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子夏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新用户5331MFnj 2021-08-30

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子夏谈“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子夏非常重视学习,认为做官从政需要学习圣贤之道。

1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评析】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不同。子游比较注重直接传授根本的道,而不是细枝末节;子夏比较注重从日常具体的生活和待人接物的礼节开始,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然后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末至本,并非舍弃大道而只教末节。

2

原文】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评析】

优:一说有余力,一说政绩优秀。《说文》:“优,饶也。”解为“馀力”,是说做官有馀力,就去学习,学习有馀力就去做官。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平民子弟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同时,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说明子夏非常重视学习,认为做官从政需要学习圣贤之道。

3

原文】

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评析】

传统儒家对丧礼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耗时费力。因此,子游主张“丧致乎哀而止。”客观上符合移风易俗,只要尽哀,也就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这里的关键是要“尽哀”。

4

【原文】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评析】

子游对子张的评价比较高,以难能可贵论之。子张的不足是比较偏激,所以《论语·先进》篇中,孔子也说“师也过”。子游本章中认为子张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当然,人无完人,总体而言,子张已经比较优秀了。

5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评析】

子张为人相貌堂堂,极富资质,从容自得,性格有些过于张扬,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堂堂”较多地指子张外在的气质风度,而尚缺乏内在仁的内涵,所以,在曾子看来,子张虽然外表堂堂,但不能和他一起追求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