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语文师技自然

 木香草堂 2021-09-01

武宏钧

语文教学的真正出路就在于遵从汉语特点和规律,具体说,要引导孩子大量阅读,大声朗读,背诵佳作,努力认字、炼词、选句,不断由模仿写作到有创意的写作,从而使孩子在大量接触书面语的过程中,不断积聚、丰富汉语书面语的语感。我认为,这也是自然语文的真正落脚处。所以,自然语文教学应该师技自然。

自然语文师技自然

语文教育不是要去刻意培养伟人,更不是光宗耀祖的工具,而是让孩子“自然生长”,把每个有着千差万别的孩子,引领到人生正确的轨道上来,做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对社会发展各尽其能的人。将自然语文落到实处,必须遵循汉语的特点和规律,借鉴孩子自然习得母语口语的过程和古代私塾语文教学的经验。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孩子大量阅读,大声朗读,背诵佳作,努力认字、炼词、选句;不断由模仿写作到有创意地写作,从而使孩子在大量接触书面语的过程中,不断积聚、丰富汉语书面语的语感。

语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能让孩子识字,逐步学习、掌握母语书面语。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断接受高素质的教育;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传承中华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已故世界知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得好:“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已故语言学界的老前辈吕叔湘先生也说得好:“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老前辈所说的“语文”,指的就是汉语书面语。古代私塾语文教学的特点是,除了要求天天写字、练字外,就是大量阅读、大声朗读,要求背诵,并不断由模仿写作到有创意地写作。其中特别注重大声朗读和背诵,因此历来有“琅琅书声”之说。这大声朗诵正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汉语重节律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朗读将课文深深地印记在脑海中。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和手写的感觉大量接触汉语书面语,不断积累丰富的书面语语感,从而逐步掌握汉语书面语。学生当时对所读之书的内容可能不甚了解,甚至完全不懂,但他们积累了很好的书面语语感,打下了坚实的书面语基础。

自然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该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它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要构建和谐的”自然语文教学”课堂,必须巧妙地把握好一定的“度”。所谓“度”字,其中的一个义项是“事物所达到的境界”。小学“自然语文教学”课堂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呢?

1、以师生关系为起点,把握和谐的程度。要构建和谐生态的自然语文课堂,就是要让生命鲜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要显现生态之美。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要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功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构建中学语文和谐生态的课堂,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灵魂来塑造灵魂,用智慧去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2、以学生开窍为基准,把握提问的角度。自然语文教学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就是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例多问”,即对同一例句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同一个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所以提问应当尽量回避“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

3、以认知水平为前提,把握问题的难度。和谐的”自然语文教学”课堂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4、以思维距离为台阶,把握问题的坡度。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一般来说,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长解答距”的范畴。第四级,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方式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5、以正确思路为引导,把握问题的密度。传统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方法,全由教师一人决定,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权,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定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没有创造活动;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只须接受,无须创造。这些,都恶化着语文教学的环境,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和谐生态。适度的课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路引导的问题,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因此,教学中切忌“满堂问”,应控制提问密度,将提问与讲授、讨论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6、以学习心理为标尺,把握练习的强度。在自然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习心理为标竿,把握好练习的强度。愚以为这里的“强度”应指自然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的强弱,而非训练的量和度。”自然语文教学”课堂应该能产生高质量、高效率、较理想的学习效能,体现为“主体张扬”、“兴趣持续”、“交往真实”、“思考质量”、“生成能力”。譬如重点或难点章节,可以在反馈课上,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加强训练。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练习的形式、竞赛的形式、演讲的形式……可以由教师主导,因学生掌握情况设计,也可以让学生相互测试。如果教师觉得强度不够的话,补充练习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来设置练习量。我们是通过导学练的方式进行的,有周导学练和月导学练,采用检测考试的形式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强化训练。导学练的内容由老师根据学生在导学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设计,重在巩固、完善。我校自育自学的”自然语文教学”课堂,以学习心理为标竿,重在自研检效,展示课有同步演练、当堂反馈,当日有巩固分层导练,阶段有单元检效性训练,月度有综合性测试。一切训练均在课程规划中,并自然形成质量预控体系。训练切不可随性、随意。

7、以课堂结构为抓手,把握提问的深度。通常的教学,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提问目的,也难以把握不同提问之间的关联,难以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时间。在缺乏整体感、节奏感的情况下,“线形结构”的课堂导致学生认识单一难以自控,思维紊乱认识肤浅。自然语文教学课堂的问题引领呈现的是相互关联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水来土掩的问题应对,使学生走出“问题黑洞”。课上学生有充足的心理空间,适当的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加之精当的教师点拨,构建形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在拓展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不能运用象征手法,选择生活中你熟悉的花草树木进行一番外形品性的描绘,并且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呢?自然语文教学上的问题引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以问题引领课堂从而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