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源流论》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公众号医经 2021-09-02

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络。

病情由里及表者,一定是因为内在的脏腑出了问题。由表及里者,一定要通过经络才能传变。

其病之情状,必有凿凿可征者。如怔忡、惊悸为心之病,泄泻、膨胀为肠胃之病,此易知者。

有的病很容易辨别,因为表现出的症状很明显。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后人将捕之也。怔忡是心悸的一种,是指多因久病体虚、心脏受损导致气血、阴阳亏虚,或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日久导致心失濡养,心脉不畅,从而引起的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控的一种病证,常和惊悸合并称为心悸。

怔,忡,左边都是心字旁,心的正中出问题了,是什么问题呢?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

《灵枢・营卫生会》:“血者,神气也。”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如癫狂,昏迷,妄言,哭笑无常,悲不自胜。 

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膨胀是指食欲不振,腹部膨大,胃部食物充满且有气体,肠内也有大量气体,腹痛,这是肠胃出了问题。

其实现在好多人容易受到病名的困扰。病名,只是有了病症后,人们给它起的一个名字。严格的说,世界上没有人会得相同的病,人们也只是根据统计学,把很多相似的病与症,归纳总结后,给了它们一个名字,但虽然表现出的症状可能相同,但致病的原因却可能大相径庭,所以临床辨证时,切不可困于病名,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又有同一寒热而六经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别。又有脏腑有病而反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

而有些病却不那么容易辨别,比如同样的寒证热证,但却是因为不同的经脉出了问题。(六经,三阴三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同样的地方疼痛,但导致疼痛的原因却是不同的皮肉筋骨出了问题。有的脏腑有病反而传变到了肢节,有的肢节有病却传变到了脏腑,让人难以察觉。

这就是上面说到的,不要困于病名,要辨证施治。

若不究其病根所在,而漫然治之,则此之寒热非彼之寒热,此之痒痛非彼之痛痒,病之所在全不关着,无病之处反以药攻之。

如果不找到病根在哪,然后胡治一通,打了十枪,坏人一枪也没打中,全打在了好人身上,这就是帮倒忙,没有病的地方,也被治出了病。

《内经》所谓∶诛伐无过,则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医者以其反增他病,又复治其所增之病,复不知病之所从来,杂药乱投,愈治而病愈深矣。

是药三分毒,所以才有内经中说的毒药攻邪。人生病是因为人不正了,偏了,用毒药的偏性来中和人体的偏性,把人扶正。

药对其症,则治病,不对其症,则伤人。伤人就是诛伐。

那些庸医,把治病救人变成了对人体的诛伐,还口口声声说,没事,吃不死人,这就导致了旧病不但没治好,还生出来了新病。医生自认为诛伐不是自己的过错而使病人反增新病,然后又来治疗新病,对于新病同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用药乱治一通,越治病情越严重。

这完全不是危言耸听,讲的就是实情。遇到了庸医,不但旧病没治好,还会越来越严重,增加新病,又或者老病可能好了点,但同样生出来了新的病。

故治病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本于古圣何方之法,分毫不爽,而后治之,自然一剂而即见效矣。

所以医生治病救人,一定要先找到病人是哪里出了问题,对于相同的问题,古圣贤是用什么方法治疗这个病症的。不但靶子要瞄准,而且射箭的力度也要恰到好处,这样的话,自然一剂药下去就会见效,所谓妙手回春,不过如此。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会致病。而当它们过度时也就成为了致病因素,这叫七情太过。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悲可归于忧,惊可归于恐,所谓悲忧,惊恐。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它不叫六淫,而叫六气,指自然界中的六种正常气候。但是当非其时而有其气时,(也就是说不在这个季节而有这种气候,如在夏天,反而冷等),或是其季,而气太过,如夏天热的太很,冬天冷的太很,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故这时它们也就成为了致病因素。在它们太过,成为致病因素的情况下,就叫六淫。(淫,有太过的意思,久雨曰淫,所以有淫雨绵绵之说。)

今之治病不效者,不咎己药之不当,而反咎病之不应药,此理终身不悟也。

现如今的庸医,不通医道,拍脑袋开药,病不见好,不但不责怪是自己医术不精,反怪是病人身体不行,并且振振有词:“你这个病啊,不好治,我这个药吃了以后,有的病人就好了,但不保证谁都能好,慢性病,需要慢慢治,有的人好的快,有的人好的慢。”

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才需要辩证施治,需要对不同的病人,开不同的药方,而你每个人来了都用同样的药,这不就是谋财害命么?

这就好像说,学生学习不好,老师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质量,反而怪学生笨。国家治理不好,反而说这届人民不行。照这样下去,一辈子也通不了医道。

有医德的医生,在诊断病人病情后,如果感觉自己没有找到病根,就会告诉病患,本人医术不精,您的病我治不了,请您另请高明,这才是医者仁心啊。反观现在的庸医,不管治了治不了,反正给你开大把的药,我先把钱赚了再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何其悲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