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审美诱发潜能的主要形式

 新用户5331MFnj 2021-08-30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审美愉悦诱发潜能的形式虽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也有常见的几种主要形式,这主要是优美感、崇高感、悲剧感和喜剧感四种形式。这四种审美愉悦感对于人才开发来说,因为审美对象内容的不同而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优美感与潜能的诱发

优美,亦称秀美、阴柔美,是指审美对象纤巧、雅致、秀婉和柔和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类似优美的概念有秀丽、婉转、婉约、婉丽、绮丽、秀婉、纤巧、纤丽等。优美感亦称秀美感,是审美主体欣赏优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柔和与舒适的审美感受,与崇高感和壮美感相对。主体在欣赏优美的事物时,事物的优美特性与主体审美感官的感受力、呼吸、脉搏的节律相协调,因而能够使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产生愉悦、柔和的顺利接受心理机制。优美感是审美主体与优美事物关系自由和谐的表现,因此主体的心情表现为自由、舒畅与和谐。

我们闲暇时欣赏优美的古典音乐,聆听现代清脆悦耳的《泉水叮咚响》,吟咏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是何等的优美!是何等的愉悦!英国的李斯托威尔把优美感看作是一种不费力、无冲突、无痛苦和无混杂的喜悦。我国的朱光潜则认为产生优美感时的心境是单纯的,始终一致的。从优美感对人才开发的影响来看,它最重要的作用不是直接开发主体的潜能,而是为开发潜能提供良好的心境基础。

具体说来,优美感可以减轻主体的心理焦虑、忧郁感、压抑感等许多不良情绪,以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和温柔,慰藉和净化主体的心灵,抚平主体心灵的创伤,减轻主体的疲劳,促进主体的身心健康,从而为创造性灵感的萌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崇高感与潜能的诱发

崇高是指形体上巨大有力或精神上伟大雄浑,令人惊心动魄、崇敬奋发、心向神往的事物的特性。

西方的朗吉弩斯、博克和康德都曾经论及崇高。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崇高的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的“惊心动魄”,“肃然起敬畏之情”,引起“比我们自己更神圣事物的爱”。中国古代一般是用“大”这个概念来形容崇高的,如“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孟子还对“美”和“大”进行了区分:“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为大。”(《孟子·尽心章句下》)一般来说,崇高分为物体的崇高和精神的崇高。前者如物体的体积巨大,在形式上表现为高大、广阔、挺拔、粗犷等气势磅礴的姿态,具有超凡的物质力量,往往突破了比例、均衡、节奏与和谐等形式美的规律,超出了人们感官的把握能力,从而使人感到震慑和惊惧;后者是指人们在为社会进步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非凡才能、博大胸怀等高尚的品格、伟大的思想和超人的行为,体现了人的最优秀的本质力量。对于形体巨大的自然事物所显现的崇高美,人们只有凭借理性和能力自觉能够把握对象时,从而在对象中确证了主体的本质力量,彰显了主体超越自身的巨大威力,才能唤起主体的崇高感,因此,这种崇高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大多是先惊惧后赞叹;对于精神的崇高,因为崇高的对象本身就是特定主体思想和行为的显现,所以,欣赏者面对精神的崇高,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庄严感、敬仰感、惊叹感、欣喜感和自豪感。

与优美感相比,崇高感虽然也会有愉悦感,但还具有超越优美感的惊惧感、突兀感、叹服感和敬仰感。如果说优美感是主体与优美的事物之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那么,崇高感则是崇高的事物对欣赏者的一种比较“专制”的“征服”。

崇高感对于人才开发来说,之所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崇高的事物能够校正个人的渺小,激发做人的尊严感,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塑造人的坚韧、勇敢、自信和自尊的精神个性,激励人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作家王蒙在《自传》中说,保尔·柯察金直接影响了他对生活道路的选择。他读了《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感受到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雄心壮志,尤其是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感到的是震动更是共鸣。青春原来可以这样强健、才华原来可以这样纵横,英气原来可以这样蓬勃,胸怀原来可以这样吞吐挥洒。我只能不揣冒昧地说,在近十五岁的时候,在中央团校学习革命的理论的时候,在华北平原的良乡,在晴朗的秋天的夕阳照耀之下,在河边和河水的浸泡里,在毛泽东的事迹与诗词的启发引导之下,我开始找到了青春的感觉,秋天的感觉,生命的感觉,而且是类似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感觉。辽阔,自由,鲜明”。应该说,保尔的崇高理想、毛泽东的豪放与浪漫情怀极大影响了王蒙的思想和性格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三、悲剧感与潜能的诱发

悲剧感是人们在观照悲剧性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悲伤、哀痛和震撼的情绪体验。这种悲剧感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才的开发。

悲剧的实质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真善美的力量由于暂时还相对弱小,而假恶丑的力量暂时还比较强大,因此真善美在与假恶丑的冲突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到暂时的失败,因而给人悲伤、哀痛和震撼的情绪体验。悲剧虽然使人产生悲伤、哀痛之感,但也能够使人产生巨大的震撼,因为悲剧不仅是哭哭啼啼,让观众感伤流泪,而且也能够催人积极向上,其实质是悲剧以特有的内涵震撼人心:悲中有勇,悲中有愤,悲中有壮,足以使仁人志士产生慷慨激昂之情。

