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研文学史笔记001: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爵爷图书馆360 2021-08-31

第一,张扬个性,发《诗经》所未发。

《诗经》中少有抒发个体情感的作品,到了屈原手中,个体的感受迸发突进,虽也多从集体的角度出发表现个人悲愤激烈的情感,但不可否认其中所体现出的诗人的精神与气质,较之《诗经》有了长足进步。

从地理决定论的角度来说,屈原所属的长江流域文明,因为自然环境与资源较北方丰富,生存压力不大,因而人们不会过度的崇群体而抑个体,所以独舒个性的文风得意体现。各种风格直接被李白所承接,为我国文学增添了个性的万千气象。

第二,描写中凸显文学审美的意蕴。

在屈原的作品中,不管是在《招魂》中对四方恐怖境遇的描写,还是对现世美好生活的描绘,都更加着重了文辞的重章叠华,因而文学的审美性得以体现。这是《诗经》所谓的“美刺”所忽略的地方,单方面强调文学对于现实的劝喻,因而审美性发展不足。

屈原作品的审美性直接影响了汉初体物大赋的形式与内容,文辞之铺陈,辞章之华丽,皆因审美功能的提出而起。

第三,继承了《诗经》,象征、比喻、对比的手法,并有发展。

我们说《楚辞》是楚地方文化为主,黄河流域文化为助的文化结晶,尤其是《诗经》的文学手法,得到了屈原的继承与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象征及对比的深度增加,加强了情感的表达。

第四,作楚声,体现楚地文化特色。

《楚辞》毕竟首先是楚地文化的产物,因而它不可避免带有楚文化的特点,巫祝文化的背景,不同于诗经四言体的楚辞体,更加张扬的个性等,无疑为中国文学的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言诗的出现,文学审美性的凸显,无一不与此有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