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动物在哪里——“动物”主题艺术展

 弘雅书房 2021-09-03

前 言

人类从小就会在现实或视频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小到蚂蚁、蝴蝶、蜻蜓,大到老虎、狮子、大象。它们是人类灵感创作的来源之一,从文学、音乐到绘画,它们的身影无处不见。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存的星球,从小动物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也能获得心灵的治愈。

此展览分为三大模块:水——水中畅游陆——奇珍异兽空——展翅翱翔,展出二十八件绘画作品。本次展览的每一幅画,都是前人在用心观察动物后画出来的。希望大家在看过这些作品后,会爱上这些动物,与它们和睦共处。

01

水——水中畅游

Swim in the water

古人没有照相机、动物百科全书,但是他们又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水里形态各异的动物长什么样,怎么办?他们决定自己画。他们用毛笔将看过的水生动物影像记录下来。有些画的十分逼真,也有些被夸张、变形,趣味十足。下面就跟随着画家的脚步,看看他们是如何画水族的吧。

海错图第四册(四十四开)

纸本设色  30.4cmx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作为故宫所藏的一套“奇书”,本质上其实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图鉴。它的作者叫聂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他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他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还会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

鲎鱼(局部)

响螺化蟹(局部)

经过几十年积累,聂璜最终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完成了《海错图》。这也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此书是如何进入紫禁城的呢?全书并没有进献给皇上的言语,可见聂璜没有打算把书上贡。之后,聂璜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

竹节蟹、镜蟹、瓯郡溪蟹(局部)

广东石膏蟹、合浦斑蟹(局部)

之后,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很喜爱这部图谱。到了民国,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局部)

变种虾(局部)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海错图》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其中的动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聂璜的严谨精神,使这本书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而且每种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配趣味“小赞”一首,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  滑动查看

宋代  刘寀  落花游鱼图卷

绢本设色  26.4cmx255.3cm

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

图卷以俯视的角度描绘了动态轻盈的水底游鱼,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各方有序,深具匠心。虽然对水不着一笔,但通过游鱼的自由穿梭,我们仍然感到它的柔滑清凉。

画家以鱼深藻浅的方式分出层次,虽为明代画风,但甚得传说中刘窠“风萍水荇,鳞尾性情,无不生动”之精神。

画面开始先画盛开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后展开。落花引来群鱼争食,或聚或散,或潜游,或上浮,或回泳,翻藻戏蒲,以示水中的畅泳自然之态。其画法全用渲染,间或用没骨法,不见钩勒,活泼生动。这种表现方法和诗情画意,独创一格,多为后人所仿效。

清代  朱耷  鱼

纸本墨笔  90cmx50cm

朱耷笔下的鱼与众不同,它们总是以白眼示人,这与他特殊人生经历有关,是他将其情感寄托于画面的表现。

朱耷是明室后裔,出身贵族,明亡清兴,他内心是不平衡的,所以他对社会不满,并在他的绘画当中表达了这种情绪,主要反映在所画动物的眼睛上,所以他画的鹿、鱼、鸟,大都是翻白眼的。

清代  佚名 鱼藻成扇

绢本设色  19cmx18.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  佚名 鱼藻成扇

绢本设色  19cmx1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两柄圆形团扇,分别画了一黑、一红两条金鱼(品种为龙睛蝶尾),形象异常逼真。

画家利用水草与彩笔晕染,重现金鱼在水中优游的场景;搭配团扇形的外框,令人联想到放大镜的效果。画家将金鱼的动感,收纳到静态的扇面中,无论是欣赏或实用,都非常方便。

扇上没有画家的签名,但是扇柄系着的黄色签纸,有写着是由马骏和徐国祥进献。二人生平不详,据查为同治、光绪年间如意馆的画师,艺术风格也反映了清代宫廷审美传统的延续。

有些小伙伴在看到这两件作品时是不是感到有些眼熟?对扇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这里→Artlib线上展览 | 笔下生风——中国古代扇面画及成扇作品展

清代  华嵒  写生册(二)蛙战

这幅画描写水塘一角,两只较大的青蛙张口瞠目,做势要准备对决。黄色青蛙的腹部下面,还伏卧着一只幼蛙,彷彿受到母亲的庇护。另一只同色的幼蛙,正向母蛙靠近,似乎想加入这场战争。而绿色青蛙的身边,也有一只小蛙在鼓譟助威。虽然看似静态的画面,却瀰漫着无比喧闹、紧张的气氛。


