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吃的执着,中国人罕有对手!

 老鄧子 2021-08-31
图片
图片

➭ 一道繁华的食俗如何能做到保持传统、经久不衰?其中有百姓的生活之道、有言传身教的师徒制度,也有厨师对食材的恭敬心。

古话说:民以食为天。
自古,爱吃就是中国人的天性,中国人不仅爱吃,而且还吃得很精细,有多少个省就有多少种菜系,有多少个城市就有多少种吃法。
陈晓卿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或许还可再加一句,尤其是中国人。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一荤一素,却在中国人的手中,幻化出人间百味。
中国人对吃的讲究、勤奋与热爱,可以说难有对手。无论何时何地,何菜何肉,只要愿意,只要想做,天南海北的人们,都能想出法子来。
其实会吃也就算了,还会写,而且还文笔斐然,读了口齿生津,这叫外国友人们情何以堪啊。
饮食之道,源远流长
大的,可以很宏阔,涉及观念、仪式、技术、禁忌、阶级性、全球化等大课题,譬如《美食与文明》《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
小的,可以从生活品味写,这里面,既有文人雅士的精致饮食,例如林洪《山家清供》、袁枚《随园食单》、汪曾祺《食事》、梁实秋《雅舍谈吃》……;也有高级老饕的市井烟火,例如蔡澜、欧阳应霁、陈晓卿……
除了宏大和品味,还可以很接地气,甚至到“完后马上气愤地跑到厨房炒一桌菜的地步”,就比如慢书房最近在读的这本《中国人超会吃》——
蟹粉豆腐,蒸、拆、煸、炖,步步为营
生煸酒香草头,每株草头只选用顶端三片叶子
拔丝苹果,炒糖时要用绵白糖而不是白砂糖
蒜粒鳝筒,大蒜先油炸、过沸水再微煸,才能呈现肥润口感

1

看完之后,不得不说,对于吃的执着,中国人罕有对手!
图片

蟹粉豆腐

图片

酒香草头

图片

“多金甜心”拔丝苹果

1

从网红餐厅到苍蝇小馆,从时令蔬菜到用时间发酵的酱菜与酒糟,从北方的“上车饺子下车面”到四川谚语“萝卜上了街,药铺不消开”……
在食物背后,是中国的悠长历史、山川湖海、四季物候、仪式人情,更是中国人对生活朴素又真挚的热爱。
图片

谚语“家有一园韭,亲戚常来走”

1

中国人爱吃、会吃,但是中国人为什么吃又如何吃?带着这样的思考,精研美食文化的作家王恺与资深媒体人戴小蛮从2017年年底便开始了一场“当代中国餐桌巡礼”,而这也就是《中国人超会吃》一书的开端。
图片

《中国人超会吃》

1

为采集多元、一手的素材,包括文字作者、摄影师在内的三人创作团队,亲赴中国美食之都,遍访百年名店、人气餐厅与街头小馆,一头扎进街头巷尾的土著生活现场。
经历近四年的时间,他们选取有代表性的55道灵魂美食不仅讲食材选择与做法,更讲菜的来历与文化,加之14篇饭桌观察、6地市集采风,以及800余幅现场摄影作品,描绘了一幅当代中国平民饮食图卷。
与传统的食物指南书不同,《中国人超会吃》更像是一本人类学读本,并采用多层立体式的编排结构与图文犬牙交错的排版形式,捕捉食物、土地与人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
图片

食物索引

图片

儿菜、棒菜、红菜薹、冬寒菜、折耳根、浆衣苕……

成都的菜场里尽是本地才有的蔬菜

14篇文化观察,敏锐捕捉中国人的变与不变

1

从拥有悠长历史的农耕国度到世界上智能手机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从曾经饱受饥荒战乱、肉食份额不足,到全民脱贫,通过《反食品浪费法》……经历了惊人变化的中国,其餐桌内容和饮食法又有怎样的变与不变?
在某些方面,中国人对吃的态度从来顽固不变。比如,对食物极高的包容度——吃臭的食物,各个城市基本都有炸臭豆腐的摊位;吃昆虫;吃素、吃生的食物,甚至是看起来完全不能吃的东西——竹鼠。再比如苏州、扬州等自古富裕之地对“不时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坚持。还有,中国人喜欢借助食物祈求福气降临,所以八大碗、全家福暖锅在一些地方长期流行。
图片

买菜遵时令是中国人对“不时不食”的坚守

图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文思豆腐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1

但在吃的问题上,中国人又非常乐于拥抱改变,追求创新。二十多年前,水煮鱼原本只是重庆机场旁边乡村小餐馆的看家菜,后来却风靡全国,甚至跟随中国移民,走出国门扎根北欧。更不用说小龙虾这种原本并非产自中国的生物,近年来成为国内夜宵市场的绝对霸主,而且被各地发展出多种奇特口味。今天,中国人甚至已经可以借助互联网软件在高铁沿线各站订购新鲜出炉的快餐食品。
图片

“夜宵霸主”小龙虾

六地市集万象,呈现鲜活沸腾生活

1

菜市场成为联结人与人的公共空间,承载了我们对一座城市味道的记忆,有时候也是魂牵梦绕的乡愁所在。
苏州菜场里有小贩正忙着将刚上市的毛豆剥开。
图片

阿姨剥毛豆

1

南京人遇到相熟的摊贩,热情地打招呼:“老板,多少日子不见了?
图片

相熟摊贩打招呼

1

成都人挑到满意的食材,不禁感慨一句:“这个看到有点安逸(巴适)喃!
图片

成都市场食材

1

曾经,在资源匮乏的北京菜场,每逢冬季,白菜就像是唯一的蔬菜。现在,不但来自各地的蔬菜输入异常丰富,原本只管把毛豆堆成山堆的粗放卖家,也开始学习南方卖家的细腻贴心,卖起了现剥毛豆米。在人气很旺的三源里菜场,更每天走动着不同国别、肤色和语言的顾客,挑选着来自全球不同产地的蔬食、调料、水果、奶酪、牛排、海产。在这样丰富的市集表相之下,其实隐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的发展、不同地域和国别之间的互通有无。
图片
图片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

1

正如陈晓卿在推荐语中所说:关于食物出产的历史与地理,藏在“吃”背后的独特价值观,最好要知道的烹饪学原理……在这本书里你都能找到。
打开《中国人超会吃》,感受其外的活色生香,其内的暗流涌动,快感不亚于品尝一道好菜,让人看到个性独具又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
8月28日(周六)晚8点,《中国人超会吃》作者王恺做客“慢书房·云上慢沙龙”,分享本书,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