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真实身份就是“神”——《与神对话1》│ 书海遨游 No.19054

 每日糊图 2021-08-30

书海遨游No.19054

我的真实身份就是“神”

——《与神对话1》

推荐程度:****

(肯定有人会嗤之以鼻,只是想推荐给那些需要拓展思维的朋友看)

原书阅读:255分钟

本文字数:2,449

本文阅读:8分钟

这是一本很特殊的书,或者说是一套三本很特殊的书。作为第一卷,作者概括了这个世界各种基本的真相、主要的意义,以及谈论各种重要的个人事务和问题。

之所以会称之特殊的原因是虽然全程都是在记录和“神”对话的内容,但那些信奉有神教的信徒们一定非常讨厌这本书,因为不光很多地方“亵渎”了他们心中的“神”,而且还有很多违背了他们的教义。

而我们可以看成这本书只是在借“神”的名义来讲道理。或者说作者其实是在塑造另外一个“神”,另外一个他认为这个世界应该的样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很特殊,那就是作者陈述的方式。并没有什么论证过程,或者旁征博引,只是在简洁明了的讲述各种观点。从这点来看,似乎就是在借用“神”的身份,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神说的都是对的。

以此对于作者的观点也许就会有不同看法,能够接纳这些观点的朋友也许都是已经有相关生活经验的,或者说本来就已经存在这种想法。

作者在做的也许只是在激发一些朋友内在那些原本还有些模糊的声音和想法。

当然,凑巧的是这本书很畅销,也许也能说明赞同这种思想的人很多,代表了不少人的内在想法。而我的感觉是,也许不太适合那些一帆风顺的年轻人,有些感受没有生活的起伏是无法理解,乃至无法认同的。还有那些很虔诚的在拜神的朋友们也不用来看,也许你们接受不了这样的“神”。

就我自己来说,我很喜欢这样的“神”,或者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会很开心的说,我不能再低调了,我的真实身份就是“神”。

其实这是来自作者的观点,“你在地球上的任务并非学习,而是忆起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你没有创造出真正的你,你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你。”我会理解成,因此作者就创造出一个“神”,然后就对话起来。

“你本身是通过非你而得到定义的。”如果能够看透这个类似塌缩的状态,将“你”和“非你”整合起来,其实这也就是一个“神”的境界。

所以我会把作者与“神”的对话看成是左右互搏,也许更好去理解。

其中我觉得最核心的内容是在于作者的“三元论”。“世俗关系永远是二价的,而神圣领域中的关系则毫无例外是三价的。”以此作者也列出了很多三元思考的角度,进而会发现很多领域的相通地方。就比如:

圣父   、圣子   、圣灵

催生者、被生者、存在者

认识   、经验   、存在

精神   、身体   、灵魂

非物质、物质   、超物资

潜意识、意识   、超意识

自我   、本我   、超我

能量   、物质   、反物质

心      、脑      、魂

精      、气      、神

过去   、现在   、未来

彼      、此      、彼此之间

创造   、经验   、构思

每一个维度都可以是一套不一样的系统,而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出这些维度纵向的元素又是相近的,或者说这些系统间相通的地方也许就是所谓“真相”。

进而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三元理论,即创造的三个层面:思维、话语、行动。“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相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如果你要改变根基思维或者诱发观念,那最快捷方法就是颠倒思维-话语-行动的过程。可以说,在满篇讲理的同时也是有一些可践行的方法。

基于三元论,也许这本书就是在塑造“神”,以此“神”的概念就显得很重要。

“神是观察者,而非创造者。”也许看到这句话有些朋友会有些不舒服。在此并没有说哪一个宗教的教义本身有什么问题,只是对于现在能看到的许多行为,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个问题。是不是已经偏离了千年前的那个原始的内核?

现在去看看各种有神教的仪轨,甚至连无神教的佛教都开始塑造起一个个神来。而这一切仪轨隐含的前提假设就是神是一个会愤怒的神、会嫉妒的神、需要被需要的神。但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那根本就不是神,而是被当作神的神经质替代品。”

进一步来说,对于祈祷,作者的观点是“祈祷是感恩的祈祷,它根本不是请求。”“祈祷无非就是表明事物如此这般的强烈宣言而已。”

而对于地狱,作者则认为“是你对自己的选择、决定和造物所可能产生的最糟糕后果的经验。”

其实天堂和地狱都在当下,只是一念之间。

进而会看到作者也定义了,“所谓光明的境界,就是让你能够认识某样你尚未经验的东西,从而能够经验它。认识打开通过经验的门——你却以为是经验打开通过认识的门。”

这些定义同时也是作者的价值观,以此也建构了作者眼中的世界。

在这个框架下,作者穿插着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的看法,乃至于应该如何活着。

借用塌缩的“你”的概念,进一步描述“人类所有的想法和人类所有的行为,不是出于爱,便是由于怕。”“唯有怕出现了,爱才能作为能够被经验到的东西而存在。”这会想到叔本华的那句“人生,即抛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有点好奇作者是不是看过了一点叔本华。

也正是因为这,作者会描述人类的旅程是通往无何有之乡(nowhere)。而在这个旅程中的意义就是创造,“创造出你的身份和本质,然后去经验它。”

“我们总是渴望能够经验到我们的真实身份——而这需要一种截然相反的神的属性,叫做行在。”这个“行在”的概念很特别,与“存在”相对,很值得思考。

所以回到宗教里面都会倡导的修行,作者的观点就是,“修行并非叫你不要去行动,而是让你再也不需要特定的结果。”

为了践行这一切,作者会反复回到思维-话语-行动的过程,会强调训练思维,也就是说:

1、学会监视你的思维;去思考你正在思考的事情。

2、当发现脑海里出现了否定思维——也就是那些否定你关于某件事物的最高观念的思维——时,你就换种思维。

换种思维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方法,也许有朋友还会觉得这是没有用的鸡汤。但其实这也是最难的,也许是难在你要意识到该换思维了,而且还要有很大的弹性有很多种思维可以换。这就是一种修行。

作者最后也给出了一个标准以辨识是不是已经达到“神”的境界,也就是“假如你能够泰然自若、毫不犹豫地告诉世界你是谁,你的信念是什么,你对自己便是满意的。”

有意思的是,你要做到“神”,也许要克制自己的膨胀。“你毕生最棘手的任务是控制你的自我别膨胀。有人说你之所以如此落魄,是因为你自视太高。”

当然作者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值得品味品味,至少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不同的思维,在某些时候是一种不错的拓展。也许这就是一种学习或者教育。

就像作者说的,“只要拒不接纳你们自己的真相之外的一切,你们便不可能虚心接受教育。”打开这扇心门也许就是是通往“神”之路的起点。

2019-10-13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Neale Donald Walsch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