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逝去后留下夺目光彩:遗者书

 leopatralli 2021-08-31

田维,那个还没有好好爱的女孩却有对死亡深深的理解

有很多文学成就高的人,文字功底好,情感细腻。但却偏偏有那么点天妒英才的味道。而有些人尽管不一定才华横溢,却总能用他的文字感动着我们。以下介绍的几本书,有成名大家的最后作品,也有普通文学爱好者的遗作。当他们都倾注了作者无限的情感,所以让作品更让人怅惘。

1. 《花田半亩》

初版《花田半亩》选择了 生如夏花 一样的封面设计

这是少女作家田维的遗作集。这个女孩和我属于同龄,因此印象深刻。但后来的90后们却已经对她知之甚少了。2007年夏天,田离开人世,那时候的她还只是一个大三女生。她之于我们经历她的故事的人就如同现在的95后文青知晓写房思琪的林奕含一般。偶尔还会去看看她的博客,还会有人在底下留言纪念。而那时候只有博客,没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平台。她这个树洞依然是很多人倾诉的对象。

田维是中文出身,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都很擅长文字拿捏。她也是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一批因为要离世而被人知道她的一个“被名人”。她的文字还很稚嫩,有青春气息。但可以看到很深的文字功底。只可惜,年纪太轻,没有太多阅历可以支撑她美丽的文字,所以整本书虽然很厚重却也比较杂揉。人生最大的经历,怕也是这次死亡给她带来的最大的思考冲击。20多岁,一般人开始接触死亡。但真要让这个词语降临在自己身上时,能做出冷静判断的还是少之又少的。何况还要燃烧自己的余热,照亮他人的温暖前路。

本书大部分是来自她的博客,包括了她的日记、小说、摄影、画作还有大家对她的悼念集。而最后集结她的文字出版取《花田半亩》的书名也来自她其中一个博客的名字,取自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上天没有给一个喜欢文学热爱文字的女孩一个成长的机会。虽然连梁晓声也为这本书作序,但实际上我更觉得即使是她活着,没有疾病的烦恼。她也只会和大多数女孩一样,变的普通。现在成为一个普通的年轻妈妈。甚至还有机会和后来的90后们一样有许多作为被“后浪”的机遇。只是现在她离去了,于是我们有了更多的假象,就好像无数次曾对其他人做的假象一样:“如果她活下来,会是一个很好的作家吧……”

类型:综合纪念文集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2. 《滚蛋吧肿瘤君》

熊顿虽然走了,但留下了版权等问题。本图摘自腾讯动漫

这本书大家就很熟悉了。电影的宣传更是让大家对这位女孩的乐观豁达感动不已。只是这一次的感动,是比文字更直观的漫画。因为原书作者没有能看到电影的上映。

熊顿这个女孩子代表的其实还是幸福的孩子。尽管病魔缠身,但在这以前的道路却是平平顺顺的。如果人的一生一定要经历过坎坷的话,为什么一定要在最后一刻呢?何况还是如此短暂。生如夏花绚烂,死如秋叶凋零。但唯独这本书告诉世人她曾经来过,还是笑着离开的。这样的正能量,令谁都希望有机会让她多逗留一点,有个机会看看她的音容笑貌吧?

类型:漫画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3.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封面的唯美和内容的咬牙切齿很不协调,但还是成了和书本身一起成为首版经典

2017年4月27日,这本书的作者林奕含在家中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26。这部遗作以她真实的经历为我们赤裸的展示了5年2000多个噩梦惊醒的痛苦下化出的文字。也引发了对于教师“诱奸”学生的社会学命题思考。

书的作者是一位90后菇凉,书中的内容虽然不完全算是作者亲历,但按照作者在访谈中所说的一样,每写一遍就要脑回路一遍自己应当回避或忘记的往事。但毕竟是社会问题缩影,作者的内心又觉得不可避免的要担起责任,用文字去记录一件需要引起社会共识的问题。每一个敲出来的文字多少都是一次痛苦的直面回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内心的抵触让本身作为作家就多愁善感的她在貌似坚强的背景下还是一缕丝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背后的才华。

我没有完全看完这本书,书的主旨和内容我是了解的。如果要看完内容去了解她的细节才是最独到的。很多文字叙述只有文学功底和有性经历的人才能体会。更多的感受还是对于那种因势利诱的鄙夷。

早期这种诱奸行为不在少数,但随着个性解放和个体意识的觉醒还要艳照门以后的现象级现象层出不穷,甚至连小三这样曾经贬义到中性再到偏褒义最后无人问津的年代。“慢”才会在乎这样的问题,“快”则是讨论孩子被老师直接虐的问题,而不是老式的“循循善诱”。

