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饭道

 济宁文学 2021-08-30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饭  道

作者:赵桂君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这个“民”就是百姓,上古时期,平民没有姓,姓是贵族的专利,这个“百姓”,其实指的是上层人物。现在说百姓,就是芸芸众生,不分高低贵贱的人了。

自从人类诞生,吃永远占据人类活动的第一位,从如毛饮血到钟鸣鼎食再到无限讲究的烹调艺术,人类在吃饭方面玩出的花样,足以写出一本本汗牛充栋的书来。

我认为,文明的标志和进步,应该从饮食开始的吧。原始社会最先享受食物的大概是长者、孔武有力者,因为他们在部落里的地位无人可代,至于母系社会是否把饭食先交给女性受用,我猜肯定的。

饭食的花样,饭具的摆设,进食的规矩,都有讲究,这就是饭道。

饭道产生了礼,礼产生于饮食,又严格约束人们的饮食活动。《礼记·曲礼上》:“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意思是说,带骨头的肉要放在左边,大块的纯肉要放在右边。饭食要放在人的左边,羹汤要放在人的右边。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要放得远一点,醋和肉酱要放得近一点。葱和腌菜之类的佐料要放在酱醋的左边,酒浆之类的饮品要放在羹汤的右边。如果陈设干肉,则弯曲的放在左边,挺直的放在右边。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方便取用。

《论语》上记载了很多孔子对饮食的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这段看似饮食细节的论述,都有着很多的理性思考和文化韵味。大概孔子的先人是贵族,又喜欢周礼,所以孔子对饮食的要求比较严苛。饮食属于礼的一部分,孔子这样做,倒也无可厚非。

就是平常人家的饭道,也有很多规矩。比如主客位置的安排,不但要注重客人们的座位排放顺序,还要注重这菜肴的摆放顺序;嘴上不能含着筷子一端,发出滋滋的声音,这样打扰到其他人用餐,而且十分的不卫生;用餐时,不可以用筷子敲击盘碗,这是乞丐们在乞讨时候都是要用用筷子去敲碗,引起别人的注意行为;用餐时不可以拿筷子在餐桌上的菜肴中来回挑拣;人们十分忌讳在别人的饭碗上插上筷子,只有在祭祀先辈之时,才将筷子插在饭碗当中;要食不言、寝不语……

如今的饭局,除了亲密朋友间的相邀,饭桌上的礼节道道还是很严肃正规的,不然,让别人笑话是小,被人讽刺没有修养缺少家教更严重。

饭道的规矩又多又细,一方面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又看出我们这个特别讲“礼”的文明古国的风格气派。这些饮食之道多为上层人物的讲求,虽然普通人家也有自己的饭道,但这个饭道文化必然受到上层的影响。

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绝大多数的历史是为吃打打闹闹的历史,为了肚子,每个王朝几乎都被“吃”的问题搞的神经兮兮存亡轮回。

在中国,吃饭的问题真是太难了,这个“道”解决不好,就没有太平日子。好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吃饭问题早已不是问题了。当然,我们不否定解决吃饭问题的路上的坎坎坷坷。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人家基本上见什么吃什么。老话说“瓜菜半年粮”,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理想生活了。由于各种原因,五六十年代,我们的吃饭问题远没有解决,地里的野菜、树上的叶子、水里的鱼虾,各种“飞禽走兽”,只要抓的住,都可用来果腹。大饥荒的岁月,哪家没吃过野菜野果?老人们说,他们那个时候吃过烧过的屎壳郎。

七十年代稍好点了,基本上有什么吃什么。家中粮囤粮瓮不再空着,粗粮为主,细粮帮衬,但肚子能吃饱了。那个时候,还有“劳役”,不过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役,常见的是大型水利建设,生产队出人出物,社员们出力罢了,我们叫它出夫。我记得,父亲每次出夫回家,都带回一笼布的窝窝头,窝头金黄金黄的,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像见到好吃的糖果一样,伸手去抢,父亲看着我们争夺,笑嘻嘻地说:“不要争,有你们吃的;再几年,大米洋面想吃多少有多少。”那个时候,我们称白面为洋面,就像称火柴为洋火,煤油为洋油一样,习惯的叫法。

八九十年代的日子更好了,种什么吃什么。分田到户大承包,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地里种的作物多种多样,人们可以吃上以前想吃的粮食水果。我记得,我们家种了二亩花生,等收获了,可以换来花生油,可以炒花生吃。父亲以前曾经炒花生去市场卖过钱,这时候,我们家产出的花生一半用来炒卖,滋味有咸的有甜的,还有五香的;二哥还通过收缴花生走向致富之路。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在吃的问题上到了吃什么挑什么的境界。以前饭桌上只要有饭有菜,端起碗抄起筷子就吃,现在吃了上顿,就商量着下顿怎么吃,临出门要交代做饭的人鱼如何做,汤如何煮,肉如何烹,下班回家了,看见一桌子的饭菜,禁不住的挑挑拣拣评头论足,然后才开始大快朵颐。做饭的不满了,说不好吃出去吃去。果然,晚上接到电话,说晚上不回家吃了,别做那么多饭菜了。

今天,我们进入了小康,但是,饭道不可以不讲。饭桌上的那些礼节可以随意些,但大方向不能错。尤其是新时代的饭道,更应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特别是铺张浪费。社会在发展,饭道一定跟着进步。这几年的光盘行动、分筷行动,小聚会,科学进餐,无不给饭道增进新的内容和社会意义。

清秋到了,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月凉如水,正是吃蟹的好时节,人生几多繁华,不妨美食相伴,且尽杯中美酒,共祝祖国昌盛。最后,送给朋友们辛弃疾的一首 《鹧鸪天》词,祝愿大家的日子永远火红:

自古高人最可嗟。只因疏懒取名多。
居山一似庚桑楚,种树真成郭橐驼。

云子饭,水晶瓜。林间携客更烹茶。
君归休矣吾忙甚,要看蜂儿趁晚衙。


作者简介:

赵桂君,男,60后,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