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引按蹻

 直尾昂述 2021-09-02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古法新生

导引按跷

中医整个

治疗体系

都是建立在

各种自然疗法

的基础之上

传统的划分来看

中医治法可分为:

内治法和外治法

导引在中医外治法

中又占有主导地位

我国现存最早奠定

中医学基础的巨著

《黄帝内经》的

《灵枢病传》有:

余受九针于夫子

而私览于诸方

或有:

导引、行气

乔、摩、灸、熨、

刺、焫、饮药

之一者

可独守耶

将尽行之

导引行气

是中医各科

治疗的主导

早在

秦汉时期

中医治疗

即就可以

根据临床

所遇到的

不同患者、

病邪性质、

病邪所处的

身体部位和深浅

以及治疗过程

病邪盛衰变化

与出没传递变

以导引行气

为主导

相应地采用:

乔、摩、灸、熨、

刺、焫、饮药

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有效地对各类疾病

进行治疗以减少

痛苦和不良反应

使得患者

在最短的

时间之内

康复

“乔”即按跷

是导引行气的

基础上进行的

导引按跷

在早期的中医治疗

当中居于首要地位

前辈医家

用它创造了

辉煌的业绩

可在今天

导引按跷

竟然无一个

完整的概念

无论在中医教学

还是在临床治疗

都难寻觅

它的踪迹

沉寂了

两千多年

导引按跷

究竟是怎样的

一种医疗方法

下面将对其

历史和现状

作详细阐述

导引

华夏先民

生存斗争

养生却病

导按跷

是早期医家的

主要治病方法

它的内涵是,导引

外在治疗形式是,按跷

能够进行

导引按跷

首先

需要有深厚的

导引练功基础

导引在中国用于

养生治疗已经有

5千年的历史

彭祖就是

我国上古时期

一位导引大师

《山海经》西王母善啸、

《吕氏春秋》的“作舞”

都是华夏先民

疗疾祛病的

导引方法

医家使用导引按跷为人治病

最具体、最完整的记载见于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上古之时

医有俞跗

治病不以

汤液醴酒、巉石、

挢引、案杌、毒熨,

一拨见病之应,

因五藏之输,

乃割皮解肌,

诀脉结筋,

搦髓脑,

揲荒爪幕,

湔浣肠胃,

漱涤五藏,

练精易形

“挢引”,即导引按跷

“挢”,通“跷”通“乔”

即举手、翘足

挢引

就是通过

抑按手足

进行导引

导引按跷

上古名医俞跗

不但已会使用

汤剂酒剂

之类的

内服药

而且还特别擅长导引按跷

“俞跗”之

“俞”即五脏之俞,指经络系统

“跗”即足背,含按跷之意

这位名医

是因其擅长之法

而被人所冠名的

春秋末期

医家扁鹊

也精此道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太子暴病尸厥

扁鹊入宫施治

这段史实还有其它出处

如《周礼注疏》

和《韩诗外传>

《说苑)等

下面就以成书较早的

《韩诗外传》和

《周礼注疏》为参考

《韩诗外传》

对扁鹊治

虢太子尸厥

是这样描述:

扁鹊入,

砥针砺石,

取三阳五输,

为轩光之灶,

八减之汤,

子同药,

子阳灸阳,

子游按摩,

子仪反神,

子越扶形,

于是世子复生

《周礼注疏》:

子明炊汤

子仪脉神

子术按摩

按摩、反神、

扶形、脉神

都是

导引按跷、

导引按摩

尸厥:

临近死亡

危重险症

扁鹊利用导引和导引按跷

救险救急,使太子“复生”

足见导引和导引按跷

的重要性

扁鹊之学源于长桑君

长桑君与扁鹊过往十余年

授与扁鹊禁方书和药

扁鹊脉学从此产生

扁鹊的脉学

既能“诊脉”

更能“治脉”

治脉之说即导引按跷

可是师承关系

太过严格保守

除了东汉·华佗,能集其大成外

到了后世也就,难免走向衰落

无怪乎后人

读《难经》

只解“诊脉”

不解“治脉”

2 《导引图》和《引书》

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导引医学文献

70年代在湖南

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帛画

《导引图》

80年代在湖北

张家山

出土的简书

《引书》

都是

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

有关导引治病的专著

《导引图》

从上至下

共分4排

每排11个,

共44个导引图式

其中

一排第10图,

三排第11图,

四排第6、10、11图

都是按跷动作

《导引图》

44个图式中有

专门针对

各种疾病

进行治疗的

文字说明13个

如“引温病”、“温病”

