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菓子与茶

 芸斋窗下 2021-09-04

写在前面的话

原文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来华留学,此文为其50年代所写的回忆文中一部分,其书写背景大概是向日本读者介绍时下中国的情况。按照当时的用词风格,译文也译成了半文半白的语调。并且为了让读者更多地感受日语原文的色彩,所以特意保留了一些明显不属于现代汉语风格的字词。文题中菓子应为点心之意,但为了与文中的点心区分,故而保留,敬请见谅。

每当端出清茶时,我便缄口不言,大概是于茶道无甚心得所致。但与之附随,对生菓子亦无兴趣的我,恐怕没有谈论京都菓子的资格。第一,堪称名菓之物实在众多,假以时日记其名字也不容易。因此,即使伫于菓子店前,也总是不进而过。据说谁都记得儿时所食之物之味,我记得的是亡父上京之时常买的风月的桃山、荣太楼的梅干之类。对于京都的名菓反却无甚记忆,实属惭愧。但我谈论中国留学之回忆,也算符合汉文教师身份之事。

注:桃山——白芸豆泥加以砂糖及鸡蛋等物烤制而成

北京没有好菓子,这是周作人氏的话,也似乎是事实。常见相当大的店前,古色看板上书“满汉饽饽”、“中秋月饼”等。我以前在京都的中国料理店里曾吃过月饼,油重而辟易,食指难动。清朝的征服者满人为游牧民族,可见多食牛奶所制菓子。听闻满汉云云指用大量奶油制成之物,终失品尝机会。纵使不特别买菓子,花生、西瓜子等充嚼,足以佐茶。日本乡下饮茶时配腌菜,我曾常住的仙台亦如是。虽必须以筷夹至掌中而食,稍有困扰,然我有野趣,颇以为善。但盐渍白菜之类尚可,千枚渍般的高级品则不适合了。中国人也以腌菜佐酒,但不闻用以佐茶,农村如何?乞识者之见。

注:千枚渍——京都特产的腌菜

话稍离远,北京流行之菓子店为本店于上海的冠生园。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有相当长之历史,文化的中心则久时位于南方,今日所言南京、上海地区,可能由于嗜好品发展于南方之故使然。其店里当然也卖饼干之类,人言之陈皮梅味颇好,不知制法。盖稍晒梅,渍以砂糖。肉少净核,无梅干般酸味,仅微酸味与适度甜味。说起陈皮则联想《膝栗毛》中所出药名,但此为橘皮,全然别物。

注:《膝栗毛》——日本古书,游记见闻

自北京去往苏州所住半年间,大部分时间均无话友,为免无聊,我常去茶店,即所谓茶馆。大概北京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处茶店均为新开,街头茶馆仅为贫穷人去处,不便着洋服进入,而南京、苏州则仍为昔貌。苏州生的友人最初带我去的是名为“吴苑深处”甚为风雅的店,乃苏州第一流的茶馆。近时所见书中仍言繁昌依旧。此处名物名为蟹壳黄,其名似乎为螃蟹料理,实为北京所言烧饼之一种。将面粉展得平且薄,成直径二寸左右之圆形,再两面裹上白芝麻,仅此而已。有甜咸两种,均美味。较北京的烧饼薄许多,较日本煎饼更薄且未烤干,可知其中面粉成层。此店入口不扬,然进了一看,相当宽广,面积百坪以上。其中一处兼作即席,演讲释等。我苏州话不好,于是终不得闻,至今仍觉可惜。见苏州人尤为闲暇,在这般茶馆中每日打发几小时者实为普通,其中更有早起后即来茶馆,午间归宅一次,午后又至,一日中大半于此生活之人。如此常客有自用茶壶茶碗,见客人来,侍童则端至。除杂谈外,亦可谈买卖,真乃社交场所。引我来的友人乃正直青年,感慨饮茶闲话度日实不可,非青年应去之处。我至今仍羡如此悠闲之生活。此处售卖的食物种类丰富,但只能想起蚕豆干,带豆馅的菓子,与仙台的雁月相似之物,但名字皆已忘。

注:日本煎饼——即今天的仙贝

坪——一坪3.3平米

讲释——说书

雁月——用小麦粉、豆馅、砂糖、鸡蛋等蒸制而成的点心

吴苑茶馆于道教大观玄妙观之旁,玄妙观置于京都可比本愿寺,这里亦有茶店,但只可说是街边茶屋,不如吴苑堂堂屋宇。玄妙观整体如同浅草观音般繁盛,据传昔日更盛。我所见之时可谓相当规模,但应不及浅草。其前东西走向五六町之道称为观前街,之于京都之四条通,宽五六间。吴苑位于其里街。茶馆西侧小店专卖馒头,此馒头为日本馒头之语源,不销多言。北京及其它北方将无馅蒸物称为馒头,带肉等馅物称为包子。苏州则相反,有馅的为馒头,无馅的为包子。日本馒头不用肉馅,虽与此相异,但其名称明显属中国南方系统。日本馒头的“头”读音亦为苏州东南之宁波、温州方言音。盖因王朝时代以来,与此处交通最为开放相关。