林奕含本身是一位美女作家,和“斯甜甜”比,她的对手只有她自己。

快速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台湾确实落后了大陆一大截。倘若不是林奕含深厚的文学素养,这本小说就永远只会停留在故事情节和她本人身上,并且不会持续发酵和被纪念。因为这样的反思作品在大陆早有更优秀的代表,甚至是影视作品,如类似很早以前反应恋父情结的《纸风筝》,还有最具经典却被遗忘,当时送审广电差点被咔嚓的《女人不再沉默》。电视剧里那个叫斯甜甜的女孩和她母亲的遭遇就是典型的文学作品造就的历史性的同等偶然遭遇(当然这部剧厉害在四重重叠伤害的搭建)。文学作品更是很多,光是文革期间的就有好几篇小说,只是这些写的更优秀的小说都被沉入了历史的大海,被人遗忘。而林奕含和她的作品在今天碎片满天飞的创作时代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之前。

作者林奕含既是不幸的,又是庆幸的。不幸的是她的遭遇,庆幸的是她生存的时代。她所战胜的是她的文字和读者,她输掉的却只是她自己的内心。与那些过来人比,她活的太孤单太自我了,所以没有像那些前辈们一样战胜自我,迎接前面很好的大好前程。毕竟,她和田维不一样。

类型:小说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4. 《生命的单行道-程浩日记》

浩浩的知乎世界已经很出版成书与很多知乎外的读者分享 浩浩的知乎世界已经很出版成书与很多知乎外的读者分享

伯爵的知乎世界已经由理想国抓住出版成书与很多知乎外的读者分享

这本书是90后(1993年)知名知乎ID主伯爵在城堡的日记。本名程浩的他罹患N种病,出生即被告知活不活五岁,从未下地走过路。2013年8月21日走完其人生的21个岁月。作为新时代90后网络名人,他面对疾病的乐观和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表现的更“孩子气的成人化”。在悲观的氛围中以乐观的情绪、稚气的口吻为网络带来了满满的正能量。

同样的,他也活在了一个好时代,一个科技除能满足他物质需求外还满足他更高的精神分享的时代。所以他的世界里有悲催没悲伤。

类型:综合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5.《寂寞的游戏》

后浪 抓住了时机,及时出版了这部难得的纯文学作品

又是一本写少年的书!本书作者是一位标准大叔,他叫袁哲生。感情很细腻。这也是成为一个作家必须有的素质。这位台湾作者在39岁时自杀,知道他的人太少了,更不要说他的作品了,何况还是一位台胞。这本书第一遍读你看到的就是他的七个短篇组成的短篇小说集。内容主要是人际情感,包含亲情、友情、婚姻等。但细嚼慢咽才能读到更多的味道。从文学角度来说,第一篇的《寂寞的游戏》在捉迷藏这个主题下运用的传统文学因素最多。也是他能被列入“纯文学”这个刚被无奈的造出来的新名词行列的主因。

类型:小说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6.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

张纯如和她的作品在发布会

华裔美国作家张纯如作品。张在完成这部作品后继续抑郁,2004年11月9日在不断回忆残酷的历史现实引发的抑郁症中开车路上自杀身亡。为了这部作品的出版,张多次来华采访并写成了这部震惊中外媒体的作品。越是内心细腻的人面对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就越难逃离那种梦魇的追杀。2007年香港为她拍了一部纪录片,在2019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期间曾破天荒出现在CCTV-6。即使不是读一读她的这部作品,耐性看完关于她的纪录片也会很有感触。

类型:非虚构写作/历史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7.《柳如是别传》

三联2015精装本《柳如是别传》,流水的版本,铁打的警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遗作,原题为《钱柳因缘诗释证稿》。这本书写的是名妓柳如是和晚明知识分子一把手钱谦益的爱情故事。本书是陈寅恪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大师酝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长、体例最为完备的一部作品。因为作为一个大师级别的学者专家为一妓女立传,连当时同事的史学大家何秉棣都觉得是浪费。但我觉得作为惜字如金的学者,在失明的情况下陈大师能如此卖力写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和他惺惺相惜、自我隐喻有所联系,也是他治“心史”的必然坚持。正如为苏轼立传的林语堂倾注了自己的影子,陈寅恪这样的大师也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影子。既包括柳如是,也包括钱谦益和他所代表的晚明文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嫁”和“归”的意向在自由思想与政治动乱间跋涉。读起来除了严谨的考究风和历史学家史书味道外,更融入了文学创作和思想家的生存思考。

类型:历史/传记/学术/文学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8. 《人间失格》

大连理工 日汉对照版《人间失格》

日本的颓废作家太宰治遗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作为一个夹在二战和战后重建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文豪,他所代表的颓废却是几代人的憧憬。因为在他的这部遗作里,充分表达了人的无助和人性的弱小。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被无数人引用,哪怕是如同他的“颓废”被人误用。正是颓到彻底才会对自我认识的更彻底。一个一心想成为下一个芥川龙之介、能写出《噼啪噼啪山》这样幽默小品的优秀作家,对于芥川奖的无限渴望也让他在整个社会颓废背景下无奈的葛优瘫。而即使恳求川端康成投他芥川奖却反遭川端冷脸泼醒的他最终成就出了这本旷世作品,只是代价是自己的“人间失格”,以至最终携情人跳入玉川上水。从此以后,颓废一词萦绕其身。