中医所说

的伤寒病

与时令病;

“厥”“烦”、“腹中”、“引积”

都是指脏腑失调的三焦病症

“引项”、“引痹痛”、“引膝痛”

都是颈项和四肢关节、

软组织急慢性损伤

等外科病症;

“痛明”和“引聋”指

目痛不明、耳聋

等五官科疾病

这些

具体详实的资料

再次清楚地表明

至少在汉初

甚至在先秦

我国已经在

广泛地使用

导引和

导引按跷

治疗内科、

外科五官科

和传染科

等各种疾病

3 秦汉

是导引学的高峰时期

《黄帝医经》确立了

导引和导引按跷

在中医

理论体系和

治疗体系的

主导地位

《黄帝医经》

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

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它收集、整理和总结了

我国上古以来直至汉代的

大量医学经验和成就

打破了从前大量的医学文献

散落在各家各派的复杂局面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

阐述了

中医学

的理论体系

和治疗体系

后世的影响

广泛而深远

被奉为“至道之宗”

导引又被《黄帝医经》

列为其治疗体系中的主导

据《汉书艺文志》

黄帝医经分为:

《黄帝内经》

《黄帝外经》

《内经》

有《素问》

和《灵枢》

共18卷

《外经》中

有《黄帝杂子步引》

和《黄帝岐伯按摩》

共22卷

《黄帝岐伯按摩》

则是一部导引按摩专著

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在

《黄帝医经》体系里

导引及

导引按跷、

导引按摩

占有着非常

重要的地位

遗憾

这两部

珍贵的

医学文献

早已亡佚

后辈们,竟然无缘看到

它们的,全部真实面目

只能在严格的师徒相传中

经过自己长年的艰苦磨炼

再去摸索探导

前人留下的

没有路标的

道路

《黄帝外经》不复存在

但仅就《内经》

也足以说明问题

现存的《内经》有:

《素问》、《灵枢》

《素问》是中医理论性专著

《灵枢》实际上是一部针经

尽管如此

导引和导引按跷

也在其中占有

重要地位

除了上文提到的

《灵枢病传》外

《素问》《灵枢》

的其它的篇目当中

涉及导引和导引按跷

的地方,就有十多处

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血实宜诀之

气虚宜掣引之

('掣’同'导’)”

《素问异法方宜论》:

中央,其地平以湿

其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

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跷

《素问》、

《灵枢》

的有关篇目

可以得出

以下结论:

①《黄帝医经》

继承了秦汉以前早期中医重视

导引按跷、导引按摩的传统

设专著和

在其它篇目多次论述

导引按跷和导引按摩

②导引行气是

“黄帝医治疗体疗体系”的主导

它单独使用或指导其它治疗方法:

乔(按跷)

摩(按摩)、

灸(艾灸)

熨(热敷)、

刺(针刺)、

焫(火针)

饮药(服药)

③《黄帝医经》

治疗方法的选择上

外治法优于内治法

而导引按跷

又在外治法中

占有首要地位

《黄帝医经》

重视导引和导引按跷

反映了当时

医学界的

真实情况

把导引和导引按跷

推向了一个

历史性

的高峰

东汉时期

直至隋代

导引和导引按跷

在中医理论

和实践当中

还占有相当

重要的地位

东汉末年华佗以其

导引、针灸、麻醉

和外科手术著称于世

华佗(五禽戏》是中国

最具代表性的导引功法

《华佗传》:

华佗导引针灸:

若当灸

不过一两处

每处不过七八壮

病亦应除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

下针言

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病者言'已到’

应便拔针,

病亦行差

华佗针灸

是在导引行气的

基础之上进行的

取穴、刺灸

都是根据

病邪出没

随机进行

《灵枢》:

“以痛为俞”、

“劫而刺之”

针灸过程

导引气血、

劫引病邪

取穴不过,一两处

刺灸不过,转瞬间

疾病即愈

非神话

是导引的威力

华佗以后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

葛洪、陶弘景

也擅长导引

令人费解的是:

