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气一“升”,耳鸣脑鸣!中医前辈的方子,湿气散,鸣声止,妙不可言

 昵称31421004 2021-08-31



点击👆👆👆免费领

中医里头治疗耳鸣、脑鸣的一个方法。

 故事的主人公,是老一辈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李聪甫,生于1905年,卒于1990年,生前曾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李师曾接待一个姓朱,男性,55岁的患者。医案记载。

就是总觉得自己耳鸣、脑鸣。耳边和脑中不断有响声出现。还伴随口干、吃不下饭、腹胀、心悸心慌的现象。

李师发现患者脉象缓滑,舌头无苔。

配伍:茯神,茯苓,炒枣仁,竹茹各10克,天麻7克,姜半夏10克,陈皮5克,六曲7克,白术7克,酒白芍7克,郁金5克,远志5克,菖蒲5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患者药用三剂以后,耳边和脑中鸣声几乎消失。后来,李师遵原方稍作加减,患者最终诸证悉平,胃口见好,生活恢复正常。

图片

患者的问题,就在于湿气升起来了。

如果把我们人体也比喻成一个“瓶子”,那么体内那些无法化散的水湿之气,就成了那“半瓶子水”。它们在我们体内就会出现“咣里咣当”的声音。这个声音,就是耳鸣、脑鸣。 

用中医行话讲,就是水饮之邪上扰“神明之府”了。我们在治疗耳鸣、脑鸣病的时候,就会考虑到是不是要化散水湿之气。水湿之气升起来,我们就脑鸣耳鸣。

第一,脉象滑缓,这个是典型的水湿内积之象。滑,主水湿痰饮。水湿痰饮阻于脉道,则血行不利,于是脉象滑缓。

第二,口干纳呆,没舌苔。因为水湿内停,无法被转变为津液来滋养身体,于是我们就会口干。津液无法上潮于舌,于是没有舌苔。水湿内停,源于脾胃阳气不足,脾阳难以运化水湿。脾阳不足,则胃气不降,于是纳呆、吃不下饭。

第三,心悸心慌。这个是水湿之气上蒙于心,心神不安所致了。

心神不安和耳鸣、脑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中医讲,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啊。心神不定,脏腑不安,气机不和,鸣叫声就不绝于耳。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啥都觉得不顺眼。自然要化痰湿,安心神。

其中茯苓、竹茹、半夏、陈皮、白术、六曲、酒白芍、菖蒲这些药材是化湿浊。它们可以健脾、燥湿、利水、理脾胃、恢复脾胃对水湿的运化之能。

茯神、炒枣仁、郁金、远志这些药材是安心神。它们可以安神、悦志、宁心。心静了,一切都安静了。  

图片

天麻,可以息头面之风,有镇静的作用。脑袋上的一些问题,比如眩晕、迷糊、鸣叫等,我们可以靠它来改善。

耳鸣和脑鸣,这都是十分常见的病症了,既顽症,也是疑难杂症,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病。不少人受此折磨日久。临床所见,确实有很多耳鸣、脑鸣的人,用了多种方法都不行,最后尝试化湿安神之法,有效果了。

上面的医案和方子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这里有大量的化湿浊的药材,性偏温燥。尤其是因为有火热之邪导致的耳鸣、脑鸣,用此类方法是完全不对的。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方剂学》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