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访谈 | 晁玉奎:笔墨不为虚动 ,落纸必有章法

 黄俊俭书法 2021-12-29

《书法导报》访谈 

书家简介

晁玉奎 中国书协会员、上海市书协副主席、上海市机关书协主席、上海市书协第七届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

书法作品入选第十届“国展”、全军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等,曾在徐州、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

笔墨不为虚动  落纸必有章法

——晁玉奎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当前,学习草书的人越来越多,但有的人虽然学习多年,仍进步不大。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晁玉奎:学习一门艺术,不论是书法艺术,还是弹琴、跳舞,首先应该有一位好的指导老师,这如同学习汽车驾驶,一定要有教练带着练习才行。如果学习草书,只给了一本怀素《自叙帖》,就等于学驾驶只给了你一辆教练车,没有教练员,你弄不清哪里是油门,哪里是制动,哪里是车灯开关,所以指导老师很重要。有了老师,就会有针对性地指导练习,比如选什么字帖,怎么临帖,怎么创作,有了老师的指导才能真正学进去,结果是事半功倍。就说临摹孙过庭《书谱》,如果没有老师指导,刚学习草书的人自己很难临下去,因为弄不清笔画的来龙去脉。


有些人经过多年练习,虽然对某一草书字帖也能临得六分像,但在创作上始终上不去,临摹归临摹,很难转化到创作上来,这也会使自己陷入迷惘,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究其原因,还是视野不开阔,思路没理清,没有辨清自己前进的方向。就像登黄山,进了山门还有一段路才到山脚底下,只有找到那条道才能一步步上去。自己的书法之道,靠自己练出来、悟出来。比如,有的人写怀素,他就反复思考怀素的字形、字态和行笔速度,以及笔的使转技巧。我们通常说,一件好的作品必须具备四个方面:一是师承有序,让人能看出是从哪来的。二是技法娴熟,书写得如行云流水。三是气息高古,就是作品中的字是古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四是得意忘形,就是把自己书写时的心情能够表达出来,并让它呈现到自己的作品上来。我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成功道路。

黄俊俭:对于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来讲,要想进一步提高草书创作水平,你认为要从哪里入手?

晁玉奎: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临帖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创作是检验临摹水平高低的试金石。自古以来,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已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把临帖作为自己终身的课题。林散之先生80岁之后,仍然坚持一日临摹,一日创作。但有些学书法的朋友对临帖不感兴趣,重创轻临。有的兴致来了便胡写乱画,还有的临帖浅尝辄止,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记忆,使创作成了“空中楼阁”。


要提高草书创作水平,必须在精准临摹上下功夫。首先要选好帖,因为书法与绘画不同,绘画可以到景点写生,而书法所学习的对象,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优秀法帖。我的体会是,首先要选古人的字帖,不要选今人的,取法乎上。其次,要选好上手的字帖。有的残缺风化,字迹模糊,难以辨认,不便临摹。再次,要选有旁通性的。比如《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这是“二王”的路子,一脉相承。有了这个基础,然后对历史上各位草书大家作品的临摹就有了基础。


搞好精准临摹的第二个关键是读帖,就是认真观摩分析对比,只有察之上精才能拟之贵似。只有认真读帖,真正弄清每个字点画的长短、方向、角度、轻重、结构,以及点画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好精准临摹。


临帖的方法可以先主攻一帖一体,真正掌握了再转向其他字帖,先专后博。字帖里有些字临得不好,可以挑出来反复练习。有些朋友怕临帖太多,入古太深而失去自我,这种顾虑大可不必。没有自我才能真正入古,只有入古才能出新,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回顾我个人的书法学习历程,应该说就是天天临帖,几乎无一日不临,虽然本人书法水平不高,但还是越来越显现出临帖的成效。临帖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对于自己前进的方向也更加明确。临帖就是开采金矿,临得越深才能获取越多。