画中青蛙的体型和颜色,很象是树蛙。但是脚趾吸盘已经被拟人化,变成尖爪状,前趾还演变成五爪,更强化了“蛙战”的画意。

近现代  胡克敏  禾蟹图


这幅画利用毛笔张合的特性,以及下笔时浓、淡、干、溼等不同层次的墨色变化,成功地描绘出螃蟹生动的姿态。蟹螯部份的淡褐色,显现了大闸蟹,也就是毛蟹的特征。最上方那一只,腹部写了一个“王”字,象是在发号施令,也暗藏了画家的幽默和巧思;地面的稻秆和稻穗交互错落着,点出此刻正是秋深稻熟的季节。

胡克敏(1909-1991)是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人,号铁骨翁、漾碧轩主,1949年以后渡海到中国台湾定居。

02

陆——奇珍异兽

Exotic animal

古代的交通,不如今天方便,生活在遥远地方的动物,平时很难见到,除了被当成珍贵生物,也经常跟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联想在一起。比如大家都认识的长颈鹿,六百多年前就被误认是吉祥神兽——麒麟,日本与韩国的长颈鹿,一直到今天都还被称作麒麟。古代画家在画这些稀有动物时,并不一定真的亲眼看到过,通常都添加了自己的想像力,因此与真正的动物差别很大。

▼向下滑动,横屏观看

明代  佚名  山海百灵图卷

绢本设色  34.5cmx744cm

赛克勒美术馆

此《山海百灵图》卷(签题:唐胡瓌《蕃兽图》真迹神品上上,卷前题:山海百灵)。画卷描绘诸多怪奇神兽,这些动物形象灵感应该来自《山海经》,此大致绘于明代(待考)。

明代  佚名  麒麟图沈度颂轴

绢本设色  90.4cmx4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永乐十二年,郑和将一只麒麟带回京师(南京),朱棣和大臣们非常兴奋的迎接祥瑞之兽。

明代  佚名  内府驺虞图

绢本设色  51.9cmx1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永乐二年(1404)秋天,相传周王朱橚境内的神后山有驺虞出没。于是朱橚便率领手下前往追捕,捕获珍兽以后,呈献给明成祖。这幅画就是描绘神后山里的驺虞。驺虞是一种罕见的白虎,据说牠能够预知吉凶祸福。驺虞现身,是一件祥瑞的吉事,可以象征在位者具备仁信的美德。

清代  刘九德  狻猊轴

绢本设色  176.8cmx238.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狻猊其实就是古代的狮子。这张大画里,一头狮子正行走在水流很急的溪边,壮硕的体型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展现出雄壮威武的气势。画狮子的线条非常工细,鬃毛几乎是一丝一丝地勾画,相较之下,背景就显得豪放许多,充满对比的效果。不过古代人毕竟很少看到狮子,所以添加了很多想象力,变成这种既古怪又幽默的模样。

刘九德(约活动于17世纪末),顺天(今北平)人。擅长画人物,尤其精于描绘仕女和肖像。

明代  丁云鹏  扫象图  1610年

纸本设色  136cmx5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扫象”主题渊源流长,历代画家常有描绘。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早期画中只有人物,没有背景,先贤和侍从用扫帚以水拭扫白象。在佛教意象中,白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以“扫象”为主题的作品在晚明颇为流行,与丁云鹏同时代的画家吴彬、崔子忠等,也有此类画作。此时,“扫象”也作“洗象”,“象”为“像”的同义,因此有扫走虚幻外表之意。

画作在窄长的竖形构图中,巧妙地安排了一群僧侣侍从洗象的场景。通过人物动作与神情的精心描绘,以及色彩的分隔与呼应,将洗象及旁观人物连缀在一起。人物虽然密集,但井然有序。画中山石、树木等配景,浅淡青绿设色远追钱选,勾写形态取法文征明,造型古拙文雅。整个画面疏朗、明洁,透出高古静穆的气息。

