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時尚奢靡

 文苑折枝 2021-09-01

  

高興了一陣子,我所居的城市,是一座海綿城市。

那是即使雨洪到來的時候,也是高枕無憂,因為可以蓄水、吸水、滲水、淨水。

可一場大雨,將整個趨向奢靡的海綿城市變成一片汪洋,聲勢浩大的洪水,摧枯拉朽,房屋倒了,街市淹了,車子翻了,許多名牌裝飾都成漂浮、敗絮,碩大的風景樹倒地,地上的塑料、薄膜及各種家什隨著洪流漂浮,偶爾還看到幾只豬浮在洪流上,似乎它們並非第一次經歷,已經學會游泳了。

多麼可惜?一座耗資億萬的海綿城市毀於一旦,毀於一場暴雨!

按人類的教訓,洪水之後,一定還有災難,得防水疫之屬。

好在我出生在農村,父母親還在農村為我留下了個老屋。

記得生我養我的地方,是青山澄碧、淥水懷抱,田間小路,阡陌交錯,能躲避天災人禍的地方。

想到這個時候,已經是田野稻花飄香,橘園金黃一片了。

很想:

乘一葉小舟,往泉塘深處,聽情歌傳來,或比照欣賞王昌齡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那種魚米之鄉的景致多麼令人神往?

或入田間地頭,看滿眼千畝晚稻,隨風湧浪,聞稻花飄香。或步入橘園,品味家鄉金橘,個中是怎樣的甜蜜?

或走近竹林,望頭頂上那勁節,一邊欣賞著,一邊吟詠著宋 徐庭筠的《詠竹》。這首七律詩,前面四句寫竹,不論臺閣與山林,愛爾豈惟千畝陰未出土時先有節,便淩雲去也無心葛陂始與龍俱化,嶰穀聊同鳳一吟.月朗風清良夜永,可憐王子獨知音”詩中的前四句是說,喜歡你:不論亭臺樓閣還是山林之間,喜歡你不只因為你能撐起一片陰涼,還沒有從土裏生長出來的時候已經是一節一節的了,即使生長到很高的的高度也保持虛心謙卑。”竹子天生清瘦,可有氣節,中通外直,頗百折不饒,還虛心謙卑。後四句“就有些人有些疑惑了,其實呢?換成今天的話就是說:葛陂竹跟龍一同所化,取自嶰穀跟鳳凰鳴叫一樣,月光皎潔清風徐徐這樣的夜晚多好啊,可惜我只有你這麼個知己啊!

然而,迎接我的,不是田間小路,而是跟城裏一樣寬闊的公路,上面還鋪上了柏油,小車從硬化的路面經過,平穩而快捷。

進得村來,竹林、果園、田野、泉塘、小河已夷為平地,化歸作什麼“工業園”。

自然那:清清的小河,滿荷的泉塘,千畝的稻田、大片的橘園、還有竹林已經成為往昔,縱有翻雲覆雨的本領也難複製。

現代人急於發財已經狂熱,忘記自己屬“農”,記得我經歷的五六十年代,忍飢挨餓,“蓽路藍縷以啓山林”,開荒造田,一鋤一筐,一厘一分,那是多麼艱辛?

現代人不看重糧食,不看重土地,忘記了“得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祖宗遺訓,不重耕地。我驚詫于現代化的推土機“轟隆隆”,大卡車“嘩啦啦”,上千畝稻田,數月之內,夷爲平地,數千年的村子拆遷、蛻變,上十年就城鎮化、工業化,進展的速度是那麼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现时農民,他們也很難說是“人间最苦是三農”的農民,他們很多不種田下地了,難與幾千年勤勞、樸實、節儉、厚道的貧苦農民相提並論,有點像幻想曲中陶醉的游民阿Q,而且比阿Q還懶,這裏插進一兩句真話,前一年,旱,國家對受災的地方給補助,村裏有個混混,有田不種的,領到補助後,嘻嘻笑:“嘿,天老爺照顧,我不種田,田裡全長草照樣補助。”至於那些心滿意足領到一筆拆遷費的,發財了,還做什麼?有的連菜也不種了,腦子想繼續發財的,強壯一些的,在工業園做短工,或到深圳、廣州等能眼前賺大錢的地方,再賺得一些錢回來,他們有錢怕貨幣貶值,不存銀行,他們說錢是一張紙,國民黨晚期大印紙鈔,後來什麼用都沒有。於是有錢沒錢都買房、建房,以前房子建山上的,也下山了。偌大一個千畝田園,有山有水的魚米之鄉,建房、修路、設娛樂場、建工業園了。

只有老屋是幸運的,能逃過多少劫難?

原來老屋是很有些淵源的,這裏出過多代官宦,文臣武衛,長征老將軍。有人提醒:修葺一下,或成景點,現代人一提到有利可圖,就網開一面。

入門穿廊,有清間進士題的“大夫第”,馨廷家塾亭榭樓臺錯落。裝潢精緻書屋古樸而兼典雅,楹聯古籍,不失崇揚勤勞節儉民風,過前後廳,左右廂房儼然。又三四折,有小廳, 廳旁有室,為世代列宗鐘愛好之所。

但我想老屋的天上不時濃煙,四围山林夷為平地,屋前不現淥水,壟中沒有稻花,舊時風水不在,哪來鐘靈毓秀?人傑地靈?

