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筑|从建筑到产品,模块化建筑的狂想“野趣”

 LAC_STUDIO 2021-09-02

孩提时代,住在树屋看星星听蝉鸣是每个人最童话的梦想。当小孩子长大了,也许他穿上西装当了老板,又或者游历遍世界拥有人生财富,但心底的小愿望却依旧在那里。这些充满童心及野趣的愿望促使建筑师将树屋、木头房子一个个建造起来,临时构筑物尤其是木构的建筑,稳定性上不如混凝土,因此建筑师们戏称其为“危房”建造。
 
心中有野趣,才会去乡野追逐一草一木这样最纯粹的乐趣。

"As architects, no matter if young or old, we have an inner child that looks at the world with playfulness and curiosity, That same curiosity gave birth to Bert."
——Fei Tang Precht.(来自Precht的华人妻子)


建筑设计灵感从艺术、人文、自然等借鉴而来,但是很多时候却显得过于严肃和严谨。野趣就是要够“野”,同时还要结合自然森林,因此Precht通过想象孩子画出的树屋,开始了顽皮有趣的设计探究。他看到堆叠的“小黄人”,立刻将小黄人作为树屋原型,并将其命名为动画片《芝麻街》中木偶的名字——Bert。于是一个通过产品化设计出树屋的每个部件,专注于模块化理念,形成单个树屋以及可以堆叠为组团的树屋方案就这样形成了。

模块化在建筑领域不算一个新词,但近几年却逐渐风靡,它可以用最简单一个房间作为一个模块单元,模块单元需要提前在工厂预制。这样的一个居住单元,可以根据客户要求确定模数尺寸,确定多少个单元组团,甚至可以通过重复堆叠形成庞大酒店综合体。也就是说,模块化建筑的精髓在于模块单元可以根据需要拼装在一起,形成或高或矮或胖或瘦的各种形态。Precht的每个Bert部件,都是具有固定模数尺寸,比如窗子大小,客厅大小等,由此保证工厂制作的便利和可复制性。同时为了保证森林中建筑的自然气质,木质的采用以及立面纹理变化充满推敲。当然Precht也想到了,在无法实现木构的环境下,按照模数使用钢构或其他建造材料也能成立。
▲一个居住单元

Bert单元堆叠

从设计形式上来讲,Bert独有的模仿“小黄人”极具画面感,当多个Bert组合叠放在一起时,视觉上小黄人奔涌而来,充满活泼趣味。甚至有网友评论外形像好多潜望镜垒在一起。同时外形上模拟树干和树枝的形态,和整个森林气质相携匹配,也让房屋功能得到合理安排:首先占地最小化,Bert的占地是自由松散的,通过底部圆柱体抬高,保证树木间隙生长,迎合自然植物生长习性,最小限度的占用自然空间。其次核心筒基本安排在竖向的圆柱体内,保证交通便利以及给排水功能。最后横向树枝非常利于形成景观面,作为主要房间用途。甚至考虑到自然可持续和低碳,Bert的顶上可以装太阳能板,底端用作厕所堆肥,保证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再利用。
 
模块化建筑曾经一度“乌托邦”过,日本中银胶囊塔,是日本战后Metabolism(新陈代谢)建筑运动的先驱之一黑川纪章的作品。黑川的理念是:
 
人们应该保持旅行而不是在某处安定下来。
 
于是拼装的概念油然而生,黑川希望胶囊塔的每个胶囊房都是可拆卸的,就像细胞一样可以用“新”替换“旧”。140个胶囊由工厂预制出构件,围绕着混凝土中心核结构旋转,每一个单元仅靠四枚高张力螺钉的方式固定,可随时被替换。由此形成新陈代谢派建筑运动的一个优秀的例子。

再追溯到柯布西耶对“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理论提出,那时正是工业革命时期,大量居住需求促使机械化建筑模式诞生,强调“功能性”、“经济性”,同时新艺术运动催生了简洁建筑形态。建筑整体向一个解决住房问题并更适宜居的方向探索,摩西萨夫迪的栖息地67号在加拿大建成,被寄希望于能够解决城市问题的首个方法。由于每个公寓由几个立方体构成,形成了变换的景致和露台,落实了萨夫迪为中产阶级者在城市里实现私人花园的梦想。
栖息地67号内部景致感受

栖息地67号来源于萨夫迪的毕设
如今这种实验性模块化理念被国内建筑师更多运用到乡村民宿或其他旅投项目,通过像Precht的Bert一样做出工厂预制的木质“盒子”,将木盒子模块化、模数化,通过这种临时建筑的手法,实现乡村改建、空心村重建。建筑可以是民宿、村民礼堂复原、或者咖啡馆、展览馆等多种类型,甚至可以变成周围城市年轻人的Wework社区,在乡野、海边、或者高山峡谷中,成为追求品质者生活的Paradise。
文/遥远河岸  编/Lyn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