清代  华嵒  天山积雪图

纸本设色  159.1cm x 5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描绘晦暗阴霾的天空下,云幕低垂,仿佛又在酝酿着新的一场暴风雪。雪峰陡峭重叠,闪着洁白晶莹的寒光。此图最突出的特点是构图简洁大胆,设色对比强烈。它不仅展现了古代传统文人画很少涉及的天山雪域的自然风光,将山水、人物及走兽等题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更以凝练秀劲的笔墨营造出一种孤寂悲凉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清代  朱耷  松树双鹿图

纸本墨笔  182cmx91.4cm

中国国家博物馆

描绘了一角山崖,崖边上一株古松遒然挺立,崖下一公一母两只梅花鹿亲密的相偎在一起。远处背景中的山崖和苍松画面疏淡,笔墨劲简;山崖上草石与古松以浓墨画出 。

<<  滑动查看

唐代  韩滉  五牛图卷

纸本设色  20.8cmx139.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作为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五牛图》卷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

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

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

《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清代 朱耷《安晚》册页(二十二开)之猫

纸本水墨  31.8cmx27.9cm

日本泉屋博古馆

《安晚》册页第九开是一只猫。八大山人画的猫基本上都是脑袋大,身子小,弓着背,趴在地上,似乎也在打盹。画上题诗:“林公不二门,出入王与许。如公法华疏,象喻者笼虎。”诗的具体含义难以琢磨,但其中肯定有不少玄奥的禅宗思想。猫同样是一个流行的题材,常常是猫与蝴蝶被画在一起,“猫蝶”即“耄耋”,含有祝寿的吉祥之意。八大山人画的猫并非这种含义。他笔下的虎与猫有时很相似。他在1699年端午节画的一件《艾虎图》中,虎的形象就像极了一只猫,真是所谓“照猫画虎”。正如题诗中提到的“笼虎”,《安晚册》中的猫其实也具有虎的特点,形象之间隐约透出模糊的转化之意。这种物象之间的转变,其实与禅宗的教义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不执著于一个特定的物象,正是禅宗的境界。

<<  滑动查看

金代  赵霖;赵秉文  昭陵六骏图卷

绢本设色  27.4cmx444.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的这六匹马是唐太宗的爱马: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

太宗非常喜爱自己的马儿,于是为自己建昭陵时,用青石雕刻了六匹爱马的形象,并亲自为他们作“赞”。

什伐赤

特勒骠: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青骓: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什伐赤: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飒露紫: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拳毛騧: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白蹄乌: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飒露紫

此图依据唐太宗昭陵六骏石刻而绘,全卷分六段,每段画一马,旁有题赞。骏马的形态既忠于原作,又注意发挥绘画之长,通过遒劲的笔法和精微的设色,将马匹的毛色表现得更加真实自然,战骑驰骋疆场的雄姿也刻画得十分生动。无论是奔驰、腾跃,还是徐行、伫立,都能曲尽其态。

清代  郎世宁  交阯果然轴  1761年

绢本设色  109.8cmx84.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成画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这幅画绘制的可能是产于马达加斯加岛附近的环尾狐猴。但是画上乾隆却指称其为来自交趾(现在越南)的果然兽。原产于印度洋的环尾狐猴是否有可能经由越南的进贡来到清廷呢?有待考察。

朗世宁(公元一六八八-一七六六年),意大利人,耶稣会教士,以绘画供奉内廷。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画法参酌中西。

近现代  溥儒  山涧白猿

绢本设色  16.5x38cm

一些小伙伴经常分不清猿与猴。猿和猴子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隶属于不同的分支。辨别两者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看它们是否有尾巴。大多数猴子有尾巴,而猿是没有尾巴的。此作俊美的画面并显富丽吉祥,清逸闲雅之意境令人神往。

大熊猫为中国国宝,也被誉为生物界的活化石,黑白相间的毛色和憨态可掬的外表使其深受人们喜爱,在全世界亦有大量粉丝。

当代  韩美林  熊猫抱竹

纸本设色  35cm×37.5cm

近现代  吴作人  熊猫

纸本墨笔

大熊猫,也称作大猫熊,一般称为“熊猫”或“猫熊”,属于食肉目熊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由于生育率低,大熊猫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

03

空——展翅翱翔

Fly in the sky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人们从很早以前就羡慕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在不断的尝试下,发明了飞行器。鸟儿不仅能自由飞翔,有一些还拥有美妙的叫声,在幽静的清晨或傍晚,听虫鸣鸟叫的声音,这样的生活真是好不惬意。

