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群特殊孩子,叫作“天线宝宝”,他们渴望被“拯救”……

 诺妈家有男宝 2021-09-03
作者/诺妈
首发:诺妈家有男宝(aihuagushi)


刷到一个公益广告,催人泪目,一个新生命的到来,牵动一家人的悲喜。
 
襁褓中的孩子,成为众心捧月的宝贝,为人父亲的欣喜还沉浸在拿着拨浪鼓逗趣孩子时,却在孩子毫无反应的检查后被告知:孩子患有先天性重度听力障碍。
 
一份诊断书,犹如晴天霹雷,轰得新手父母措手不及。
 
 
来不及悲伤,也由不得抱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此多了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训练孩子的听力,引导孩子开口发声。
 
和孩子一起倾听敲打声,一遍遍指导孩子发音:1、2、3、4、5、6……
 
与孩子面对面说话,一遍又一遍指导如何开口:小宝乖、小宝乖……
 
父亲不厌其烦一遍遍交,孩子努力跟读学习,可读着读着,也忍不住疲累,打起哈欠……
 
心疼、略带一丝失望;期待,又略带一丝忧伤。
 
 
多少次,孩子用手势告诉父亲:“爸爸,我想要说话!”
 
可做父亲的,唯有将孩子深深搂在怀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那一天,孩子在楼道里与小伙伴争执,因为不会说话,他遭到奚落。看着受委屈的孩子,做父亲的眉头紧锁,双拳紧握,怒火中烧。
 
就怒不可遏之际,一双稚嫩的小手抓住了大手,怒气消逝在一句稚嫩的话语:爸爸乖……
 
是的,这是来自无声世界里最动听的呼唤。这位父亲也许早已做好了这辈子都听不到孩子叫"爸爸"的机会,可这一句"爸爸乖"顿时扫除多年来所有的阴霾和心酸。
 
他缓缓转过身,忍不住双眼泪目……
 
 
这个世界,有一种特殊的孩子,叫作听障儿童。他们看起来与正常孩子无异,可这喧闹纷扰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却寂静无声。他们听不见,他们也说不出,哪怕是哭,都是无声的泪流。
 
然而,在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却不在少数。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统计,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34%。其中,听力残疾患者超过2780万人,是残疾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

 


听障儿童,是特殊儿童,也是普通孩子

 
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每个学期都有一项特殊实践活动,那就是到聋哑学校陪孩子们玩半天。
 
当年,这所学校位于市区孝闻街内,周围是民宅,校门口依稀记得有一颗大大的樟树,很是安静。
 
第一次下基地,由学姐带着下到教室,记得在当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这所集小学、初中、职业中专于一身的特殊学校。
 
 
 学校老师带着我们参观。盲文室里,我们看到孩子用手摸着在阅读;活动室里,有老师用手势指导孩子在玩游戏;蛋糕作坊里,年级高一点的孩子在学厨艺,看到有人参观,低下头显得羞涩……
 
当班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的教学目标,最终是希望每个孩子能够学到一门手艺,帮助他们在走出学校后能够自食其力。
 
学校也在积极联络爱心企业,当孩子学有所成后,直接将他们输送到对口的岗位去。言语中,老师也满心期望,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了解这群特殊的孩子,希望这群孩子未来也能过得像正常人一样幸福。
 
 
我们一边听着,一边参观者,忍不住感慨,也心疼这群孩子。突然发现,不知不觉,参观队伍越来越长,原来不知什么时候,队伍后面有不少孩子在尾随。
 
带队老师见状,笑笑告诉我们:“这些孩子天天都掰着手指头盼着你们过来陪他们玩呢!”
 
