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民俗(6)-----拾粪

 溱湖之恋 2021-09-01

    自古以来,粪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拾粪是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以后就有了吧。过去在农村,不管什么地方,都会碰到拾粪的老头,肩上背一只背筐,手持粪叉或粪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遇到粪便会停下来,用手中的铲子或叉子将其铲到筐内。

 

  拾粪去

     因为粪是肥料。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没有大便臭,哪有五谷香。为了大地的丰收,也为了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农民就得想法解决肥料问题。那时化肥极少,而且要花钱,农家肥不花钱而且肥效好,所以就成了老百姓的首选。过去的农民哪怕是大便顶了门,也要忍着把它带回家,拉在自家的茅坑里,要不然就会被斥之为“吃家饭,拉野屎”。

     新中国成立后,对肥料的重视更是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墙上写着“肥是农家宝,庄稼离不了”,“多积肥,多打粮”,“春天粪满筐,秋天粮满仓”之类的大字标语。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中更是把“肥”放在第二位,放在了对粮食丰收举足轻重的位置。

  粪筐



   当时的猪、狗都是散养,满街乱跑,随地拉尿,再加上生产用的牛马,产生的粪便不在少数。那些一落在田间、道路以及沟沟坎坎、房前屋后、草丛树林等地方的各种粪便,都是上等的肥料,是老百姓眼里的宝。挎上粪筐,场头路边转一圈,拾上一篮半筐人畜粪便,沤到粪池里,既积了肥,又清洁了环境,还捎带着锻炼了身体,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在农村长大的人,几乎都有过拾粪的经历,对一个七八岁到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讲,拾粪,与放羊、打草、拾柴禾一样,是最常见的活儿,没有人认为它有多脏,更没有谁以此为耻。后来知青下乡插队,不管男女,也都背起粪筐拾粪,生产队还会根据知青的表现,对拾粪积极分子进行表扬。

 



     自从化肥普及后,原本是主要肥料的粪便一度被人们所忽视,再加之农村实行了规模养殖,街头很难看到猪狗之类的动物,拾粪这一活计也就逐渐绝迹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