<<  滑动查看

宋代  赵佶  写生珍禽图卷

纸本墨笔  20.5cmx521.5cm

 私人收藏

《写生珍禽图》卷是宋徽宗存世作品中尺幅最大的。此图用笔朴质简逸,对景写生,无论禽鸟、花草均形神兼备。全卷共分十二段,每段各自独立,分别画有领雀嘴鹎、画眉、灰喜鹊、戴胜、珠颈斑鸠、太平鸟、白头鹎、凤头百灵等珍禽。除最末两段外均以折枝样式的花卉或树枝作为配景。

流传近千年的徽宗《写生珍禽图》卷,传承有绪,斑斑可考。上有清代乾隆皇帝(1711—1799年)题写的图名和御用玺,计21方,收藏印7方;此外,还有明代著名收藏家安仪周,清代著名收藏家梁清标的收藏印19方。当代最具权威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家张珩、谢稚柳、徐邦达等均有论著考证。

宋代  林椿  果熟来禽图

绢本设色  26.5cm x 2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林檎果一枝,枝上硕果累累,一只小鸟轻灵飞来栖于枝上。

小鸟姿态生动,活泼可爱。它挺着毛茸茸的胸脯,头仰向上空,象是呼唤它的同伴快来与它分享。尾部上翘的羽毛,弯曲的双脚,活泼欢快的动作,仿佛使整个树枝颤动了起来。果叶的姿态刻画细致,脸虫咬的痕迹都看得一清二楚。画面虽简单,却生气盎然,清新欲出。

近现代  江寒汀  寒冬鸟图  1930年

纸本设色  99cm×29.6cm

寒冷的冬天,一场降雪后,树枝上压满了白雪,一只色彩鲜艳的鸟飞到枝头,掉头而望。

<<  滑动查看

宋代  赵佶  瑞鹤图  1112年

绢本设色  51cmx138.2cm

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画庄严耸立的汴梁宣德门,门上方彩云缭绕,18只形态各异的丹顶鹤翱翔盘旋在上空,另两只站立在殿脊的鸱吻之上,空中仿佛回荡着仙鹤齐鸣的声音。

近现代  林风眠  白鹭

纸本设色  67cmx67cm

林风眠的“白鹭”,笔触有别于传统水墨画,活泼、流畅而有力度,构图充满动感,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和如诗般的意境。画白鹭可以看出一代画家林风眠画风的变化,林风眠很欣赏齐白石的见解:“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要从“形似”拓展为“神似”。早期(上世纪40年代)林风眠的鹭鸶图是比较写实的:喙中有鼻孔,颈部描黑纹,爪上嵌鳞斑,鸟身染淡墨……到了1950年代,我们看到鸟身仍保留淡墨全涂,其他部分都已简化了。

清代  朱耷  古木双鹰图

纸本墨笔  168cmx8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

画面主体的双鹰憩息于盘石之上,一瑟索凝伫,一神情如铸,外形与神情均十分到位,笔墨造型上几乎无懈可击。画面背景古木寒槎,虬干疏枝,树身用劲笔复笔,益见沧桑枯寂之感。下方盘石内方外圆,危如累卵,益增险仄之势。画家借助古木、怪石这些元代大师们常绘的主题,辅以静默凝重的禽鸟,暗示出生命的枯涸风蚀,苛刻寂寥,笔墨极简而意境丰满,元气充溢,体现了凝重、冷峻、朗润、含蓄、静谧的艺术特征。

近现代  黄永玉  猫头鹰  1986年

纸本设色  52cmx68cm

黄永玉画的猫头鹰俏皮可爱,憨态可掬,看上一眼,便会喜欢。他画的猫头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黄永玉根据猫头鹰的习性而画。猫头鹰晚间捕食、活动,白天休息,但为了保持警惕,就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结 语

万物皆有灵,不可妄欺生。虽然现在有很多动物保护机构及动物保护志愿者,但是时常能看到虐待动物的新闻冲上热搜,在此,我想说“可以不爱,但请不要伤害。”每个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值得被善待。希望在欣赏画作之余,本次展览能在大朋友和小朋友心中种下一颗爱护动物与自然的种子。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乐诗 ]

投稿邮箱:yangjy@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jy-zaiweixin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