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何可一日无此君』墨拓·赏析

 板桥胡同37号 2021-09-04
Image

清『何可一日无此君』墨拓 · 赏析

Image
文人自制墨,是文人墨客、书画名流、达官士绅在墨店或请墨家按自己的意愿情趣自制、定制、题铭、珍藏的专用墨。因是按需定制的小批量生产,需专门刻模,其烟料、图案、花纹、做工都精致周到,又因文人自制墨既有集书画、镌刻、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外观,为后人所珍视。
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文人自制墨“何可一日无此君”墨拓,高10.1㎝、宽3㎝、厚0.8㎝,臂搁形。一面居右下竖排双行篆书题铭“何可一日无此君”,阴文,并饰修竹两竿。一面署隶书款“柳洲珍赏”,阴文,下施篆字圆、方各一“张”(阴文)“灼印”(阳文)。顶署楷书“贡烟”,阳文。
据款识推断此墨的主人为清人张灼。张灼,字未克,号丙斋,一号柳洲,安肃(今河北徐水)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官浙江盐运使。嘉庆二十年(1815),因眼疾告归乡里,家置别墅一处,取名“味泉”。张灼工书善画,精通诗文,所书折扇及山水画,笔法深厚、雄浑,书法出入晋、唐,著有《十获斋诗稿》。
竹,是一种普通的禾本科竹亚科植物,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生长,而在古代中国,竹之逸姿闲态和清静高洁、与世无争的优雅趣味契合士人的审美需求,成为士人怡情养性、借物抒怀的寄情之物。《诗经·卫风》以竹的生态比拟卫武公“有斐君子”般的德行。东晋有阮籍、向秀、刘伶、嵇康等常集于竹林下,文酒清谈,世称“竹林七贤”。唐代天宝年间,孔巢父、李白、韩准、裴政等于山东泰安府徂徕山下竹溪结社,诗酒流连,时号“竹溪六逸”。宋以降,爱竹、种竹、咏竹、画竹者经久不衰。苏轼喜竹,留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句,竹成了人格、人品的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
竹亦是中国文学中常有的意象,是君子的化身。《晋书·王徽之传》:“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后用作竹的代称。唐代之后,咏竹作品大大增多,唐宋之问《绿竹引》:“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唐杜牧《题刘秀才新竹》:“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将竹与人的情感融合为一体,在鲜明表达人们审美情怀的同时,也使得竹的意蕴与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Image

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

“何可一日无此君”墨拓

竹兼具修长青翠外形之美和清静自在、恬淡逸远品性之美,是绘画创作的常用题材。王国维《此君轩记》中云:“古之工画竹者,亦高致直节之士为多,如宋之文与可、苏子瞻,元之吴仲圭是已”。北宋之墨竹大家文同、苏轼,擅于将诗、书、画融为一体,借墨竹表意抒情,追求个性,其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墨竹的艺术地位。
Image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北宋苏轼(款)《墨竹图》

Image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文同《墨竹图》(局部)

竹也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以竹造景,一方面借竹之修长秀美的姿态增添园林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赋予竹以深刻的寓意,即通过竹来隐喻或象征园林主人的人格追求与高尚情怀。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在北魏时期的洛阳,竹柏是一些私家园林和寺院造园的常用植物,以至当时的私家园林曾相继出现“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独特景象。
Image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小暑已至,温风习习,几竿的翠竹,或许可带来些许凉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