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产生成才盲区的归因探析

 新用户5331MFnj 2021-08-30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在人才学上,人才自我开发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人才开发在取得一定成就时,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即使继续开发,也很难再取得成就,在成就曲线上表现为近于平缓的一部分线段,这就是所谓“高原期”,或称之为“高原现象”。当出现人才“高原现象”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掌握超越成才盲区的艺术。

一、成才盲区的发现与界定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视觉中有盲点,即眼球后部视网膜上的一点,和黄斑相邻,没有感光细胞,不能接受光的刺激,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一点上不能引起视觉,所以叫盲点。人才进入“高原期”,实际上也是进入一个盲点,即成才盲区。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人才自己既想进步,但又无法进步,甚至连自己也找不出影响进步的原因,就像个人自己不知道有盲点一样。因此,所谓成才盲区,实际上就是人才进入“高原期”以后,既想超越“高原”,而又难以超越“高原”的困境。

人才进入“高原期”以后,大多不自觉地会陷入成才盲区之中,且长期不能自拔,由此导致的困惑、苦恼与焦虑严重困扰着立志成才的莘莘学子们,因而,及时超越“高原”,走出成才盲区,对于人才的自我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二、产生成才盲区的原因

形成成才盲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为人才开发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匮乏,以及受人才开发规律“非超导现象”的制约这三个方面。

(一)人才开发内在动力的匮乏

1.陶醉于实现成就动机后的满足感

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各种需要是促进个人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因此,在满足已有的需要,新的需要又尚未产生以前,在一定意义上说,需要的满足则意味着动力的降低。由此可知,人才自我开发在登上“高原”以前,个人则往往以特定的成就目标作为行为导向和前进的动力;进入“高原期”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意味着个人已经实现了特定的成就目标,从而自觉不自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如果没有及时产生新的成就动机,而只是在满足感和喜悦感中安于现状,其结果只能导致裹足不前,因缺乏前进动力而延误了人才开发的时机、自己阻碍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大学生以优异成绩迈入高校以后,以为自己已是“登龙门”,成了“天之骄子”,沾沾自喜,不求进取,有松口气的想法,结果到期末考试,却发现自己已落后于其他同学。还有的大学生评上三好学生或入了党,也容易自我满足,颇有点飘飘然。由于内在动力的匮乏,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并产生“满招损”的不良后果,这是个人被困在成才盲区的重要主观原因。

2.原来的人才开发方式已达某种极限,不再适应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才的自我开发中,从理论上讲,特定的开发方式与人才自身的年龄、知识、能力等是相适应的,也就是说,人才开发方式是为人才开发服务的,而人才的特点必然决定着相应的人才开发方式。因此,一定的开发方式促使着特定的人才登上“高原”,但登上“高原”以后,原来的人才开发方式未必能继续适应新的人才开发。这正像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一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原来的生产关系也要随之发展变化,不然,就会阻碍新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人才进入“高原期”以后,原来的人才开发方式通常表现出滞后的特点,落后于新的需要。这种滞后大多表现为缺乏“大人才观”和“大科学观”,思维陈旧、观念陈旧、学习方法陈旧,没有信息观念和人机对话能力等。

3.个人的生命张力暂时处于低谷期

登山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同理,人才自我开发在攀登“高原”的过程中,也要付出很大的体力和脑力。因此,当个人经过拼搏登上“高原”以后,多数人已经身心疲惫,使生命张力暂时处于低谷期,正象运动员参加完比赛、学生参加完考试一样,多数人会产生疲劳感。这样,人才开发就面临着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是人才自我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登上了“高原”;另一方面,个人的生命张力又处于低谷。“高原”与“低谷”并存;应该超越“高原”而又难以超越“高原”,从而导致个人进退维谷。

(二)人才自我开发外在动力的匮乏

1.社会与学校对大学生成才的期望值降低

从期望理论的角度来看,外在的期望对人才的发展也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期望愈高,动力愈大;期望愈低,动力愈小。对于大学生来讲,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再也不象80年代初那样“物以稀为贵”了,“天之骄子”正在回归平凡。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一方面,社会上产生了超需要的人才高消费;一方面,又使多数大学生感到就业难,找个理想的职业更难。总的来看,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数量很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由此将进一步影响着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的期望值。由于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期望值已呈现出某些逐渐降低的迹象,这会进一步导致新的矛盾,即社会与学校对大学生缺乏爱心与家长对学生过分关心的矛盾。据调查,大学生认为大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爱心”的有年级占15.3%,有的占26.3%,有的高达32.3%。这虽然与教师责任心不强有关,但也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在降低。这样,社会与学校对大学生期望值的降低,必然影响着大学生的他律和自律,从而降低了成才的外在动力。

2.“偏见效应”

