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按图索骥 | 黄元御的气—— 杂病之解(1)

 人老颠东 2021-08-30

  简蠹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试图从中医经典探寻线索,在古籍中挖掘古人的思维宝藏,在临床加以验证,以写就好玩的中医文章。



从前面所阐述的元御对《内经》基本要点的解读及串联,我们对其一气升降理论已可管窥,虽未见全貌,但基本的核心要点及思维方式已然了解。接下来,元御对杂病的解读可谓是执简驭繁——执一气之简,驭百病之繁。

内外感伤为百病之纲,所以先前我们所论述的劳伤算是总纲,而接下来所论述的就是不同疾病之明目,当然,还是运用元御的一气去诠释;元御所谓的“乖讹万状”其实不然,只是不同医学流派对其的解读。

以下便是杂病的诠解。


气鼓水胀

元御开篇即点出:鼓胀之病,在于中气之败。

鼓胀,即我们现代所理解的身体部位肿胀,中医概念中与气、水相关。依据鼓胀出现的部位,以中身为分界分上阳下阴,气盛于上,水盛于下。平素正常的状态下,由于中气的枢转作用,经过肺胃之降及肝脾之升,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达到一个气水循环的状态。

一旦中气衰败,升降失司,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为水胀。其气、水及中气的理论可溯源于《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首先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濛。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泻,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

气不化水、水不化气,总由中气衰败而生,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

分而述之。

虽说上焦如雾描述的是气盛的状态,通过肺胃右降,但推原气之本,在于坎中之阳。元御谓“坎中之阳,气之根也”。因此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便是水之化气的过程。一旦病态下肝脾失升,则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

前文已述,因于中气之斡旋,阳气得以升发,则木性条达之性就能正常发达而不郁。一旦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达;这个郁滞的肝木更会遏制脾土的枢转,因而二者皆郁而不升,凝滞而为胀满。


肝木不达还会郁而生热,这个热传之脾土,继而下传膀胱;这便是五行学说的“病则传其所胜”,我们看到其传遍的顺序是木——土——水。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小便涩而色黄。

另有因脾陷肝郁而导致胃逆胆郁的情况:元御解释为“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其下热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热者,胆火之不降也。”

在元御的体系里:病本属湿寒,病标为湿热。

因此对于此类气鼓的治疗,采用的治法是:泻湿行郁,补脾阳,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主方用桂枝姜砂汤

图片
桂枝姜砂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炙 砂仁一钱,炒,研 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

如果出现膀胱湿热,小便红涩者,加栀子清之。

如因脾肺湿旺,化生郁浊,有腐败胶粘的浓痰,不得下行,此时元御认为可用瓜蒂散,其理论依据是“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关键在于“去其菀陈”

图片
瓜蒂散
瓜蒂二十个,研 赤小豆三钱,研 香豉三钱,研
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二末,温服。取吐下为度。

若病重虚人,则宜用葶苈散,皆是针对在上之肺实而治。可以揣测元御的思路,肺因痰实而失降,必先去其痰实,恢复其降机,此即“去其菀陈”之意。而后必是考虑根源在土湿水寒,予以泻湿而温补脾阳为治。

了解水胀同样先来看看元御是如何解释水的循环代谢。

水虽从下往上而升,但其根源,在于离阴。通过肺胃右转,气可清凉而化浊阴,成为水。若肺胃不降,阳分之水遂淫泆而上逆,我们可观察到的症状是脐以上肿。也由于土湿胃逆,肺无降路,一方面导致的是“阳分之水,不得下行”,另一方面,会导致“阴分之水,反得上泛”。这样的阴水到了不同的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水入于肺,宗气隔碍,则为喘满;水入于经,卫气壅阻,则为肿胀。

与水液相关的几个脏腑是脾、胃、肺、肾、膀胱。基本的理论:水入于肺,宗气隔碍,则为喘满;水入于经,卫气壅阻,则为肿胀。

图片
饮入于胃,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充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氤氲郁霭,化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则注集滂沛,势如江汉矣。
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气化水,传于膀胱,肝气疏泄,水窍清通,是以肿胀不作。
《四圣心源·杂病解上·鼓胀根源·水胀》

从元御的引用内经所整理的这段论述,可以看到水液在人体的出入。水通路的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水的蓄积。这里,元御也提出了一个观点:“膀胱之窍,清则开而热则闭。”


在引用了《灵枢》“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后运用相火之说来解释“其虚而遗溺者,相火之下虚也,其实而闭癃者,非相火之下实也”,接下来就引入了“肾主蛰藏,肾气能藏,则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肾气不藏,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这个肾主蛰藏相火的论据进行论证。

接下来,就是论述肝之疏泄导致相火不得秘藏。

图片
相火藏于肾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过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之令畅,则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湿,生气郁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四圣心源·杂病解上·鼓胀根源·水胀》

最后还是要回到一气升降的理论来论述,就是相火下陷,源之于肝,肝气之陷,其原于脾;肝脾下陷后,相火随之下陷而生热,通过己土传之膀胱。

当下面的通道闭塞,水就会上逆,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络,就出现了肿胀。

《水热穴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皆积水也。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结合其理论,我们也看到了元御治疗水肿的两个主要方法:发汗、利小便(标);“其本之在肾者,宜泻之于膀胱;其标之在肺者,宜泻之于汗孔。”然究其病因,总则为燥土疏木为治(本)。

图片
苓桂浮萍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浮萍三钱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

图片
苓桂阿胶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中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可以看出,元御最终治疗的目的还是恢复正常的气水循环,这个前提是二者都是一气所生,所处理的方法就是解决其通道上的问题——“仲景《金匮·水气》之法,腰以上肿,当发其汗,汗发则气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便利则水行而气亦达矣”;而在论述其根本的,还是土湿导致的中气不运,脾胃失了升降,在治本的药中多在中气与脾胃上作文章。

其实我们也反复强调,元御的中气实际上涵盖了元气的概念,这与郑钦安氏元气所藏在坎卦中阳爻不同。二者的基本理论不同也导致了其治疗决策的风格迥异——元御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述说着中气病是百病之源,而其治疗也是必治中气;钦安思想则重在扶起坎中真阳,因此多用姜桂附。

当我们熟悉元御的这套思维模式以后,我们之后就能简而述之——其疾病病因逆推最终还是回到四方(肝、心、肺、肾),之后归于脾胃升降,最终还是中气。

通过这个一气升降的框架描述正常的中医生理,然后某病必是落在升降的某一个方面,与升相关的则与肝脾相关,与降相关的便与肺胃相关;心肾作为两个极点,升降皆可能影响之。

最终在治法上,通过调肝脾升,肺胃降,恢复中气的斡旋,同时治疗其寒热。

如此一来,元御的论证套路便明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