?我们愿意选择什么?

2021.8.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