人才自我开发外在动力的匮乏还与“偏见效应”有关。“偏见效应”也就是由于某些偏见所产生的不良效应。所谓偏见,是人们对于他人或他物的否定性和排斥的看法,含有瞧不起、轻视、反感、不友好、甚至蔑视的成分,体现为一种非善意的态度。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从整体上说虽然素质较高,但部分比较落后的大学生却容易对比较进步的大学生产生偏见。一般来说,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第一是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大学生之间虽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但在班干部任选方面、在评选三好学生和奖学金方面、在入党方面,大学生之间也可能因此产生利害冲突,以偏见代替理性的认知。第二,由于学习任务重,大学生之间彼此缺少沟通,由误会而产生偏见。第三,受班风和小团体风气影响,人云亦云,盲目随便地看待他人,也会导致偏见。第四,性格修养不高也导致偏见,如心胸狭窄、嫉妒和主观主义者等,都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偏见。在人才自我开发中,当个人登上“高原”以后,个人很容易成为落后同学嫉妒和蔑视的对象,受到各种偏见的挑战,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之类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袭上头来,你想鹤立鸡群,但又怕孤雁出群,怕出名、怕冒尖,怕别人的红眼病。据1999年第2期《知音》报道,一位女大学毕业生因其才华出众,经商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百万富翁之后,却被男友抛弃,理由主要是男友受“女人一坏就有钱”这一偏见的影响,误认为女友是靠色相暴富的。在高校内部,一些偏见对进步的大学生仍有不少消极影响,以至于使一些大学生评上三好学生或入党之后,要请客,以维持部分同学的心理平衡。从人才自我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个人在处于“未名期”时,没有产生“树大招风”的现象,而且进入“高原”,则比较容易引起一些素质不高者的偏见,从而束缚了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3.受社会标准化倾向的制约

所谓社会标准化倾向,实际上是一种居中倾向。这种倾向通常是以多数人的行为为常模,快与慢、先进与落后都向中间靠拢,呈现出甘居中游的心理倾向。人们常说的“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赶中游”,“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都是一种标准化倾向。在高校里,虽说大学生多数立志成才,但又有不少大学生甘居中游,安于现状。根据人的群体结构,群体通常呈现为“线梭型”,是两头尖,中间宽,即多数人属于中间状况。所谓标准化倾向实际上也正是多数中间状态者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在一个群体中,一旦形成标准化倾向,就会产生极大的堕性,不但束缚了先进分子的继续前进,而且也直接抑制了多数中间状态者的发展。所以,这种标准化倾向,对于登上“高原”者来说,也影响着对“高原”的超越,使人易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因而,标准化倾向是抑制先进的一种巨大的堕性,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凡有志于自我开发的大学生来说,应当引以为戒。

(三)受人才开发规律中“非超导现象”的制约

在物理学中,超导材料在没有电阻的情况下,能让电流毫无阻挡的自由流动,这就是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在人才开发的实践中,每个人都要受到主观与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个人的发展总是呈曲线式前进,有时会出现停滞、发展缓慢或加速发展的不规则现象,而并非匀速直线运动,这可以称之为人才开发的“非超导现象”。

人才开发中的“非超导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蕴含了人才开发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统一。在自然界,许多动物和植物在适宜的环境下,大多都能顺利成长。与自然事物相比,人的情况就复杂得多。人作为自然人,要同疾病作斗争,保障个人身体的健康;人作为社会人,还要在成长中不断地完成个人的社会化,还要自觉不自觉地与影响自身发展的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个人即使战胜了那些影响自身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个人也必然因此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发展的速度;如果个人社会化失败,就会导致自我埋没和社会埋没双重埋没。自我埋没是自己输给了自己,输给了个人的主观因素;社会埋没则是个人输给了客观因素。尤其是在人才机制尚未优化组合的前提下,人才开发更易受到“非超导现象”的阻碍。由此可见,人才开发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不可能完全出现“超导现象”。即使顺境成才,“超导”也只能是相对的,“非超导”则是绝对的。如果把人才开发比作电流,把影响人才开发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比作电阻,由于人才开发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超导材料”和“超导机制”,那么,“电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总会以这种或那种不同的方式,阻碍着“电流”的流动。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喝着甜水长大的,是属于顺境成才的。但随着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社会将日益需要“山型人才”,大学生要把自己培养成“山型人才”,则更需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主观上说,大学生固然非常需要人才开发无“电阻”的“超导”现象,但从高校到社会,尚未形成人才开发的“超导机制”。“非超导现象”仍将长期存在,影响着“山型人才”的培养,也直接阻碍了对“高原”的超越。对此,大学生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充分认识“非超导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因势利导,把影响电流流动的电阻缩小到最小点。

责任编辑:高雪

主持人近两年出版著作

薛永武

《审美与人才开发》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

薛永武

《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薛永武

《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薛永武

《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