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阿德勒爱情观遇上“囚徒困境”

 羊梨笔记 2021-08-31
用电影的语言表达思想,用思考的力量逼近真相。大家好,这里是羊梨拆书之《幸福的勇气》系列节目第十一集,也是关于这本书的最后一集。

这集,我们来聊聊阿德勒学派的爱情观。

我们常见的爱情小说、爱情电影这些文艺作品中,描述的大多是王子和公主结合以前的故事,两个人历经波折,确认彼此的心意之后,故事就圆满结束,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阿德勒学派更关心的是两个人结合以后的关系,就是电影拉上帷幕之后的故事。对于生活来说,两个人的结合与其说是结束,毋宁说是开始。

阿德勒学派认为,两个人结合以后,有一个重大的人生变化,那就是人生主语的切换:从“我”和“你”,切换成了“我们”。人生的目标要从追求个人的幸福,切换到追求我们共同的幸福。

这种切换,意味着两个人在很多议题上,需要互相妥协和融合。它还意味着我们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应该是基于“我们”的共同利益。

比如根据真实传记故事改编的电影《斗士》中的夏琳,本来是一位酒馆女招待,后来与拳击手Micky相爱后,辞掉了自己的工作,一头扎进Micky的训练团队,帮助他走出职业生涯的低谷。虽然说酒馆女招待不是个什么光鲜亮丽的职业,但好歹她这时候是有工作有收入的独立女性,而且在酒馆能结识各色各样的人也很符合夏琳的性格;而辞掉工作之后,收入没了,拳击她又不懂,也不是她的兴趣所在,社交圈又变得封闭,还因为Micky的训练问题与Micky家人发生严重的冲突。

从她个人角度看,这样的选择不符合她个人的利益。但是如果把人生主语切换到夏琳和Micky这个整体,这样的选择却能让他们整体的利益上升,因为这时候Micky不仅仅需要专业技术的精进,更需要心态上的调整,夏琳在这个问题上就是最适合的人选。夏琳的选择,就是她的人生主语切换后的结果,也确实给他俩带来了美好的未来。

阿德勒学派的爱情观,将结合以后的两个人,视作最小的“共同体”。双方在这段关系里,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双方都可以完全敞开自我,不需要设防;也愿意主动考虑对方的利益,愿意为了共同的幸福做出妥协。

如果能够拥有这样美好的亲密关系,无疑是幸福的。它能让我们在现实的纷杂和苦痛中,找到疗愈自己的力量,提供巨大的生活动力。甚至能够修补性格的缺陷,让两个人都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然而,要接受阿德勒学派的这种爱情观,并不容易。

我们常常能在身边和网络上看到这样的故事:

两个人开始都以为彼此是自己的the one,怀着美好的憧憬结婚生娃,但相处几年之后,两个人分歧越来越大,频繁争吵,令两个人都倍感疲惫和受伤,最终分道扬镳。

像欺骗、出轨、不再爱你,这些都还只是精神创伤。更严重的,还伴随着财产上的损失。在离婚率持续走高的今天,如果我将人生主语切换成了“我们”,卸下了所有防备,完全信任对方,但对方并没有切换人生主语,或者中途变了心,那岂不是损失惨重?

阿德勒学派的爱情观,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两个人同样爱对方,彼此的感情是对等的,并且都愿意将人生主语切换成“我们”。但凡有一个人没那么爱对方,或者不想切换人生主语,另一方就要承担更多风险。

这让我想到了囚徒困境的模型。在囚徒困境模型里,如果当事双方都选择信任与合作,那么团体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但如果一方选择合作另一方选择欺骗背叛,那么选择合作的一方巨亏,而背叛者的个人利益会最大化,甚至超过双方都合作的那种情形。在这种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里,唯一可能达成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都选择欺骗

这跟爱情中的要不要对另一半彻底敞开心扉放下戒心,是不是很像?

如果我选择了信任你,你也选择了信任我,都将人生主语切换成了“我们”,那我们就会拥有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但如果我选择了切换,愿意为了“我们”共同的利益牺牲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但你却选择了背叛,我就会损失惨重。

所以,现在主流的思潮是,不论男性女性,都要以事业为重,搞钱才是第一要紧的事,不要恋爱脑。因为大家认为感情有太大的不确定性,而金钱是实打实的,赚到了就是自己的。

当一方选择了在这段感情中有所保留,这种不信任肯定也会传导给另一方。这种情况,就达成了近似于囚徒困境中的纳什均衡,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选择了对另一半有所保留,都对这段关系能否长久没有信心,这段关系就很难走下去。即便凑合过下去了,质量也很低,谈不上幸福。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阿德勒学派的爱情观一遇上囚徒困境博弈论,就注定只是一种很理想化的理论吗?阿德勒学派的这种爱情观究竟有没有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呢?

