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只为京剧来——我的父亲王琴生

 cxag 2021-08-31

图片

王琴生(1913—2006)

  我的父亲王琴生(1913年—2006年)生长在一个崇尚学养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因受到身为书法家的祖父王观云的严格教育和长期熏陶,父亲青年时期在书法方面曾下过不少工夫,多年后成为梨园界的书法家之一。

图片

《战太平》 王琴生 饰 花云

  受祖辈喜欢京剧的影响,父亲从小耳濡目染,也喜爱上了京剧。但那时祖父并没有让父亲坐科学戏,而是想把他培养成一名医生,所以父亲在少年时代是一边学医,一边学习京剧。他初随金松年先生学铜锤花脸,变声后又改习老生,师从德少如先生(谭小培先生之内弟)。父亲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谭派艺术的嫡传,为后来拜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父亲一直按照祖父设计好的人生轨迹成长,到华北医学院学医,毕业后开办济和诊所,又在前门外经营福生药店,但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他都痴迷于京剧艺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戏方面。为了便于学戏,他还搬到离谭家老宅不远的延寿寺三眼井居住。

图片

谭小培

  1934年起,父亲开始跟德少如先生先后学演了二十多出老生戏,同时不间断地以票友的身份登台演出,他的演唱才能在这个时期得到初步展现,并在德先生的引荐下,跨进了谭家大院,一曲《碰碑》更是得到谭小培先生的认可。谭小培先生提出,再看两年父亲台上的演出,要着重看看他的人品与艺德。经过两年左右的考验,父亲终于在1936年被谭小培先生收为弟子。师徒立下字据:学徒四年,满师后帮师一年,演出收入四六分成。拜师后,谭师传授给父亲十几出谭派剧目,谭富英先生还多次遵照他父亲的安排,特为这位师弟贴演谭派名剧以作示范,使父亲在学戏、观摩、排练、演出中,系统地学习了谭派艺术的精髓,在艺术上日渐成熟。上世纪40年代初,父亲正式“下海”步入梨园。

图片

宋德珠

  从1942年冬到次年春节,应好友宋德珠之邀,父亲与之在天津、上海合作演出,除贴演许多谭派戏之外,他们还联袂演出《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等剧目,屡屡获得观众的好评。回到北京以后,父亲又先后应筱翠花、张君秋、李世芳、黄桂秋、茹富兰、金少山、尚小云、荀慧生等名家之邀,搭班演出。在与这些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父亲的表演艺术得到了磨砺,他开始在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谭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图片

《四郎探母》梅兰芳 饰 铁镜公主、王琴生 饰 杨延辉

  1946年,经与父亲结识已久的前辈、京胡大师徐兰沅先生大力举荐,父亲搭入梅兰芳剧团,挂二牌老生,开始为梅兰芳先生配戏,并且在梅先生的大轴戏前唱了许多谭派戏。在上海南京大戏院,他们首演《汾河湾》,梅先生饰演柳迎春,父亲饰演薛仁贵,父亲的表演得到了梅先生的肯定和赞许。接着,他们又相继在华南、华东、华北、东北等地演出,陆续合作了《二堂舍子》《四郎探母》《王宝钏》《御碑亭》《打渔杀家》《抗金兵》等大戏,配合得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父亲与梅兰芳先生的合作长达12年之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谭徒梅友”的美誉。

图片

《抗金兵》 梅兰芳 饰 梁红玉、王琴生 饰 韩世忠

  拜师谭门,得到谭小培先生的悉心传授;得到谭富英先生的无私帮助,学到谭派艺术的精髓,得到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信任和提携,这些都是父亲艺术生涯中的几件幸事,正因如此,父亲才能在艺术上不断提高,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和赞誉。

