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好,儿科医生》: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危害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阳光语言 2021-09-03



看完《你好,儿科医生》,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是一部纪录片,所有的案例都是真实的。其中有一个案例【妈妈因 3 岁孩子课外班学习不积极,便猛踹孩子导致其下体出血?】,尤为触目惊心!

一位长沙妈妈带着3岁儿子,急诊求助,大夫问怎么了,妈妈说不小心把儿子的下体踢坏了,已经见血了。大夫听完都惊了,赶紧检查上手术台,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

事情原因是这样的,妈妈给3岁儿子报了很多课后班,有英语、美术、平衡车、钢琴等等,孩子非常抵触,不喜欢上辅导班,结果妈妈一怒之下踢了孩子,不小心就踢到了命根子。

即使面对大夫责怪,妈妈仍然没有反悔之意,还抱怨和别的“鸡娃”父母比起来,这些课后班算少的了。

确定是3岁不是13岁后,我满脸问号,差点以为自己和社会脱轨了。3岁孩子的认知和思维尚未打开,就开始接受内卷了吗?

在我印象里,3岁还是应该抱在坏了撒娇的年龄吧,应该是招猫逗狗肆无忌惮的淘气年龄吧。想想我3岁的时候,还在墙上乱画,在幼儿园里算2+2都困难的年纪啊!

是何等的焦虑和压力,能让妈妈变身“脚”斗士,对孩子下这么重的手。面对大夫的责问,妈妈居然还辩驳,说自己没准备踢哪里,就是踢歪了,没掌握好力度,原因是太激动了,恨铁太成钢了。躺在病床上的孩子真可怜,连说原谅的资格都没有。

不管是体罚还是暴力语言,孩子从小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都不会有好的未来,父母越是打着“爱的幌子”“为了你好”等借口,越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在孩子眼里这些不是关爱,而是虚伪。

家庭暴力的危害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然而,接下来我要告诉你,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危害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一位心理医生朋友讲过一个案例

有个家长,带着8岁的儿子来咨询,说孩子天生胆小害羞,见人不敢抬头,在学校里说话很少,表达能力差,尤其是回到家里,基本上一句话不说。

详细地问了孩子的成长经历,才知道孩子从小是在非常严厉、苛刻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家里的男孩儿,从出生就被寄予厚望,很早就贴上了“鸡娃”的标签,基本上是一路打骂过来的。

妈妈说,成绩不好他都不敢回家,论家教在小区里都出名,比谁管孩子严,我们家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孩子从小就怕,也不敢顶嘴,更不敢叛逆,渐渐地就觉得,孩子话越来越少,尤其是回家就躲在房间里学习,不到吃饭的时候,叫他也不应声。

看着孩子不说话,家里人有些担心,去检查过,排除了自闭症,也排除了智力问题,说是心理问题。家里人不太认可,孩子才8岁还是个孩子,能有什么问题。

朋友耐心地解释,这种语言表现,很可能是一种儿童时期的心理问题,即“选择性缄默症”,原因很多,比如精神方面出现较大刺激后,对心理发育造成的负面积累所致。

很多家庭教养方式过于激烈、暴躁,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走向,很多孩子并非天生胆小,懦弱、害羞,只是不适应环境,无法自我排解导致的,心理上无法完成自我成就,那么久会选择封禁、逃避,所以才会出现语言缄默这种表现。

可惜的是,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在很多父母眼里并没有得到重视,要么当做不听话,脾气倔,要么当成天生的性格看待。但是在国外,它被当做语言发育迟缓的大敌。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未竟的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望子成龙固然不错,但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建立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要远比拥有一个好成绩重要得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