黄俊俭:在草书创作方面,虽然有的人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甚至在全国性的展览中入展,可很快又沉下去了,你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晁玉奎:纵观历代有成就的书法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两手硬。一手硬是精通书法理论;另一手硬是临摹创作能力强。如同一只鹍鹏,两个翅膀都很硬,才能在天空中飞得高远。我们通常说“功夫在诗外,功夫在字外”,就是说只有土壤肥沃丰厚,才能开出绚丽的艺术奇葩。学习书法如果不注重学习书法理论,只是把力气用在临摹创作上,那只能是照葫芦画瓢。有的人学黄庭坚、董其昌的书法,只学其表但不研究其书法理论,所以难以学到真谛。其实,历史上的书法大家不仅字写得好,他们的书法理论、文采也了不得,黄庭坚还是江西诗派的领袖。由于黄庭坚这些人的文化学养、理论修养有高度,所以书法上也有高度。因为草书要表达性情,如果书法家没有文化理论修养,哪会有性情?理论对创作能力的提升是起指导作用的,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理论上的模糊必然给自己行动上带来迷惘或盲从。中国书法产生的思想根基就是中国的哲学,这是区别于一切外国艺术的重要标志。中国书法特别是草书,强调的是用笔的提与按,用墨的浓与淡,这就是哲学思想转化到创作中的艺术法则的重要根基。


这些年我深刻体会到书法理论对草书创新具有指导作用。也就是说,没有理论引导,书法创新必然失去正确的方向。比如,唐代的孙过庭,他既是一个书法大家,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就是一篇重量级的书法理论文章,全文3500余字是他学习书法的体会总结。学习这些理论,对于帮助我们提升书法创作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黄俊俭:你讲的这几条确实很重要,其实要真正写出好的作品,手上既要有功夫,又要懂得章法布局。你再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晁玉奎:“笔墨不为虚动,落纸必有章法。”要创作出好作品,手上的功夫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技法、字法、墨法、章法。如果创作时忽视了这“四法”,所谓的作品也必然失去应有的艺术神采。我们通常说,每天练字,其实也就是锤炼自己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功。所谓技法,就是笔法。比如,用笔的方与圆,要求书写时方圆并用。方笔多用在起笔和转折处,起笔时的方笔,主要是通过笔锋接触纸面时切的动作来表现;转折时的方笔,是通过提笔转锋来完成的,转折时也可用“压”的方法。再比如,用笔技法的提与按,按中有提,提中有按,运用这些技法,就能使一画之中有起伏,一点之中出毫芒,从而增强点画质量和线条的丰富性。


所谓字法,就是结字。结字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开合,可以左开右合,右开左合,上开下合,上合下开。另一种是错落,有的字可安排左高右低,右高左低。还有一种奇正结字法,上斜下正,左正右斜,不能字字四平八稳,通过调整重心,使字更加灵动有趣。


所谓墨法,就是有浓有淡,使墨色出现变化对比,有的润如春雨,翰墨淋漓,有的枯笔飞白,薄如蝉翼。这样通篇看上去浓淡交相辉映。众所周知,林散之先生长于草书,特别是用墨高超,富于变化。他师从黄宾虹先生,深得黄宾虹的用墨之法。林散之先生对用墨有很多独到见解,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要用焦墨写。他说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磨墨要熟,破水写之;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这些用墨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所谓章法,就是书写时的技法,以及字法、墨法、速度、节奏的综合反映。具体表现在字的正与斜、大与小、疏与密;用墨的浓与淡、润与枯;书写速度的快与慢,笔画之间的断与连等。要求字与字之间要互相呼应,行与行之间形成虚静空灵,快慢节奏时而急风暴雨,时而闲庭信步,通篇画面有重有轻,书写自然。


总之,一件好的作品必须是技法、字法和章法娴熟,熟能生巧。

晁玉奎作

(访谈发表于2021年9月1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