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勺嘴鹬---一种极度濒危的小家伙

 动物园馆长 2021-09-01

勺嘴鹬(学名:Eurynorhynchus pygmeus),又名琵嘴鹬或匙嘴鹬,是一种小型的涉禽,仅在极少数的冻土层地带上繁殖,并在东南亚的湿地过冬。它和成语中鹬蚌相争的故事没有半毛钱关系。

勺嘴鹬外表上最独特的地方在它那汤匙形状的嘴,但在野外不易辨认。在2007年的一次由国际鸟盟进行的统计中,勺嘴鹬的数目可能少于100对(也就是200只不到呢!)IUCN红色名录将其保护现状由濒危提升到极危


 

勺嘴鹬前额、头顶和后颈栗红色,具黑褐色纵纹。翕、肩和三级飞羽羽毛中部黑色,羽缘栗色,使背呈现出红栗色而具黑斑。翕部羽缘白色,在背部形成V字形的白色线。翅覆羽褐色,具淡皮黄色和皮黄红色羽缘。下体白色,胸两侧缀皮黄色,具细的褐色纵纹。 

飞羽黑色,大覆羽具宽的白色尖端,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基部白色,与大覆羽的白色尖端共同组成翅上宽阔的白色翅带。腰和尾上覆羽两侧白色,中间黑色。

中央尾羽黑色,两侧尾羽淡灰色。嘴基和颏白色。眼先较暗,有一黑色贯眼纹,在眼后贯眼纹较细。眉区、头两侧、脸、前颈、颈侧和上胸栗红色,具细的褐色纵纹。下胸淡粟色,具褐色纵纹和斑点,有时在两侧形成由褐色斑点组成的纵带。其余下体,色括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冬羽头顶和上体灰褐色,微具暗色羽轴纹。后颈较淡,翅覆羽灰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前额、眉纹和下体辉亮白色。颈侧和上胸两侧微具褐灰色纵纹。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基部宽厚而平扁,尖端扩大成铲状。脚黑色。

大小量度为:体长140160毫米,嘴峰10—12毫米;翅85106毫米;尾37—39毫米;跗跖1922毫米。

 

勺嘴鹬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用嘴在水下或烂泥里左右来回扫动觅食。有时也在地面直接啄食。所以湿地对它们来说至关重要。今天和一帮朋友去了南汇东滩观鸟,在和鸟友的交流中得到一个不太乐观的信息:最近这些年湿地的变化很大,并且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鸟类的栖息地越来越少了。


 

看那细细小腿天生就是跳芭蕾的料呢!可惜就是数量太少了。

 

勺嘴鹬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楚科奇半鸟。越冬于泰国、印度、中南半岛、新加坡和马来半岛等东南亚地区。迁徙期间经过朝鲜、日本和中国上海、福州、海南岛、香港和台湾。或许部分留在广东沿海越冬。

幸运的话,每年九月前后,期待在上海可以和你相会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