《内经》以后

导引常被提及

按跷

则已逐渐

被人淡忘

直至隋代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才重提导引按跷

《诸病源候论》

中医史上第一部论述疾病的

病因、病机、诸候分类、

诊断和治疗的专著

此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是其

“有病而无方”,在详细论述

每种症候的基础上

提出的治疗方案

基本上未设方药

而是辨候施功法

提供了多种的

导引治疗方法

《诸病源候论》

配有导引

的有156候

与其相对应的

导引法有213种

其中的卷27有:

引之者

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

随引而出,故名导引

这是今天

能看到的

较为接近

导引本质

的解释

唐代以后

导引按跷

被人淡忘

唐代以后

主要的医学著作

很少把导引按跷

当作一种重要的

临床治疗方法

后世医家

对于导引按跷

更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唐代王冰:

按:谓抑按皮肉;

跷:谓捷举手足

明代张介宾:

按:捏按也;

骄:即阳骄、阴骄之义

盖谓推拿

溪谷骄穴

以除疾病

所以

现代干脆就把

按跷当作推拿

导引按跷的

内容和形式

究竟怎样的

导引按跷

紧手寸口

诊脉、治脉

导引按跷

的内涵是

导引行气

行气是一种

自我实现的

潜意识高度入静

的放松状态

实现其主要有

3个基本途径:

第一是调心:

即要“元神”

不要“思神”

即潜意识;

第二是调息:吹嘘呼吸;

第三是调身:或站或坐或卧

使身体保持良好的放松状态

导引古时又作“導枵”

从寸道声

以寸引也:

这两句即把

导引按跷的

形式与内容

完整地表达

导引按跷

在行气的

吹嘘呼吸

或捉腕持手

或捉踝持足

对病人体内:

脏腑、经络、

筋骨、关节、皮肉

等进行深层次的调节

再辅以

点穴、拍击、

拂、爪、劈砍

等刺激

在这一点上

导引按跷与

印度瑜珈术

有不谋而合之处

《涅槃经》:

“捉持按摩”

导引按跷

“捉腕持手,捉踝持足,紧守寸口”

(腕、踝有'上三寸和下三寸’之说)

是《黄帝内经》和《难经》的要旨

<灵枢·一难》: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

以决五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寸口既然是脉之大要会

能候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病

决生死吉凶,也一定能够

治十二经脉、五脏腑之病

决死生吉凶

这种辨证思想在

《黄帝内经》中

表现得更充分完整

在三国吴太医令

吕广注《难经》:

夫气行之脉者

起于两肾之间

主气,故言肾间动气;

挟任脉上至喉咽,通喘息,

故去呼吸之门;

上系手三阴阳为支,

下系足三阴、三阳为根,

故圣人引树设喻也

脏腑经络系统相似于树

腕与手,就是树的枝叶

踝与足,就是树的根须

导引按跷可调节

树的枝叶和根须

为其输送,能量和营养

当然就能

调节树的生长

治疗树的病害

7 内外邪的传变过程与途径

中医病因主要分为

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素问太阴阳明论》: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

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阳气从手上行至头

而下行至足

故曰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

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手足是,外邪入侵的门户

这也是,导引按跷治疗

着眼于,人的手足

之另一,重要原因

受到外邪致病后

疾病发展传变是

由表及里的过程

《素问·皮部》:

百病之始生

必先于皮毛

邪中之则腠理开

腠理开则客于络脉

留而不去,传入经,

留而不去,传入腑,

廪于肠胃

内伤致病

多是由于

饮食不洁

情志失调

累及脏腑

其病情的

发展传变方向

则是由里及表;

脏腑先病,不治

即传至经脉

转而传至络脉

继而传至皮部

导引按跷

吹嘘呼吸

声、意、

气、力

贯注输布,

劫引病邪,

漱涤五脏

导引

隐含“劫”和“引”两重意思

“劫”,劫持、挟持之意

拦截阻断病邪的发展传变

“引”,牵引引导

牵引、引导病邪,脱离人体

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逆转

导引按跷的

“劫”与“引”

是着眼于

人的手足

通过“声”与“意”

的配合来进行

古代很早

就认识到

外部世界

各种声音

与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系统的功能

与疾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素问五藏生成》:

五藏相互影响的关系

五藏相音,可以意识

后人注:

音,五音

肝音角,

心音徽,

脾音宫,

肺音商、

肾音羽

此常应也

其互相胜负,声见否藏,

则耳聪心敏,意识而知

我国古代的

另一部著作

《群经音变》

更具体的阐述了

经络系统

与声音的

关系

古人很早认识到声音

能调节和改变人生的

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

导引运用声音的,“劫”与“引”