我的答案是:有现实意义,也有可操作性,但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也算是我对阿德勒理论提供的又一系列“羊梨牌补丁”。

首先,关于爱情的对象,要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什么样的对象才是适合自己的?对于这个问题,现在的人们常常会过于看重外在的参数,把门当户对、学历收入、颜值身材等等这些外部参数搂一遍,参数过关,OK,那就可以进入候选行列。只要这些硬条件过得去,日子总是能过的。

这种择偶观,可以说它本身就暗藏了婚姻生活不稳定的风险。囚徒困境中的两个人之所以会选择互相欺骗背叛,是因为这个模型里杜绝了串供的可能性,导致两个人之间的不信任。好,就算限制不那么严格,两个人可以沟通可以串供,但只要这两个人之间没办法做到互信,最终的结果仍然不会变。

在婚姻生活里同样如此,相互之间的无条件信任是一种很稀缺的资源。比如你是阿德勒思想的信奉者,以他者信赖的态度对待另一半,但另一半是一位成功学信徒。你看重的共同体感觉在TA眼里啥都不是,而TA所孜孜追求的世俗攀比,在你看来也毫无意义。那么你们之间的人生操作系统就是互不兼容,大家对关于自己的看法、对另一半的看法、对婚姻家庭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都会差异巨大,缺乏基本共识。这样的两个人之间,要想实现相互的无条件信任是绝不可能的事情,囚徒困境里的纳什均衡就是这种关系唯一的出路。

要想突破囚徒困境,在择偶问题上,就必须加入对于对方的人生操作系统的考量,双方的操作系统可以不同,但必须兼容。只要我们的初心是希望发展一段相当长期的爱情婚姻关系,那么对对方人生操作系统的考量,就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的重要性,远远胜过那些外部参数。

我在从前讲他者信赖的节目里讲过,不是每个人都值得被你“他者信赖”。在爱情问题上也是这样,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让你切换人生主语到“我们”,如果在择偶这一步把好了关,找到一个和你的人生操作系统趋同的对象,那么在后面实现阿德勒学派理想爱情观的成功率就会提高很多很多。

第二,仍然要具备人际关系是动态演化的意识

哪怕对方的操作系统和你特别合拍,哪怕你们的感情进展特别顺利仿佛天造地合的一对儿,也仍然不要忘了,人际关系从来都不会注定怎样怎样,即便是亲密关系,也是动态演化的结果。

在从前《被讨厌的勇气》拆书节目第十集我讲过,爱情的本质是一种动态平衡,它好像是一个虚拟的账户,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这个账户的余额产生影响。人生在世,只要生命不息,对爱情账户的维护经营,就永远不止。

无论当下的状态有多么幸福甜蜜,也都应该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千万不要打烂一手好牌。

第三,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个人的成长。

不要借婚姻关系,逃避自己的人生课题。比如不想工作了,就找个有钱的人结婚吧,这种情况很危险。你暂时逃避掉的课题,总有一天会再回来找你。势均力敌的双方,更容易获得长久的幸福。

但是注意,这不意味着一定要选择两个人都去工作赚钱,然后将孩子丢给保姆或者老人。赚钱能力属于成长的一部分,但成长不完全是赚钱能力。它还包括沟通谈判的能力、资源协调的能力、社交能力、理财让财富增值的能力等等。

当你具备这些能力的时候,会发现就算当全职太太、不直接赚钱,也不会丧失家庭话语权。

第四,明确阿德勒学派理论的适用范围

让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部分,阿德勒理论中的爱情观,是有语境的。它着重探讨的是两个人结合以后的“关系”问题。爱情只要有关系就够,但婚姻生活,不只有关系,还会涉及到法律。比如,财产。

本质上,婚姻是一种法律约束下的财产关系。婚姻的基础是关系,但重点是对财产的约定。而阿德勒理论中的爱情观,确实解决不了法律问题。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其实夫妻关系也是如此,两个人结合以后的财务关系,需要沟通清楚。尤其是在两个人财富差距巨大的情况下。让爱情的归爱情,法律的归法律,反而可能更有利于两个人建立一段坦诚、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当然,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没有那么大的财富差距,那么只要约定好家庭开支的规则,就足够了。或者当家庭的经济状况突然爆发式增长,怎样做好“共富贵”的约定,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稳定的应有之义。

退一万步说,万一将来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至少财产上双方都不会受特别大的损失,不至于伤筋动骨,难以复原。

当我们做好了这些补丁,会更有利于我们做到将人生主语切换成“我们”,达成阿德勒所说的“共同的幸福”这样的境界。

阿德勒学派的爱情观,无疑是非常非常美好的,两个人卸下所有心防坦诚相待,世间再无“我”和“你”,往后余生皆以“我们”之名,这样的境界又如何不是我们的梦寐以求?得是怎样的一种命运造化,才能让我们遇见这样的另一半?

说到命运,就不能不引述《幸福的勇气》书中那一段我非常喜欢的文字:阿德勒认为,舞蹈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游戏”。爱情和婚姻,正如两个人一起跳的舞蹈,不去想将会走向何处,牵着对方的手,关注今天的幸福与此时此刻的感动,不停旋转不停律动。你们跳过来的长长的舞蹈轨迹,人们就会称其为“命运”。

命运的时态不应是将来时,只应是现在时:牵起身边人的手,尽情尽力地起舞,命运由此开始。

爱情如此,人生亦然。



本期为《幸福的勇气》拆书系列节目第十一集,前面的节目请点击:
第一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集:明明是为了TA好,为什么TA却觉得你在挑刺儿?
第三集:走出逆境:从受害者心态到博弈者心态(上)
第四集:走出逆境:从受害者心态到博弈者心态(下)
第五集:别骂他,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第六集:没有好的关系,就没有好的教育

第七集:自立的三重境界

第八集:自立的三重境界(下)

第九集:信赖他人,本质是信赖自己

第十集:人际交往,需要“发球者心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