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还读诗吗?|当代诗人及作品推荐

 leopatralli 2021-08-31

现代诗歌自朦胧派后仿佛再没有出现过高峰,而顾城和海子去世后,同时代的诗人似乎只留下北岛一人苦苦支撑。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现代诗在余光中去世后似乎只有悼念,汪国真去世后缅怀的也似乎只是曾经稍纵即逝的诗歌的辉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还有诗歌这样小众的存在。

如今,读书的人少了。读诗写诗的人更少了。因为优秀的作品少了。圈子还在,只是窄了。传承还在,只是少了。写的大有人在,但能产生共鸣的优秀作品和作家却寥寥无几了。

前几日翻看80年代青年诗集和天安门诗抄,发现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真的是才华横溢。连打油诗都可以写的恣意汪洋、洋洋洒洒。因为他们是真的把感情用在了文字上。

有人说读文学作品最开始就要读诗,那是因为诗本身就是作者内心感触最直接的表达,只不过展现的方式或朦胧、或直抒罢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读不进去诗,特别是长诗。这些诗需要很好的环境去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而史诗则更是要求有基本的知识储备。九页诗人中穆旦和唐湜就是能写出史诗作品的诗人。如果不知道一些东欧国或温州古历史的人去读唐湜由古东欧国历史背景写出来的长诗。

我是耐下性子来才在近几年慢慢接触当代诗人的一些诗歌作品的,很多还是收到朋友的启发。同事陈黎明是为数不多坚持看书读书的人,他常读诗人作品,且安利我一些诗人的作品。在龙湾区期间,我在龙湾区图书馆(当时还是文化中心)借阅了不少诗歌作品,也是那时间起开始读到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权列以下几位诗人和作品,只当是分享。

1. 北岛

内陆代表。首当其冲,同一批人里就剩这颗钉了。尽管其作品后期功利之后已经丧失了诗歌的公立。表达的初衷仍在,语言的火候却短了。

2. 席慕容

台湾代表,散文之外诗歌创作也具有原始的文学魅力。不在“形之内”,颇具意境感写作的诗人。

3. 舒婷

朦胧派代表女诗人,也算得上最后一位朦胧派代表人物了。从80年代诗歌选刊起至今,朦胧派诗人代表诗作总少不了她的影子。但从这位“老诗人”身上也看到中国诗歌特别是朦胧派诗歌的青黄不接。

4. 李一苇

李一苇的诗歌作品《紫绿色的房子》

成都诗人,现居上海。初识她还以为她是发起众筹的《中国故事》的那位人民教师。没想到却是一位做过公务员的出版人。她2013年就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但她真正开始成名的还是她的诗歌作品,也就是这次推荐的《紫绿色的房子》。我观其诗风和表达的情绪,多半源于美好意象。比如诗歌中常有的自然山水、生活中平铺的孩童与琐碎等。而关于“事件”类的诗歌,她免除了平铺直叙的尴尬却又在诗歌文字中与读者达到共鸣,常常能让读者不识背景下也能引发共鸣。其诗歌的语言拿捏的很到位,应该是年轻诗坛中的新秀,绝对的被忽视的潜力股。

5. 车前子

苏州籍诗人,同时也是圈子里著名的画家、作家。他的画一画难求,卖价极高。但他写诗很早,80年代就开始成名。近期,他以书画的领悟融入文字与诗的型美创作了一些创意诗。美籍华人黄运特正致力于将车前子的诗歌译介到美国。

6. 胡弦

又是一位江苏籍的诗人,也是为数不多的“走出去”的诗人。他的诗歌意象丰富,富有哲思。经过翻译为英语后也很符合西方人的阅读方式。

7. 马累

原名张东,山东淄博人。七零后诗人,主要是干净。“干净”一词如今对于诗歌作品已经实属不易了。当然,虽然集子不多,但本人获奖也不少。

8. 叶辉

还是江苏籍的诗人。他的诗歌有“野”味儿,但不是野路子的野。有意境、有意向,擅长捕捉生活片段的六零后诗人。也或许是因为他擅长用捕捉片段,才让他的诗歌有诗的语言表达。推荐诗集《遗址》。

9. 舒扬

舒扬的《且听风吟》一开始让我想起村上春树的小说《且听风吟》,但实际上融和了叙事、抒情、讽喻、咏史、山水等多元素的个人诗集。虽然杂有繁芜,却也颇有建树。

10. 辛铭、辛梧 路也

这三位都是跨领域写作的诗人,专职算不上诗人但是诗风朴实无华。

由于现代诗歌的历史原因呈现出的青黄不接现象,我也读了一些老诗歌代表作品。比如郭小川的诗集《将军三部曲》和《甘蔗林—青纱帐》。这是六十年代的极品。前者已经失去了传统美学的味道,但是《甘蔗林—青纱帐》却有点愈久弥香感。此诗集没有能再版。当初出版时还得巴金先生高赞,诗集封面的甘蔗林至今让我每每见到甘蔗就免不了忆及这本诗集。该诗集配图还是正在蒸蒸日上的吴冠中先生之手。1963年初版时小32开的诗集引为轰动,如今却鲜为人知。不免叹惋。

出版于1963年的郭小川诗集《甘蔗林-青纱帐》

青年诗人中作为一股清流甚至奇葩存在的女诗人余秀华算是当今诗坛的一道景观。从最开始的《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的标题党入坑到《我们爱过又忘记》的肺腑之言,让年轻的读者看到了诗人敢于用诗歌真实表达内心,甚至“不要脸”的做派,耳目一新。而她后续的作品《月亮落在左手上》和《且在人间》等作品又确实有了文学诗作的气息,从内心的自我抒发到旁观者审查,相当于自我到他人的转变,也是诗歌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语言上的升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