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歌诀】 苓桂术甘水气方,温阳利水又健脾, 心下逆满气冲胸,胸胁支满眩晕毕。 【学用导读】 因苓桂术甘汤方药组成少,所以临证必须重视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 脾胃气虚水气证:胃脘逆满或疼痛,气逆冲胸,头晕目眩,站立不稳,或呕或利,或小便不利,舌淡,苔薄,脉沉紧。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苓桂术甘汤,既是主治脾胃气虚水气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胃脘痰饮证(胃脘满闷而有水声,背寒冷如掌大,胸胁胀满,身重,少气,小便不利,苔薄,脉沉)的基础方。 病变证机:脾虚不能运化水津而为水气,胃虚不能降泄浊气而上逆,以此而演变为脾胃气虚水气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胃脘逆满或疼痛,气逆冲胸,或头晕目眩,舌质淡,苔白,脉沉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神经性呕吐,慢性肠胃炎,肠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苓桂术甘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呼吸、五官疾病等,都必须符合苓桂术甘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 1、五官疾病:视神经萎缩,中心视网膜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梅尼埃病等。 2、呼吸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3、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充血性心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4、泌尿、内分泌疾病:慢性肾炎,特发性水肿等。 5、其他疾病: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乳腺小叶增生、带下,急性羊水过多,儿童舌舐皮炎,小儿狐疝等。 【中医治法】 温阳益气,健脾祛湿。 【方药西用】 具有保护胃黏膜、利尿、抗心肌缺血缺氧、抗心律失常、抗胃溃疡、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子宫自发收缩等作用。 【处方用药】 茯苓四两(12g) 桂枝去皮,三两(9g) 白术 甘草各二两(各6g) 随证加减用药:若大便溏者,加山药、扁豆,以健脾运化水湿;若腹胀者,加厚朴、砂仁,以行气除胀;若舌苔白腻者,加草豆蔻、苍术,以芳香化湿;若头晕者,加陈皮、半夏,以理气化湿降逆等。 【煎服方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证研究】 脾胃虚弱,痰饮内生,壅滞心下,则胃脘逆满或疼痛;痰饮浊气上冲,则气逆冲胸;痰饮上蒙清阳,则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痰饮走注下斥,则下利;痰饮上逆,则呕吐;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津,水津不得所化,则小便不利;舌淡,苔薄,脉沉紧均为脾胃气虚水气之征。其治当温阳益气,健脾祛湿。 方中茯苓能补能泻,补则益中气,泻则利饮邪。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气化痰湿。白术健脾燥湿,温胃化饮。甘草补益中气。 【使用禁忌】 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