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李廷荃教授治疗胃脘痛方药证治规律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9-0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李廷荃教授治疗胃脘痛病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基本信息构成情况,观察症状、证型的分布规律,统计药物的使用频率及性味归经,把握用药主体趋势。同时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特点,将李廷荃教授辨治胃脘痛的临床常见证型进行药物关联分析,以得到各证的组方规则。最终分析归纳其辨治思路及用药规律、特点,以传承名家经验,丰富临证及科研思路。方法: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将李廷荃教授门诊治疗胃脘痛病例的基本信息、证治方药信息,统一、规范录入“名老中医经验挖掘平台”,形成李廷荃教授治疗胃脘痛医案数据库系统,并进行数据挖掘。运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结合李廷荃教授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经验,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证型及药物的使用频次、分类、药性、药味、归经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基于辨证论治理论,对李廷荃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常见证型处方,进一步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分别得到各证型核心药物及相关组方规律,并进行网络展示。结果:本研究共选择李廷荃教授治疗胃脘痛病案677诊次,主要统计挖掘结果有:1.一般状况:女性占病例总数57%;男性占病例总数43%。患者年龄从30岁开始增多,50到60岁达到最多,占比25%。2.症状统计:患者主诉为胃脘痛,以隐痛多见,胀痛次之;相关伴随症状有口干、口苦、吞酸、嗳气、畏寒喜暖、食欲不振、疲乏、情志诱因等。3.方证关系:(1)频数分析显示脾虚肝胃不和证占总数的49.9%;寒热错杂证占病例总数的11.7%;脾虚气滞证占病例总数的10.8%;阳虚寒凝证占病例总数的9.5%;痰热中阻证占病例总数的5%;寒凝气滞证占病例总数的3.4%;肝胃郁热证占病例总数的3%。(2)基于主要证候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各证型主方为:


脾虚肝胃不和证(柴胡桂枝汤),寒热错杂证(半夏泻心汤),脾虚气滞证(香砂六君子汤),肝胃郁热证(四逆散加一贯煎),阳虚寒凝证(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类),痰热中阻证(小陷胸合温胆汤),寒凝气滞证(百合乌药汤、金铃子散、失笑散、良附丸合方)。

4.用药规律:李廷荃教授所用处方中,使用频数前十五的主要药物为:甘草、清半夏、黄芩、柴胡、白芍、枳实、桂枝、莪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人参、蒲公英、黄连、香附、高良姜。其中温性药物占比33.0%,平性药物占比31.2%,寒性药物占比29.1%,温平类药物占比一半以上,寒性次之,体现其用药以平补为主,且寒温并用。甘味药占比34.76%,苦味药占比29.69%,辛味药占比25.79%,总体用药以甘缓补脾胃之虚为本,辛苦调脾胃之气机升降为主要特点。药物归经以脾经最多占比21.8%,肺经占比18.7%;胃经占比17.5%,用药集中于脾胃,涉及肺、肝、肾及相关脏腑。补虚药占比32.5%;清热药占比14.8%;理气药占比11.9%,三组用药占总比的50%以上,补虚多甘温,清热多苦寒,理气者辛散,与其上药味、药性结果相合,剩余药物依次递减。

结论:李廷荃教授认为,疾病的发生由于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通过谨察四诊之资料,把握基本病机,正确辨证,利用药物的药味、药性、归经及升降沉浮可纠正其病理改变,恢复脏腑功能。故李廷荃教授强调在治疗胃脘痛时,当把握脾虚为本,脾胃之间纳运、升降、燥湿失调的基本病机,以“致中和”为法,用药多“平补”、“调和”,善用药对、处方,并随各证之病情轻、中、重变化,合理选方用药,随症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