类型:小说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9. 《有型的豬小姐》

少女芳心多澎湃,设计装帧都一流的一版书

李维菁的遗作依然是少女心泛滥,只是这一次是她写给少女们的62封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相信世界的美好

这本书是台湾女作家李維菁去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此前认识她主要是她的《我是许凉凉》,也是她的第一本小说。当时这本书兴起了“少女学”的讨论,还获得了2011年台北国际书展的大奖。至今我还收藏着一本未拆封的经典的红色本。她很擅长都市女性的心境。散文集《老派約會之必要》成為文學流行語;小說《生活是甜蜜》被改編為偶像劇。

可惜这位美女作家的人生遇到了悲催的癌症。刚刚过去的2018年11月,她走完了自己49岁的人生,甚至都没能迎来50岁生日。因为喜欢她写的许凉凉,当初还是翻墙在她好友张铁志的脸书里才知道了她的死讯。后来爱屋及乌,一直追着看她的副刊主任期间《中国时报》的副刊。特别感慨于这位女性温柔美丽外表下内中女强人的气场。而她的这部遗作《有型的猪小姐》也是她很用心创作的一本书。据负责她这部作品的编辑说她11月初忙碌着为这本书出版时写序时还是很可爱的女孩子模样,但11月13日的凌晨她还是没熬过癌症。直到一个多月后的12月16日,在台北徐州路上的由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台灣新經典文化、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伊通公園聯合舉辦的李維菁追思會暨《有型的豬小姐》新書發表會。2019年初,我在言几又的港台区买到了这本书的台湾版原著,再一次被她清丽的文字倾倒。有时候,一位女性之所以美丽不可方物,是她内心纯洁心灵的外化。愿她在天堂依然和文字打交道,保持少女心。

李维菁的少女心 让她写出少女心的作品

类型:小说/青春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10. 《2666》

这本书是很火但很小众的一本书。说他火是因为这本书在国外享有盛名,甚至有人评价超过《百年孤独》。说实话,读过之后我也认同。因为《百年孤独》的架构单一,内容上说情节铺设已经是魔幻文学的开端,很难有耐心读完。而这本《2666》尽管也有80万字左右需要啃,却是很耐人寻味的一本书。内容堪称大杂烩,主体是悬疑架构,夹杂着社会、文学、哲学、历史、人类学。从古希腊一直写到21世纪的2002年。再加上不断外溢的故事线、庞杂繁多的分支,上百个各类职业的人物、以及详尽生动的细节描写,使得爱情、凶杀、战争、文学研究以及悬疑等所有元素全部有序的集中在一本书里。总之是“大杂烩”。

作者波拉齐奥没能看到这本书出来就过世了。虽然有人批评他这种大杂烩写法,但同样的褒扬的一方也是看中了他的“大杂烩”。确实,能在这样多的元素里把逻辑、结构都拿捏的准确无误的,真没几位。而这位大牛却还只是一个年轻的智利作家!这部作品刚到中国引起狂热时,有5位文青还办了个2666图书馆。后来改编的12小时的话剧又在中国吸了一波粉丝。波拉齐奥实际上伟大之处是冲破了拉美文学的束缚,此前人们谈及拉美文学动不动就是马尔克斯和略萨,他率先从后花园冲进了美国腹地,最后席卷全球。

鸿篇巨著的书籍设计也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冲着纯文学的爱好,也要想办法读上一读

类型:小说/悬疑/综合

推荐指数:@@@@@

收藏指数:@@@

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被埋没。文学很多时候是悲哀的,因为它永远与大众背离。特别是在与市场经济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似乎永远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隔膜存在。但另一方面她有显得与大众紧紧关联。因为她除了在线大众的生活状态、场景,还能体现她艺术化的一面:揭露大众内心的隐藏面。无论是直截了当的白话土话还是隐喻而晦涩的语言。他都难以掩饰最初表达出来的真。

上述介绍的遗者书很大程度上都是逝者书。虽然很难断言大部分的他们如果没有疾病等原因去世而被关注只会寂寂无闻。但或许对他们来说是更好的。因为她们的逝世和她们的文字都是为了那一部分“真”而存在的。

网络文学或许很大众,但大部分沦为娱乐至死的时间消耗器。而真正的文学虽然越来越小众,它们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却藏在永远的“真”当中。没有人责怪这个市场化以后的世界无情无义,但总要有人站出来说这个世界不会永远无理取闹。真、善、美永远都是历史文艺作品追求的共同点,任由岁月洗礼,依然被一些人铭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