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喜根:仁里古村,见仁见礼

 风云际会2009 2021-09-03

仁里古村,见仁见礼

作者|王喜根

文化巨匠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在绩溪,你信步走进一个山村,就会翻开一页历史;你随意踩到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你偶尔遇见一个路人,就可能是个秀才。绩溪在南朝梁大同元年 ( 535年) 建县,至今已有近 1500 年历史,是安徽省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统计,境内 1000 年以上古村落有 25 个,500 年以上古村落有 30 个。仁里村开基,从耿氏始祖迁居仁里算起,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梁大同五年工部尚书耿源进致仕后与弟汝进游历新安山水而卜居于此,仁里程氏分两次迁入,唐代光化庚申年,程药从歙县篁墩迁入,南宋咸淳年间程宏兄弟三人从歙县槐堂迁家仁里,故仁里也称程里。

仁里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城东10华里,是一个近山亲水的地方,登源河绕过村东由北向南,水抱山环的山光水色给人带来勃勃生机。历史上这里是徽商会集的水陆码头,聚财蓄气,千丁万灶,为徽杭古道上的重镇。从明代起,仁里人就把外出经商创业作为谋生的主要途径,是名副其实的徽商故里。仁里在明清时期,作为古徽杭驿道必经之地,又是水陆码头,舟楫密集、桅樯如林,曾是著名商埠,盛极一时。仁里老街曾经店铺林立,市井繁华,有典当铺、旅店、饭庄、轿行、骡马帮、药堂、山货、土特产商号数十家,是绩溪岭南方圆百里的商业中心。

全村人大多姓程,为理学大师程颐、程灏后人,是古徽州道道地地的“程朱阙里 ”。古村按龟形设计,仍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全村有三街十八巷,有四座古代村门楼、三座明清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书院、古码头、桃花古坝、古井随处可见,依然可现当年历史商业重镇的繁华。

绩溪是老徽州的传统核心地区,自古就以“邑小士多”而闻名,可谓地灵人杰。绩溪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人物要数人称“三胡”的胡宗宪、胡适、胡雪岩。三人可谓在政、学、商界之风云顶尖级人物。而成就胡适、胡雪岩两人的恩公,便是仁里村的大徽商程松堂。当年胡适在上海求学,一心向往赴美留学,苦于经济一般,始终未能如愿。他的同窗好友程松堂得知此事,慷慨解囊,资助胡适五百大洋。胡适留学归来,中国才有了胡适这位文化巨匠。胡雪岩的家就在仁里村沿河之下二里路的湖里村,仁里是绩溪登源河边的中心村,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之说,胡雪岩少年时每天来到仁里读书上学,村上当时繁华的商业氛围深深感染了少年时的胡雪岩,可以说一代商圣的经商细胞最初是在仁里激发出来的。

据相关资料记载,“仁里”语出《论语·里仁》“里仁为美”。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后称风俗淳美的乡里为仁里。当我们一踏入仁里村头,仁礼之风便扑面而来:硕大的“仁爱为本”台基,道出了仁里人的心声。村旅游接待中心工作人员听说我们是搞古村落田野调查的,马上用对讲机通知各个景点“一路绿灯”。仁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水秀美的风水宝地,“仁里古八景”曾名扬乡里,即“富阳春晓、石洞祥云、龙屏积翠、龟屿浮烟、鹤渚回澜、槐墩夕照、茅山夜月、大庙晚钟”。如今,大部分景观历经岁月磨砺已不复存在,但古村仍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村中央是仁里首富的家族古建筑群,由八大户组成,房屋院落交错相连,置身其中,犹入迷宫,一不小心就会迷路。

光启堂,寓意光前启后,曾经是仁里程氏的老祠堂,一度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2012年,光启堂按照原有结构、性质进行了重修,确保做到对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保护。现内设村史陈列馆,让村民和游客们可以在祠堂里了解历史,传承古徽州文化,同时也可在宗祠内开展一些开蒙礼仪、成人礼仪等活动。仁里村历来崇文重教,讲究儒学,重礼仪,形成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文化氛围。早在元代,仁里就建有翠阳书院,明清两代以来,先后曾建有涵清书屋、平山文社、龙麓草堂、柳庄书舍、石泉书院、怀林书院、南岗书院、龙屏书院、龙山书屋、琴书园书院、思诚小学堂(现为思诚小学)和端本女学等十三所学堂,现在村中仍有石泉书院遗址,翠阳书院尚有遗诗一首:“竹荫连古巷,文字见诸孙;壮观三槐业,清幽独乐园。”

更值一提的是,仁里桃花坝下有座古徽州绝无仅有的中西合璧式徽派古民居西式船屋洋楼,它是推崇洋务运动的程跃章仿照西洋海轮形状建造;这里保存着晚清名医程希濂那门阙极多的忍先堂;横街上还有鲜为人知的仁里一绝“百步钦街”。据《鱼川耿氏宗谱》载,百步钦街为当时皇帝念及耿源进的功勋,御赐这位耿尚书“免征地”一块,在仁里村东井地段用砖砌垒而成。青砖竖排铺筑,俗称“钉栓砖”,意为金砖铺地,并造廊亭遮阳避雨,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如今虽廊亭已毁,但百步钦街道路保存尚完好。从中西合璧的洋楼到精典徽派民居忍先堂、诒谷堂,从百步钦街到幽深的古巷,无不验证了仁里村古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厚重。

走在铺满鹅卵石和幽深古巷里,两旁爬满青苔的墙跟,高高耸立的古灰墙,凌空翘首的马头墙,显得古朴而典雅。在这儿,水井也是一大景观,他们分布于村子的四角,都形状各异,东边有东井,西边有西井,还有六角井、隔墙井、嫁资井等,每一口井都有一个故事。古时,村里没有自来水,只能喝井水,这些井水都来自村边的河水,井水清澈而甜美。明代抗倭名臣胡宗宪的爱女就下嫁于仁里人程通,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他为爱女作为嫁妆而挖掘的嫁资井。

历史上徽商家族经营的“文房四宝”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仁里村老作坊仍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制做徽墨工艺流程,游客有幸可享受和制墨大师同做徽墨的乐趣;仁里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和民俗村,全村3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皆能歌善舞,他们表演的民俗《抬花轿》《十绣鞋》曾代表宣城市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中有过精彩亮相。走进央视《记住乡愁》的仁里,风俗淳美、安详恬静,融着千年历史的古村气息,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穿越千年,梦回那见仁见礼的古徽州。

作者简介:王喜根,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 格非:一个作家写作,像在黑暗中寻找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