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发展史(配砣工细图)

 古玉文化研究 2021-09-03

最原始的制玉方法来源于石器,石器的制作方法分为切,磋,琢,磨四个步骤,切既是把玉切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便是雕刻花纹与打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既是用葫芦皮沾珍珠砂把玉器磨光磨亮,展现诱人光泽

玉器工艺分为几个大阶段,文化期磨为主,商代时期琢已基本掌握,春秋战汉达到巅峰,所以商周战汉又称为琢玉,宋代人掌握了碾的深度技巧,也称为碾玉,现代人称为碾琢

新石器时代因为工具工艺的限制,大多采用磨的作用下,玉器多呈现不规则的圆润,开片更是薄厚不均,错位更是时有发生

红山文化讲究神韵,在这个时间断雕琢技巧已趋于成熟,磨制技术日渐精湛,片器圆雕边缘似刃,表面光气细腻,密色光非常养眼

古玉到达良渚时期,其玉器的直线与阴线多见笔直,细曲线短而错落相交,两种不同的做工会多见于同一件器物存在,这是鉴定真伪的一个依据

商代玉器

商朝是玉器的一个崛起与质变的飞跃期,石制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磨,使这些工具搭配了青铜器共同作用下,是琢玉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玉器薄厚更加均匀,纹理更加苍茫有力,玉器也多见阴刻多阳线少等特点,商朝精致的器物上运用称双钩线或双钩拟阳线,使器物更加骏挺

西周玉器

西周玉器延续了商代的做工并予以创新,在雕刻玉器的风格方面与商代有很大的区别,大多数纹路线条多为弯曲的,重视对纹饰的布局,线条渐趋繁复,以略带弧形的线条为主,后期当阴纹纹饰开始出现互相勾连,阴刻线一面磨成坡状,有斜刀的痕迹,出现了经典的“一面坡阴线”。

春秋玉器

当玉器史发展刀春秋战国之时,砣刻工艺更为成熟,雕刻的图案更加讲究与错落有致,玉砂的使用为日后战汉玻璃光奠定了基础,春秋的玉器更注重磨制,在纹饰上也出现了卷曲相连的纹饰,布局满而密,不留空白,粗线少,细线多等特点

战国玉器

进入战国时期,刀工上更加精细,器物边角呈现锋利状态,这说明了青铜器砣具的运用更加成熟,磨制器物也更加精良,阴槽内外光泽强烈柔美,堪称一绝

汉代玉器

汉代时期,铁器的运用,汉人善于运用阴刻线,线条豪放,没有战国时代精细,器物棱角琢磨圆滑,大件器物刻工较粗,小件器物刻工较精细,细线条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迹,线条不甚连贯。

唐代玉器

唐代精于富丽堂皇,社会风气开放,对外贸易也全面放开,女性地位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提高,玉器上金银的使用逐渐增多,花卉,飞禽走兽以及人物飞天与狮兽皆雕刻的非常精细,纹饰主体短促而密集,线条上多采用减地法,刻线带有绘画艺术。

宋元玉器



众所周知的原因,宋代是一个文人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命运坎坷的时代,战争面前百无一用是书生,宋代玉器融合了诸多风格,古代也有宋元不分家之说,宋代人讲究一个雅致,故宋代本朝非仿古件多为小器,雕刻细腻,这与时代风气也有很大关系,宋人书法绘画尤为鼎盛,故玉雕雕刻风格多比较注重形似以及神态的契合,南方雕刻细腻,北方雕刻粗犷有力,八字眉与米刻线属宋代经典

明代玉器

民族英雄朱元璋收复了汉人江山,并重新规划了制玉处,以扬州与苏州为代表工艺得到了空前发展,一改宋元之风,雕刻风格多见密实浑厚有力,人物生动活泼写生味浓厚,琢玉风格出现了浮雕二层三层以及透雕得到鼎盛发展

清代玉器


清军入关后,秉承着满汉大融合的治国方针,明代制玉风格得到了保存并融合了满族风格,这时期玉器精雕细琢,形象毛发皆线逼真度极高,砣工刻划线条精细,抛光磨光平滑,器物整体立体感强,花果的枝叶脉络雕刻明显,人物栩栩如生。

古人雕琢玉器没有现代工具的辅助

每一件精美玉器的雕琢都极其艰难

每一件玉器皆是古代匠人生命与文化的图谱

匠人的艰辛皆遗留在这些点点滴滴之中
正是这些艰难的过程体现玉文化的重要性
是中国玉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玉文化
知识与灵魂碰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