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永武:责任感向使命感的升华

 新用户5331MFnj 2021-08-30

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人不但应该具有责任感,而且还应该把责任感上升为使命感。使命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重大责任感,往往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利益息息相关。

“使命”一词由来已久。《辞源》“使命”条释义:(1)指差使的命令。《左传·昭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2)指使者所奉的命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3)奉使的人。《梁书·贺琛传》:“东境户口空虚,皆由使命繁”《宋史二六一田景咸传》:“景咸性鄙吝,务聚敛,每使命至,唯设肉一器,宾主共食。”(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06页。)《辞海》“使命”的释义:(1)使者所奉之命令。《北史·魏收传》:“李谐、卢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2)奉命出使之《宋史·田景咸传》:“每使命至,唯设肉一器,宾主共食。”(3)任务。《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命,万死不辞。”(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上卷,1989年版,第623页。)综上可见,《词源》和《辞海》都把“使命”理解为三个基本含义,即差使的命令、奉命出使和某种重要的任务,而不是指一般的日常琐事。随着社会的变迁,后逐渐把使命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也称之为历史使命、神圣使命。

人才开发实践证明,使命感是人才发展的强大动力。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现象,一方面社会也出现使命感淡漠的现象。不少干部甚至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丧失了共产党员和高级干部应有的使命感;不少青少年也缺乏使命感,缺乏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缺乏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而只是更多地关心自己就业、考研等现实问题,有些大学生对生活迷茫、人生目标不明确,对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工作挑三拣四,跳槽频繁,甚至出现大学生啃老族。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比较淡薄,缺乏履行历史使命感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些缺乏使命感的专家、教授,不沉下心来认真做学问,而是喜欢招摇过市,说话空洞无物,甚至非常雷人,被群众讥讽为“砖家”和“叫兽”。这类专家教授的错误言行轻则损害知识分子形象,重则误国误民,害人不浅。众所周知,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历史使命感,勇于担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担”(孙兰英:《强化历史使命感 勇于责任担当》,《理论与现代化》2017年第3期。)。

使命感包括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又包括政治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每个立志成才者,都应该心怀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具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情怀;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愫;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要有“铁肩担日月,妙手著文章”的担当意识;要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抱负;要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

社会责任感激励我们每一代人自强不息,为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不懈地努力拼搏。每个人具有社会责任感,才会充满激情地投身所从事的事业,我们就会勇者无敌,仁者无敌,正者无敌,我们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崛起于世界东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