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1 style="color: rgb(0, 0, 0);">中泰说砚——龙尾石之鱼子</h1>

 崔光军的图书馆 2021-09-02
2020-07-30 21:48

鱼子纹,是一种天然砚石纹理,是龙尾石天中的一大类。

鱼子,指砚石中有着均匀密聚细小的黑点,这些小黑点于青或黄的砚石底色形成一片,其形式如鱼卵状,卵也称子,如我的家乡婺源称鸡蛋为“鸡子”。这种纹理,古人曾将其称为“乌钉”和“爪子”罗纹,而当代人们则称其为鱼子纹。 因此,鱼子纹,在相关史料中却未发现此称谓的记载,包括宋代唐积的《歙州砚谱》和曹继善的《歙砚说》、《辨歙石说》在内。

关于鱼子纹这一称谓,我首次见到的是公元1980年日本精华堂出的、第三十一卷《古砚》杂志中两方歙州砚的纹理名称,即“三,歙州砚(鱼子文)”和“二十八,歙州砚(鱼子文·银花文)”(见下图)我对于鱼子石的认识也就从这里开始。那么,鱼子石的质地如何、产自何处、是怎样的一种砚石呢?说实话,当时的我是一无所知。几年后,在大畈镇济溪村村尾的山上由当地百姓发现和开采出了一种砚石,这种砚石的纹理特征与日本精华堂的《古砚》中所载的“鱼子文”相同,根据宋代唐积《歙州砚谱》中载,当地百姓所采石之地,就是宋代开发的济源坑旧址。此后,当地百姓将采出的鱼子石卖到歙县、婺源县的砚厂,1984年大畈乡利用当地资源,创办起了“大畈鱼子砚厂”,从此,鱼子石逐渐地被当代人所熟悉。

鱼子石,其纹理均匀,硬度适中,即发墨,又便于雕刻,是一种不错的砚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古玩市场、博物馆和砚友家中陆陆续续的也见到不少古歙砚中的鱼子纹。可见,宋代在济源坑中所开采出来的砚石数量也不会太少。就当代而言,济源坑的产石数量也是最多的砚坑之一。

宋代双池方形歙砚 济源坑鱼子石

然而,济源坑出的鱼子石,与砚山的水舷坑、眉子坑等所出的砚石相比,在内在质量上还是有差别的,因此,有人对鱼子石不认可,说鱼子石不能算是正宗的龙尾石。人们对鱼子石也就有了“大畈石”、“济溪石”之称。后来,济溪的鱼子石出现了金晕纹,而且砚石的体积较大,产量也较大,由此鱼子金晕在歙砚中红火一时。济源坑与馿坑都属于宋代开发的砚坑,从时间上来说,都是老坑。只是这两砚坑与砚山村的距离较远,走山路约二、三十华里,也许是地理位置的差别吧,济源石和馿坑石就次于罗纹坑、眉子坑、水舷坑和金星坑所出之砚石。

其实,鱼子纹的砚石产地不仅仅是济源坑,在砚山的眉子上坑出也有出现,有鱼子纹的眉子往往比较细,人们习惯称其为“鱼子眉纹”。在鱼子纹中,由于砚石纹色的不同,产生了一些不同的视觉现象,下面就依据这些不同的视觉现象对鱼子纹砚石作一一解读:

1,鳅背纹,青灰色的砚石与黑点所形成的纹理,如泥鳅背上的斑纹。

2,茶叶末,也称茶末绿,青绿色的砚石与黑点相间,其纹色如茶叶末。

3,鳝鱼黄,也称鳝肚,其纹其色尤如鳝鱼腹部的肤色,十分相像。

4,碎冰纹,石中有不规则的细白线相互交织,如冰块受击后出现的碎纹。这种纹线与白石英不同,硬度与无冰纹处的砚石相同。碎冰纹仅见于青灰色、青绿色的鱼子石中,且比较少见。

5,石眼,也称石核,多为长圆形,色深于砚石,质硬于砚石。外围有一淡黄或淡青的色边。有的石眼中有一亮点,这点的颜色与外围的边色相同。由于石眼的质地较硬,从实用来说,是砚中杂物,但从欣赏的角度看,它的形与色都很美,如能巧妙利用,可使砚增辉。

6,金晕鱼子,即鱼子纹中有金晕者。鱼子金晕与其他金晕相比除石质鱼子纹外,晕的本身还有着明显的特点:一、晕的颜色偏黄,多数是土黄色,亮泽差;二、晕多数在砚石的表面,往下琢就没有了。因此,刻砚者在对其雕刻时,很注重对表面金晕的保留利用。

7,金星鱼子,鱼子纹中有金星,可与鱼子金星通用。

中泰砚作

8,白鱼子,砚石为白色,多与其他色层相间,厚薄不等,不易得之,属于稀有品种。

中泰砚作

9,红鱼子,砚石为红色,多为一层红一层黄相间,其色层的厚度各不相同,亦属于稀有品种也。

中泰砚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