是啊,他们太孤单了,除了校园里的老师和同学,几乎与世隔绝。哪怕我们只是每隔十天半个月才下去一次,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比幸福的事儿。
 
老师转回身用手势与孩子交流,孩子眼神中闪烁出喜悦与期待。于是,在接下去的半天时光里,我们这个实践小分队的任务就是陪着孩子玩耍。
 
那时候,活动器材还很简单,只是毽子、跳绳和沙包,但是这群孩子个个玩得满头大汗,无比开心。
 
也许是习惯了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不同的大哥哥大姐姐到访,这些孩子也不怕生,很快就和我们玩在了一起。其中有一个孩子玩得特别起劲,他总是围着带队学姐的身边,寸步不离。
 
学姐说,孩子如此粘人,说起来有些心酸,自从父母把他送进聋哑学校后,非不得已,并不来校探望,也不常接孩子回家。
 
一开始,孩子也认生,后来学姐来的次数来得多了,与孩子渐渐也熟了。别看孩子现在特别好动特别粘人,每次分别后,他都会情绪低落。有几次被老师发现,还在偷偷哭鼻子。
 
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虽然不能言说,也听不见世界的声音,但他们一样具有孩子的天性:
 
希望有人爱他们,疼他们,希望有人陪他们玩,陪他们闹,陪他们成长。

 


有一群好心人,正在"拯救"天线宝宝们

 
有人曾形象地将听障儿童比喻为"天线宝宝",因为如果有条件,为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经过专业指导训练,他们可以重新听见这个世界的新声。
 
值得欣慰的是,也有这样一群好心人,一直在默默帮助着听障群体,他们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的世界充满温暖的“声音”。
 
她叫李溶溶,是一名90后的特教老师,走上这条职业路,机缘巧合。
 
因为大学期间的一次志愿活动,李溶溶接触到了听障这个特殊群体。活动中,最让她心疼的是一位因为父母疏忽,满头癞痢的孩子。李溶溶主动照顾起了这个孩子,经过一个月治疗,孩子病愈,从此照顾特殊儿童成为了她的职业梦想。
 
 
做特教老师不辛苦,极度考验老师的爱心与耐心,那些常人看来平平无奇的发声,却需要特教老师指导上百遍,甚至上千遍。但看到孩子进步,能够发出一个又一个新词汇,李溶溶觉得再辛苦都值得。
 
帮助“天线宝宝”发声,成为李溶溶最大的心愿;二希望自己“失业”,也成为她此生最大的期望。
 
她叫陈清娜,也是个90后姑娘,因为初中那年的不幸遭遇,她与特教结缘,确切地说,她本身也是一个听障残疾人士。
 
 
那一次,因为用药问题,她高烧、昏迷,继而失去听力。她无助过,害怕过,绝望过,甚至想了结此生。幸而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植入了耳蜗,重新听见这个世界的声音。
 
那一刻,她激动地哭了出来。
 
因为曾经被帮助过,她从此投身到帮助他人的队伍里,成为了一名特教老师。
 
这个世界,爱流动,才温暖。

 


一个孩子,都应该聆听到世界的声音


中国纪录片《听风的孩子》将镜头聚焦在了这群特殊儿童群体上,揭秘这群特殊儿童的生活与成长。

原来,中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7岁以下聋童数量近80万人,14岁以下聋童数量200万人。

这个数字意味着200万个中国家庭,正在承受孩子“听障”所带来的折磨和痛苦。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会耳聋?为什么父母听力正常,孩子却会耳障?如果孩子出现听障,还有机会治愈吗?

纪录片中,权威专家刘玉和教授给出了解答。孩子不可逆的耳障问题,大多数源于家长在一开始不重视。

以为孩子不会说话,是贵人语迟,等等 就会开口了。于是,从一岁等到两岁,等到三岁,最后等到专业医生一检查,往往失去了最佳的黄金治疗时间。不仅孩子一生痛苦,家长也半生陷入自责的深渊。


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那么准爸爸准妈妈们,千万要重视宝宝的每一次检查,尽早给宝宝进行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才能从源头避免先天性或迟发性/遗传性耳聋的发生。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希望用更多的爱心光芒,能够温暖这些孩子,帮助孩子感受到更多这个世界的善意。



我是诺妈,成长路上的男宝妈,教育专业,媒体从业,专注孩子成长研究,为父母提供有价值的育儿之道。关注我,一起成长精进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