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元前196年,萧何大摆筵席,一瓜农身穿孝服:我来吊唁丞相

 戏秦皇汉武 2021-09-04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这就是韩信血溅未央宫的故事。

提到韩信,就不得不提萧何,毕竟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最初弃项羽转投刘邦门下时,并不被刘邦赏识,于是他气愤而走。萧何因为清楚韩信的才干,于是百般挽留,于是留下了“月下追韩信”的佳话。

但是韩信最后被吕后杀死在未央宫,也是由于萧何的引诱。

公元前196年,萧何在府上大摆筵席。就在萧何等人推杯换盏、拱手相庆之时,一个男子穿着孝服,哭着走进相府,一边走还一边说:“相国大祸将至矣!

一般人在自己心情正好的时候,这样诅咒自己,早就发火了。但是萧何毕竟不是一般人,听到这个人这样说,他深感事有蹊跷。于是,就在府里的守卫要将这个人乱棍打出去的时候,萧何出声了:“慢!

这个穿孝服来的人叫召平,《史记》中有记载:“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
原来这个人曾经是在秦朝做东陵侯的,秦朝灭亡后,他就自己在离家不远处的一块地上种瓜,因为他种的瓜好吃,得名为“东陵瓜”

萧何为什么要摆宴席呢?
《史记》有记载,“上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萧何用计谋灭了韩信,因此加官进爵了,而且刘邦还给他增派了守卫。

所以朝野上下都来祝贺他,只有“召平独吊”(《史记》)。
背景讲完了,我们来说正事。萧何叫停了守卫后,气冲冲的问召平是什么意思。召平不紧不慢的说:“相爷,我是来救你命的,你即将大难临头了啊!”

萧何听他这样说,不免也紧张起来,忙问:“先生,请赐教!”
召平说:“你都不想想,皇上在前方打仗,你在关中后方,有谁会来攻打你,有必要派500名兵士来护卫你吗?”
萧何这样一听,不由得冒冷汗,瞬间明白了:刘邦这名为保护,实际上是在监视自己啊!唯恐自己与韩信一样,有不臣之心。

召平接着说,“主上的封赏,你应原封退回,相反你还应拿出家财来佐军,家中儿郎也派往前线效力,这样主上必然高兴!”


萧何一听,这主意实在是高!“相国从其计”,采纳了召平的建议。刘邦接到萧何奏章后,果然大为高兴。没多久,护卫就撤销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作为大汉相国,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见识也肯定是不凡的。

我想,萧何之所以没有看透刘邦这层意思,是因为他深感自己忠心,刘邦都是看在眼里的,却没曾想,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自古帝王都多疑,不仅仅是帝王,就拿现在来说吧。多疑也是领导的通病。

不过也怪不得领导,谁在那个位子上,都难免会多疑,毕竟面对权利的诱惑,没有几个人能经受住考验。
所以在生活中,在职场上,领导的一点小动作都有可能是一个信号,我们要洞察其心,才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读史书的意义也就在这里了。有个成语叫“博古通今”,先要“博古”,才能“通今”。

又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借阅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明朝那些事儿》,总的来看,排名前十的,大多都是史书。

因为鲁迅先生的一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开始读《史记》,这部书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史,让人鉴古知今。

《史记》确实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史书,同时也是一本权谋之书、观人之书。在二十四史中,我最爱读《史记》。

读懂了《史记》,也就读懂了人性:

“环境在变,社会在变,但人性不变。”《史记》记录了将近130个中国历史风云人物的故事。

阅读《史记》,可以让我们充分理解人性,了解自己,更好地与自己周围的人相处,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史记》这本史书,读后你才知道什么是人性,什么是谋略,什么是危险,什么是机会,什么是愚蠢,什么是智慧……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让人生少走弯路。

我给大家推荐这套《史记》有2个原因:

一,这套书图文并茂,字迹清晰,开本厚实,而且是彩图,好读又好看

二,原文+注释+译文+解析,疑难字还有注音,通俗易懂,不但大人能看,更适合孩子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