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玉料工先辨清 高手断气韵

 古玉文化研究 2021-09-03

搞收藏一定要有综合知识,否则总是被人左右,特别是收藏经历较短的藏家,拿着藏品到处鉴定同时,一定要看到真正的精美藏品,才能顿悟知道了如何鉴赏。沁色是由外而内沁入玉内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会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一般说玉器入土的时间越久,沁色也会更重。判断一件古玉器的真伪,需要的是将材料、器形、纹饰、雕工和沁色这五方面的信息加以组合,这种组合必须是十分和谐的组合,不应该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即所有的信息都明确无误的告诉你,这件玉器只应该是某个时代的产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就是信息紊乱,信息紊乱的古玉一定是仿古玉。

在投资进入收藏领域的今天,大脑正常的人都知道,有眼力的真行家都在古玩行辨真识伪,淘珍纳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绝不会去对别人的藏品指点江山。鉴定专家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多年磨练出来的。一但达到这个程度,其实鉴定就是一层窗户纸。首先对自己的藏品明确知道真假,和有专业方法辩识才能做别人的老师。

收藏家将散落在民间流浪在流通市场上的文物收藏起来,拯救了社会文物,拯救了文化,更传承了历史,避免了文物的损失和破坏,做为中华儿女我们总不能让文物损坏或颠沛流离吧!应该让我们自己家的文物留在自己的祖国吧!所以,民间收藏家用知识和智慧保护了文物功不可没。马未都先生认为陶瓷文化是无中生有,玉器文化则是有中生无,两者是相反的,陶瓷是捏出来让你看,玉器却是去掉多余剩下的给你看,是一种减法,在传统文化中,和田玉最具有中国人的个性,最符合中国人的传承文化心理。从古至今收藏本属于传承家庭文脉的上佳选择。古玉之沁,集自然之灵气,借时光之酝酿,自然而生,光气活现,神韵非常。凡古玉真品,可无沁色之表象,但不可无光气神之灵魂要素。今人可仿型料工纹,但难仿其沁;能仿其沁,却不能与光气神达到统一。故古玉鉴定,能看型料工纹者乃是初学;能看沁色者可谓高手;能将光气神烂熟于心者方为高人,古玉是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气,气生神,古玉的质变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指标。先工后沁是指琢工在前,沁随工入,由内而外发生质变,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而先沁后工是做伪的基本套路。一件古玉具备望气神韵味才是真品特征。我收藏是家传,家里过去有这些东西,耳濡目染自己也就玩玩,三十多年前假的东西相对较少,没事时逛古玩市场,觉得有眼缘就买,但是从来都是量力而行,很多年不买东西了,现在很少有真品。收藏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绝对不像春播秋收那么简单。因此,收藏的心态和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是为了利润,有的是为了文化兴趣,有的是赚而有之。无论动机是什么,都不要忘记收藏是一种个人娱乐的文化活动。主要目的不是占有,而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增长传统文化知识,成为弘扬传播中华文化的可爱人。家中藏宝阁上、博古架上、书房案头若能陈设几件古董,不仅可以与心灵对话 赏心悦目 养性贻心,而且艺术品自身具有历史、文化、格调和学术的传世价值,同时由于它凝聚着父辈文化理念的价值取向,所以家庭文化气息才会绵延,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眼光的不同,视野的不同,看到的东西绝不相同。因为我坚持这个道理,虽然晚晴民国国宝的大量流失,顶级的珍品还在民间,还在我们的民藏手中,埋没在民藏浩海中,无法想象甚至多倍超过国外和国家博物馆的藏品都在民间真实存在,就是没有被发现重视起来才一直流失国外,写文章让我们进步、天天亮宝让我们眼界提高,天天宣传文化资产,艺术品财富,似乎从这里才能找到民间收藏的出路。民间收藏的确要为国家走一条不同以往的振兴之路,虽然艰难漫长,但在眼前,于国于民、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于文物的保护利用,探索出的中国古代艺术品资产化之路,也是必经之路。只有收藏界、企业界和金融界共同探讨出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运营模式,在按照国家方针政策文化立国,文化强国。让我们这些社会文物活起来才能真正促进中华文化发挥发展。

『 陋室兰花生与别院・君子节气胜于异宝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