都使用行气中的,“嘘字诀”

“嘘字诀”

在导引的

调息中是

开口发声

的呼气法

口形呈圆形

张力,刚性,属阳

有生发和温热作用

在导引按跷的

补泻中属泻法

“嘘字诀”的音调

高亢而圆利

能够透过病人的

皮部、络脉、经脉

直至脏腑

“嘘”声

入经络

震脏腑

阻断

病邪传变

劫引病邪

强制病邪

脱离宿主

中医补泻

辨证统一

导引按跷的“补”

使用行气中的

“吹字诀”

“吹字诀”也是

开口发声

的呼气法

口形成扁平状

松弛,柔性,属阴

有收敛和清凉作用

能够渗入

皮部、络脉、经脉、

直达脏腑

“吹”声入经络

濡养脏腑

调和气血、阴阳

一“嘘”一“吹”

一“泻”一“补”

驱除病邪

培补元气

病人得以康复

老子:

或响或吹

绵绵呵

其若存

导引按跷中运用

“意、气、力”

的“劫”与“引”

是使用行气中的:

“布气、点穴、

拍打、拂爪、劈砍”

等手式来劫引病邪

扁鹊尽见

“五藏症结”

华佗亦然

导引按跷

紧守寸口

捉持按摩

通过手足

以意领气

以气引力

割皮解肌

诀脉结筋

搦髓脑

揲荒爪幕

湔浣肠胃

漱涤五藏

捉腕持手,捉踝持足

通过手足,疏通经络

漱涤脏腑,劫引病邪

按跷之义,就在于此

9导引按跷

的现实意义

和临床实践

为什么还要讨论导引按跷

导引按跷在现代攻学各种

新方法新技术

层出不穷的今天

究竟有无用武之地

临床使用

导引按跷

多年运用

导引按跷

在临床治疗上

使用导引按跷

多年来运用

导引按跷在临床

治疗和康复方面

积累了定的经验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

风格和特色

导引按跷相比

中西医目前的

常规治疗方法

不仅在许多常见病、多发病

甚至在许多疑难病的治疗上

都显示出其优异的治疗效果

特别在脑病治疗主面

老年疾呆、偏瘫

(脑中风后遗症、病毒性脑炎等)、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三大难题

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

只能缓解或改善

它们的某些症状

但这三种疾病都是

老年慢性进行性疾病

迄今为止无其它良法

能防止其自然发展

有的治疗方法

如手术和药物的

长期使用会出现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导引按跷在治疗“三病”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比

其它疗法

导引按跷

治疗“三病”

有以下特点: 

导引按跷治疗

每天1次,每次1小时

连续治疗,无疗程间隔

导此按跷既是临床治疗方法

又是有特色的中医康复疗法

显效快

疗程短

疗程最长一般

不超过3个月

治疗过程对运动障碍的病人

只进行少量特定的按跷运动

避免了

康复治疗当中

长期大运动量

的功能训练

给病人造成

的精神压力

和体力消耗

也减轻了

患者家属的

陪护负担

此外导引按跷在治疗

神经系统的其它疾病

如血管性头痛、

顽固性失眠、

神经官能症;

心血管系统:如冠心病、高血压;

内分泌系统:如糖尿病;

呼吸系统:如肺气肿等等

甚至在对

恶性肿瘤

的治疗上

也作了初步尝试

取得一定的疗效

10 结论

综上所述

导引按跷

既异于,今天的推拿和按摩

也不是,医疗体操

导引按跷

即是一种:

以导引行气,为内涵

以按跷,为外在治疗形式

在医患之间进行

的临床医疗活动

中医治疗的本质是:

“以人治人”

要取得良好的疗效

十分强调医生个人的,素养和能力

导引按跷同中医的,其它治法一样

它的适应症范围很广

现代医学的

各种疾病

都有涉及

导引按跷

除了能在各种

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上

显示出其较常规的治疗方法

除疗程短

和疗效高

的特色外

还在许多,疑难病

甚至一些,“不治之症”

的治疗上

也能取得

令人惊异

的效果

所以今后,需要继续地,发掘整理

导引按跷,这种古老的,治病良法

在更多的,治疗领域中,推广运用

为它注入

新的生命

使之

发扬光大

走向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