我又回想到一棟棟新房的告竣、豪華的村委會、村組的娛樂場、鋪滿柏油的村級公路、少數倖存下來的稻田長滿槁草,過去勤勞節儉之風不復保存,钱从哪里来?

但問個明白,才知道拆遷費是丰厚的,种田是国家补助的,一個村上數百戶吃低保的,有病是有医保的,上了年纪是有养老的,所有公路、娛樂場所的錢不是村民蓄資興建的,村委會的房子是負債的,工業園是國家貸款的,不賺錢的,騙國家的,據說,46万家企业倒闭,社零出現十年最低,7.8亿人欠债,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被忽悠了。我估计欠债的人没有那么多,但是可以肯定欠债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窺一斑以觀全豹”,說“時尚奢靡”,一點也不過分的。

  


我們這個國家怎麼能這樣大把大把地花錢?鄉村、城鎮、省市不惜負債運轉?我近看到網上傳中國平均每人負債多少?已非杞人憂天了,可有人振振有詞,你是小巫見大巫,美國人均負債多少知道嗎?查一查村、鄉、鎮、市、省?我聽一個有良心的名校教授在敲警鐘,列舉縣一級的機構多麼臃腫?那臃肿的機構裏炮製出多少泡沫?多少虛假?多少浮誇,多少債務?還不?自己還不了,誰來還?子孫?現代人怎麼這麼大的擔子?奈何這樣不負責任?

古人可有過規矩,“負債子孫都要還的”!

現在很多媒體利用平臺重複著我們是經濟第二,好像馬上就是第一了,超越老大,所以美國人緊張,聯合國加收費,西方國家要我們對世界貧窮的國家多給錢,甚至接受一些阿富汗難民,這都是樹還沒有長大,捧在山顛上,就招風了。

我說上千萬排場婚禮是浪費的,名家演員買飛機是炫富的,官宦挪用國家錢財大建樓房館所是犯罪的,一切靡費人類資源的行事、敗家子都是可恥的。

       列攬前朝國與家,成於勤儉敗於奢。

說到這些,孩子都不屑,他們受過國家大學教育,還是黨的幹部教師。他們說:“太陽升起,那是希望;日落西山,那是安祥!”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捐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孩子背《察今》,您老,別管國家的事,政府的事,年輕人的事,養尊處優,你已經很幸運了。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脬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我亦背《察今》以答。

我兩個孩子,工作、生活日臻美好,男孩子有三套房子,雖然有兩套是貸款的,但他每月按約付清,孫子是爺爺養著,緊張時還來啃老。女兒是重點高中知名英語教師,也有兩套房子,大的200多平方吧,他們兩個都負債生活,在我眼裡那提前消費的負債生活,够得上奢靡的。

不习惯他們的生活,不跟他們在一起,自顧、自理、自強,退休之後,還在大都市做打工先生近10年。後來高堂九十了,想我陪陪她,加上內人有病,無何,我捨棄了摯愛的工作,回到老屋,我回到老屋一兩年間,母親也許是有我陪伴,越發硬朗起來,非但不要我護理,還能養鴨、種菜、掃地、做飯。我看到剩存的山塘、梯田無人侍弄,就養了一口塘、種了一畝田、一塊茶油樹。這下好了,有事做了,受益是多多的,家裏雞鴨鵝、大米、蔬菜等自給有餘,就送給鄰居,我的想法是活在世上能動,就不能白白消費社會資源,就不能讓一日虛度。

可鄉鄰不這樣想,他們勸:“先先,你還忙個做啥?錢用不完。”

“活動一下,看不慣懶,剩下一點田土山嶺都荒了。”我無奈應答。

其實,我們這個時代過來的人,對黨忠誠對國家人民盡力,忠孝節義、勤勞儉樸,骨子裏已經滿滿的了。多麼希望一直能保持艱苦樸素節儉之風?多麼期望長治久安,多麼希望“既無內債,也無外債”?多麼希望我們的人民還是勤勞勇敢的人民.勤勞,再大的天災人禍,沒有將我們餓死;勇敢,美帝串聯15個西方國家在朝鮮戰場上撒野,照樣把他們打得扒下!

想補充一下,我四年前種的油茶樹,已果滿枝頭了,過些時候,就是霜降,能收穫了,譜一首《採茶歌》,那是我會打自心裏的詩意滿足:

抱子怀胎十三月,

累累茶果滿山嶽。

清香味美賽橄欖,

採摘歸來勝天樂。

一輩子做個勤勞的人,只有勤勞才能磨礪意志,創造財富;做個儉樸的人,只有儉樸,才能保持美德積累財富。

那是歌詠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歌啊!

子女比較現實,喜歡玩手機,不喜歡讀古書,也不信古人言,甚至父母言也不屑入耳,這是我很擔心的。他們不太想跟我說話,於是有時間我就去讀書,讀線裝書,讀古書,在古籍中找知音。

值得一提的是我能够背许多古书,如《离骚》《诗经》唐诗宋词、古代散文,中外小说精彩段落。

偶遇翻到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又合起来,因为还能一口气全部背出来:

“吾本家寒,世以清白相承-----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至于重点段落还咀嚼再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可我留心现时高中课本,已不见了,我不禁唏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