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不怨天尤人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情怀

 新用户5331MFnj 2021-08-30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孔子反对怨天尤人,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情怀,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Part

1

【原文】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评析】

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孔子感叹人生知音难觅,没有人理解自己,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正确对待这种现象,不怨天尤人,只管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老天能够理解自己。

孔子这句话对我们认识人生很有启发意义。人生在世,应该不断修炼自我,为了理想不懈努力奋斗,不管别人是否理解自己,自己都要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只要问心无愧,就要依然奋力前行,最终达至“下学而上达”的境界。

成语“怨天尤人”出于此处,而孔子反其道而行之。

Part

2

【原文】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我的主张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评析】

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公伯寮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也都是季孙的家臣。孔子对公伯寮的做法不满,但也不赞同子服景伯杀他,由此彰显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孔子认为,“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Part

3

【原文】

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评析】

这一章里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怎样做?这是孔子教授给弟子们的处世之道。本章中的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对于孔子这段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发:一方面,如果身处乱世,面对无道的统治者,君子无法实现政治抱负,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也许会明哲保身,采取避世、避地、避色和避言的方式;另一方面,如果社会处于改革变迁时期,君子则应该与时俱进,站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做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而不能采取避世、避地、避色和避言的方式。

Part

4

【原文】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这件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派子路回鲁国办事,子路到达鲁国都城时天色已晚,城门已经关闭,子路在城外过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进城,与守门人产生了这么一段对话。“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那时候很多普通人对孔子努力推行仁义礼智信的不理解,很多人认为,孔子明明知道他的治国之道难以推行,但孔子还在坚持不懈地去奔走呼号。

实际上,“知其不可而为之”不但是做人的至理名言,而且也是孔子非常重要的思想精华。人生在世,实现理想当然非常不易,是需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对理想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坚持原则很难,甚至做好人也很难,那么,我们难道就不坚持原则,不做好人了吗?因此,我们应该谨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精神,自我激励,即使面对各种困境,也要毅然前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

Part

5

【原文】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硁硁的声音表现出固执、偏狭啊!没有人了解自己,就算了吧。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如果那样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评析】

在这个故事中,背草框的人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一般的隐者和普通百姓,听了孔子的弹奏之后,领悟出孔子内心的苦闷,劝解他要适应环境,不要过于固执。“深则厉,浅则揭”出于《诗经·国风·邶风》:“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责任编辑:张涛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