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为了这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一百三十多年间,打了太多的仗

 James5291 2021-09-03

今天一提起新疆,我们就容易想起“热闹”与“甜蜜”。而一说起古代的新疆,我们想起的大抵则是异域风情与冲突之中的大漠孤烟。古代新疆的情况真就如此“非黑即白”?为新疆之安宁奋斗百余年的清廷表示,你了解的可能还是太少了。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一、清廷、新疆与战争

新疆是中国固有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今日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而在三四百年前,我们与新疆的联系曾受到部分野心家的挑拨,乃至威胁——清代前期,新疆境内曾发生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

准噶尔叛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一场动乱。康熙九年(1670),准噶尔的野心家噶尔丹开始侵犯清廷控制下的青海等地,并与沙俄勾结逐渐蚕食新疆的其他地区。为护卫新疆及其周边地区,维护国家利益,康熙二十九年(1690),康熙亲自出征,拉开了长达近七十年的“清统一准噶尔之战”。

历经康雍乾三朝的统一之战终以清廷胜利而收尾。西北地区再度被收回中国版图,并重归稳定。然而在南疆,地方宗教首领和卓家族仍旧不甘于受清廷领导。和卓家族本在准噶尔之乱中降清,但战争结束后,以“大和卓”木波罗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俩为首的和卓家族再度反清,意欲自立,将刚刚迎来和平的新疆又搅得乌烟瘴气。

为此,在确认和卓家族,尤其是小和卓确无悔改之心后,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廷再次出兵新疆。这场“清平大小和卓之战”虽仅历经一年有余,却涉及库车之战、叶尓羌之战、黑水之围、葱岭三战等多场著名战役。此战结束后,清廷的全国统一之战正式结束,乾隆帝更是亲自将这场平乱之战确认为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一。

二、清廷、新疆与前期兵制

从准噶尔叛乱到大小和卓被镇压,清廷在新疆连续作战近七十年。这七十年给了清廷一个极大的教训,使得清廷在统一西北后于这一带确立了兵府制度。

兵府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以军统政的行政管理机构 ”。在此制度下,新疆被分为三路:北路包括伊犁、塔城;南路包括喀尔噶什、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乌什、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东路包括乌鲁木齐、库尔喀喇乌苏、古城、巴里坤、吐鲁番、哈密和镇迪道。各路根据需要设立了多级官员。而整个军府的最高长官,便是赫赫有名的“伊犁将军”。

当初平定新疆时,清廷以旗兵为主,辅以绿营。乾隆二十五年(1760),朝廷又以此为 基础在新疆建立起八旗驻防制度,与军府制度互相支持。鉴于新疆少数民族遍布的特点,清廷还组建了规模不大但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回”兵。虽然战与和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但清廷在前期确实通过战、通过兵,令新疆重归宁静。就连时常被忽略的中国最西端的“一千平方公里”——帕米尔高原,在清代前期也没有被忘记。

三、清廷、新疆与治理重心

除了以战保和,清廷在新疆还作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抉择——将治理重心北移,也就是更加重视北疆的发展。在清代之前,历代统治者都更加重视天山南路。这一方面是因为不少朝代的中央政权都没能充分控制天山北路,一方面也是因为北路以游牧民族为主,更难管理。直到清初,清廷用武力彻底统一了新疆,并吸取了历代经营新疆的经验和教训,中央对新疆的治理才出现了“以北制南”的显著变化。

在天山的横亘下,新疆南北本就存在明显的自然差异:南路的绿洲支撑起一个个“城郭诸国”。其居民与其他农耕民族相似,性情温和而缺乏外拓精神。北路则存在大量优质牧场,其居民以逐水草而居,尚武擅骑的游牧民族为主。而南北路的这种差异,使得新疆长期存在“北可以制南,南不能制北”(即北方更容易征服南方,进而将其作为补给地)的困局。

清廷相较于其他时代,有统一全疆的客观条件,又意识到南北长期存在的差异,更清楚游牧民族的特性和优劣,便决定将位于天山北路、地理位置优越的伊犁作为新疆的新中心。伊犁曾是准噶尔的主要据点。因而以伊犁为清廷根据地,对于新疆境内的和平稳定有直接影响。同时,清廷以北路为重心的策略也促进了北路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这不仅为当时的新疆带去了利好,亦为今后北疆的繁荣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诚然,在清代中后期,由于清廷的腐朽和外敌的侵扰,新疆再度陷入动荡,直至新中国建立才最终重归平静。但清廷在前期为维护新疆所付出的努力,并未因此成为无意义的过去。今日新疆作为我国的固有领土,这“固有”便有清廷出的一份力。今日新疆的繁荣,亦有当初清廷大力发展北疆的功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