图片

王琴生(左)与梅兰芳合影

  1952年,应江苏省省长惠浴宇的邀请,父亲参加了苏北实验京剧团。江苏省政府成立后, 苏北实验京剧团和苏南大众京剧团调往南京,成立江苏省大众京剧团,1956年改为江苏省京剧团。此期间,父亲往返于梅剧团和江苏省京剧团之间演出,直至1958年之后,梅先生在北京重新组团,父亲才留在江苏省京剧团(今江苏省京剧院),于I960年任江苏省京剧院常务副院长,一直工作到1987年退休。父亲对江苏的京剧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他是江苏省第一届至第五届人大代表,第三届至第五届省政协常委,并担任省文联理事。

图片

《将相和》王琴生 饰 蔺相如

  父亲常演的剧目,除了谭派戏,还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他还改编演出了《将相和》《打严嵩》等传统剧目。父亲既能严格遵守师门、继承谭派艺术之精髓,也善于借鉴各家之长,如麒派的夸张激情、马派的飘逸洒脱、余派的质朴隽永、杨派的苍劲深沉,并逐渐在艺术实践中兼收并蓄,丰富自身的表演艺术。

图片

《定军山》 王琴生 饰 黄忠

  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父亲随江苏省京剧团赴维也纳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之后又赴北欧的瑞典、冰岛、挪威、芬兰、丹麦五国演出达半年之久,所到之处,受到外国朋友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I960年,父亲赴北京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为列席代表。1964年进京参加现代戏会演,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即使是在逆境中,父亲也从未动摇过对京剧的热爱和执著。“文革”中,造反派给他扣了一顶“反对样板戏”的大帽子。父亲义正言辞地反驳道:“我不但不反对现代戏,还学习、研究现代戏呢!”于是他拿出买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的密纹唱片及许多评论、介绍样板戏的书籍给造反派看。造反派看后吃了一惊,问他:“你怎么知道有这些东西卖的?我们还没买呢!”父亲说:“我关心这些戏,要学习这些戏,所以外面一有卖的,我马上就买回来了!”造反派再也不敢说他反对样板戏了。

  退休后,父亲是“人退休,心不退休”,他的心思仍然在京剧事业上。不论什么时间,不论什么场合,只要院里来请,他都亲自去排练场认真辅导、示范。一年冬天大雪纷飞,我们家门口的走道结了厚厚的冰,恰巧青年演员严阵上门求教,父亲二话不说,爽快地出门,踏着冰层去了排练场。父亲说,看到院里一代代青年演员茁壮成长,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图片

《四郎探母》
王琴生 饰 杨延辉、梅葆玖 饰 铁镜公主

  1997年,父亲进京参加纪念谭鑫培诞辰150周年的演出活动,以84岁高龄粉墨登场,饰 演《四郎探母·回令》中的杨延辉,观众不禁赞道:“真谓老当益壮!”2000年和2001年,父亲两次去北京,得知北京戏曲学校的学生穆宇是好苗子,就亲自教授了他《失街亭》《斩马谡》《王佐断臂》,还特地买了三口不同颜色的髯口送给他以资鼓励。孙毓敏校长给父亲送来课时费,他拒不肯收;孙校长又想请父亲吃饭,也被他婉拒了。后来,孙校长特地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给江苏省京剧院,信中写道: “王老不仅无偿地为我们送来了两出高难度的教学剧目,还以他的言传身教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艺德教育课,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我们的事业太需要这种精神了,他是我们全国京剧界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图片

王琴生在家中写字

  2005年,谭鑫培先生的墓碑修缮竣工之后,父亲饱含深情地挥毫书写了刘曾复先生撰写的碑文,两位耄耋老人的精、气、神融会贯通于那墓碑之上!2006年10月,父亲再次赶赴北京,参加谭富英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岂料活动接近尾声时,10月22日晚上,父亲却溘然长逝。

  父亲的突然辞世令我们全家悲痛万分,但我们也在想,父亲一定是到天堂拜见恩师谭小培先生、师兄谭富英先生去了,他是继续陪梅大师演戏去了!父亲为京剧而来到人世,又为京剧离开了人世!我们不仅为父亲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高尚的艺术品格而自豪,更要以父亲的操守、人品和做人准则激励自己、教育后辈。愿在天堂的父亲依然徜徉在京剧艺术的大道上……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2013年第10期 略有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