注:町——一町百米左右

间——一间大概一米八

王朝时代——别名平安时代

苏州馒头较北京的馒头包子小许多,仅为一半大小。秋时其上稍洒蟹肉、蟹黄,味美。纵小,中有肉馅,食五六而腹饱,更胜三明治。然这仅是间食,并非正餐。

间食即点心,其中还有一种为粽子。与日本粽子相仿,均用竹叶包糯米蒸成,与蟹壳黄相同,亦有甜与不甜两种。甜者中有枣等,形为三角,较日本粽子短且大,与饭团相似。以前大阪川口的百花村等曾有,知者应多。不甜者含中国式火腿。

粽子为五月五日端午节之食品古来有之,唐代已有,然冬日亦食。同为冬日食物的正月年糕亦以糯米粉制,似我们的饼,中国人以油炒之而食,我觉得并不甚美味。较之,北京称为元宵的团子更难忘。元宵为正月十五日之事,昔时为灯笼节日,无论北京苏州,灯笼均衰,书中所言灯火华丽已不见,但当日晚间人潮涌动,元宵正因节日而得名。苏州称汤团,糯米之小团子以白水煮之而食,与北京相同,稍洒砂糖。但其中亦有带肉馅者,于苏州才知。

说起间食,还有不似如此的纯粹菓子,带松子的云片糕等。而我经常买来吃的是洋莓干。将草莓晒干渍以砂糖之物,因书中不太见草莓之名,可能为时下新物。此类物应还有许许多多,但我所知大概如是。与柿干相同,将果实之类晒干储存乃昔人之法,无论何处皆同。止不过肉类晒干后以盐渍,果实则是砂糖而已。

关于菓子与点心就到此,转向中国的茶吧。中国人不以茶作药用,而作日常饮料,其历史可溯于两千年前。但日本抹茶的饮法于现在的中国已无。盖过去中国的文化大部分介由佛教传来,不一定保持其本来之形,至少传入时与俗人生活中之形有几分不同者占多数。当然在中国饮茶方法有相当的变化,据传宋代人有以盐入茶之法,即似麦茶。如今中国人止以茶壶饮之,亦直接将叶置茶碗中,注汤而盖。为使茶叶不入口中,合盖而饮,茶碗配盖,为此故。因此饭碗等其它碗并无盖。我们于餐时用带盖之碗乃是转用,中国人至今仍用无盖之碗。

注:汤——热水

北方人好饮之茶为香片,稍赤。北京等地于此加茉莉干花以添香气。我刚至北京时,访问某大学教授,茶为绿茶,花则为别种,闻为代代花,植物学上为何,至今未查。以为其茶为龙井,南方人好之。

概茶乃长江流域之产物,北方不产,于是北京茶贵,味亦劣。曾见自南京附近的扬州而来的学生以茶叶为礼赠北京大学之先生。中国话的会话书中有例,与人赠答时首选茶叶,轻而便携为一因,亦缘茶并非随处可得使然吧。昔人旅行时惯携茶叶而行,亦出同因。若非适口者则困,正似烟草。

总之茶之味南方胜于北方。我于苏州始购茶时,惊于止北京一半价格,饮之更惊。龙井为杭州近处寺之名,并不止产于一处,自不销说。游于西湖之际,以此寺名泉(龙井原为其井之名)煮茶饮之,颇觉喜。茶之味与水大有关系,因此实为水之味亦未尝可知。自杭州之南,六和塔(传《水浒传》中武松逝于此,今西湖亦有其墓)附近出于钱塘江之岸,又自此将北向山间之道称九溪十八涧。我行于此道是四月初,每户农家皆已晒茶,亦记得在此前后于西湖之畔观牡丹,盖较之京都气候早一个月以上。山中踟蹰盛放,有鸟似郭公而鸣。涉谷间浅川之石者有十八处,行此道一小时以上至于龙井寺时,觉相当之渴。茶味之善,盖有此相助。

龙井茶之名自古便为日本所知,某处售卖目录中即有书此二字之锡罐。因为煎茶道具,盖煎茶之中更为人所知使然。茶之味有似玉露之处,香气有异。玉露饮二杯而不能寝,龙井茶则无此经历,并不甚强故,可似番茶般豪饮无碍。周作人氏引冈仓天心之言,谓中国人的饮茶法乃自然主义。无繁难礼法手续,对于我这般笨拙懒汉最合适。

注:番茶——低级茶

福建省名产有铁观音,在上海曾饮。至于仙台,有生于台湾之学生分予我。叶为茶色似乌龙,又如红茶不苦,不必加糖即可饮。据说自生于山中崖上者佳,因冒险采集故而高价,同用于料理中的燕窝。咖啡亦善,玉露偶尔饮之绝佳,然我不求似铁观音般上等之物,至少龙井茶时配西瓜子品至满足即可。因而日中贸易尽快大大的兴盛是我最大的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