因此,我们运用悲剧促进人才开发,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悲剧使人在悲痛、怜悯、同情中产生审美愉悦,一方面又通过悲剧特有的感染力,进一步坚定对美好事业的理想追求,化悲痛为力量,沿着真善美的道路继续前行,而这恰恰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开发。古希腊悲剧特别繁荣,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悲剧通过净化给人以特有的快感,实际上不仅仅如此,古希腊的文化繁荣和人才荟萃也许与悲剧的繁荣不无关系。但是,柏拉图却对悲剧不以为然,他认为悲剧能够激发观众的感伤癖和哀怜癖,观众通过看悲剧获得快乐是非常滑稽的。其实,柏拉图虽然看到了悲剧使人能够产生痛感和快感,但并没有认识到悲剧所特有的感染力量,因此才反对悲剧。事实上,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到后来的社会和性格双重悲剧,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观众以积极的心态去与命运抗争,与悲剧性格抗争,与社会黑暗势力抗争。

毫无疑问,悲剧这种特有的精神力量使人们不再屈从于命运,也不再对腐朽势力逆来顺受,听天由命,而是激励人们积极抗争,努力去改变命运,去创造未来。因此,从对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产生悲剧感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激励我们开发潜能的心理过程。

四、喜剧感与潜能的诱发

喜剧感是与悲剧感相对的一种审美感受,是由喜剧性审美对象所引起的轻松、愉悦和欢乐的情绪体验,有快乐、欢乐、欣喜和狂喜等不同的层次,一般分为否定性喜剧和肯定性喜剧两种形式。

我们观赏否定性喜剧时,就会从滑稽剧和讽刺剧中看到对象本质上的假恶丑,进一步认识到对象的滑稽、卑劣和渺小,从而以此为反面的人生镜子,以自信的心态对假恶丑的对象进行讽刺、嘲笑和蔑视。比如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的贪婪,甚至有些变态的性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喜剧中,《死去活来》和《一主二仆》等,都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世态炎凉,观看这些否定性喜剧,能够在对对象的冷嘲热讽中轻松宣泄内心的喜悦或愤怒,从而获得喜剧感。

与否定性喜剧不同,肯定性喜剧则是以幽默和诙谐引起的喜剧感,也使主体在发自内心的欢喜中发现了对象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体现了巧合感、智慧感、惊异感和快感的融合。在这种喜剧中,主人公或者憨态可掬,或者智慧过人;故事情节或者曲折离奇,或者荒诞滑稽,具有极强的偶然性和巧合性,结果大多是皆大欢喜。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喜剧感最突出的特点有两点:其一,是通过对否定性喜剧的欣赏,我们可以通过对假恶丑的对象进行嘲笑、讽刺、批判和否定,进一步激发我们追求真善美的决心和信心;其二,是通过欣赏肯定性喜剧,从作品中感悟和体验人生的智慧,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喜剧最主要的风格和灵魂就是幽默和诙谐,而从创造力的角度来看,幽默和诙谐通常是一个人聪明和智慧的表现,因此,如果我们的生活中缺乏幽默和诙谐,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潜能开发,所以,我们应该自觉学会欣赏喜剧,来增强我们的幽默和诙谐感,由此来促进人才开发。

总的来看,审美诱发人的潜能既有生理科学为依据,又为大量的审美实践所证明。在审美实践中,我们可以广泛地运用美学原理,全方位地促进人才开发,如引导人们阅读文学名著,举办诗歌朗诵会,欣赏音乐,观看影视、绘画、雕塑、人工园林、建筑艺术等,可以组织人们在旅游中欣赏自然美和各种历史人文景观,可以组织人们观看劳动环境的美、劳动过程的美和劳动产品的美,可以组织人们学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实美,包括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可以引导人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了解一般的美学原理,充分利用各种艺术美学、劳动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进行各种审美创造,如艺术创造、工艺品制作、创造美的产品等。管理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美学原理,对人力资源进行美学的管理,通过美的事物,美的方式,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以美来开发人的想象力,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组织的发展力。

我们还应该看到,审美诱发潜能是全方位的,又是整体性的,它能够以美的感性显现,积极促进人性的回归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审美不仅能够激发人的形象思维,而且也能够激发人的逻辑思维、辐射思维和辐集思维,积极促进多种思维方式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极大地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协调发展,使人的各种智能和情感在互补优化中和谐健康的同步发展。当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审美虽然有助于激发人的潜能,但它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万能的,审美本身需要主体有较高的美学素养,既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恒心,又需要个人拥有自由的心灵,自觉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

责任编辑:高雪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审美与人才开发》一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人才强国战略出版工程出版物,由中组部归属的国家级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出版。

       该书是人才美学的代表作。作者运用了哲学、社会学、人才学、美学、文化学、教育学、现代仿生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价值论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对于家庭和各类学校教育,提供审美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审美全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开发;对于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拙著对于全社会克服金钱和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引领人生超越平庸,走出人生迷途,促进全社会的人才开发,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