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院之城】“直隶总督与保定莲池书院五十讲”第十三讲——方观承时期保定莲池书院的名师和状元​

 唯我英才 2021-09-04

《莲池周刊》记者赵琳

乾隆十四年(1749)上任的直隶总督方观承,在长达20年的任职时间里,对莲池书院颇有建树。其去世多年后,乾隆还曾写下:“兴学则其善,历任踵相尚。”兴办学校是方观承的特长,此后的历任总督都相继崇尚。

方观承在任期内,修建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为莲池书院增添了浓郁的园林气息与文化氛围,还亲聘了两位山长名师,一位是张叙,另一位是汪师韩。此时,莲池书院还出了一名钦定状元——毕沅。

一、方观承时期保定莲池书院的名师张叙

在如今的古莲花池,张叙的文韵仍有迹可循,蕊幢精舍门前的楹联正出自他手:“绀宇清严镜水深,闲房幽寂竹阴森。”本期,我们就先来说说这位耆老宿学的山长,他与方观承携手开启了莲池书院的一段兴盛时期。

图片

“莲池十二景”之寒绿轩,张叙曾为它题咏:“清荫每披君子德,此中真可傲羲皇。”王德明摄

颇受直督方观承青睐

张叙,字滨璜(或冰潢),一字宾王,号凤冈(或凤岗)。和夏宗澜一样,张叙也来自江苏省。他是镇洋人,也就是今天的太仓市。张叙出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雍正十年(1732年)举人,时年42岁。后来,他先后被推荐参加过两次重要的考试,分别是乾隆元年(1736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以及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经学考试,可惜都没有入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次考试都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其中,“博学鸿词科”所试为诗、赋、论、经、史、制、策等,凡是督抚推荐的人才,都可以赴京应试,考中便可任官。这一考试在清朝只举行过两次,前一次在康熙年间,乾隆元年各省推荐276人,取15人,次年又取4人。

“经学考试”是乾隆朝开设的“保举经学”制科,仅此一次。乾隆十四年有上谕“择老成敦厚、纯朴淹通之士以应,精选勿滥,称朕意焉”,指的正是这次考试,被推荐参加考试的都是经明行修之人,最终40余人取中4人。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直隶总督方观承在推荐张叙的奏议中写到:“江苏举人张叙,年五十八岁,系太仓州镇洋县廪生中式,雍正十年壬子科举人,现充保定莲池书院掌教,实心课士,文品兼优,考其所学,于易经诗经孝经研究尤深……可称经明行修之士,堪以应选。”此时的张叙,已经在莲池书院担任山长一职,在方观承心目中是德才兼备之人。

两场考试均未能入选,于张叙而言,或许是毕生的遗憾,但于莲池书院,却成就了更深远的缘分。方观承与张叙共同开启了书院的兴盛时期,也为莲池行宫留下了经久不衰的诗篇。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之后,年逾七十的张叙告别莲池书院,因“耆老宿学”,被皇帝赐为国子监学正,虽只是虚职,也是得到了乾隆充分的肯定。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去世,卒年86岁。

图片

直隶总督方观承画像

图片

直隶总督方观承推荐张叙奏折

两部著作收入《四库全书》

自江南北上,张叙穷其一生深研理学,名重于公卿,以经术名于海内。他著述甚丰,如《易贯》《诗贯》《孝经精义》《孝经精义后录》《诗征发微》《三礼杂说》《经序录》《或问馀论》《通鉴纪要》等。

《四库全书》开馆修书时,以张叙所著的《易贯》十四卷和《诗贯》十八卷进呈,这两部著作被收入其中。它们正是张叙在莲池书院所作。《易贯》完成于乾隆十六年春,《诗贯》完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夏,两部著作前均有张叙所写自述,可见“题于莲池书院”字样。

按照四库提要中的记载,《易贯》“用注疏本,而以《小象》总列六爻之后,如《乾》《坤》二卦例。又以《大象》置《彖传》之前”。“注疏”指的是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诗贯》“是书首载《诗说》一卷、《诗本旨》一卷、《诗音表》二卷。后案《经》文次序为之注释,凡十四卷,颇多与朱子异同”。从中得知,张叙的见解与朱熹有很多不同之处。

引荐毕沅入读莲池书院

张叙执掌莲池书院期间,造就了不少人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毕沅。莲池书院曾培养出的两名状元,一位是中国清代科举省试的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另一位就是毕沅。毕沅同张叙是太仓同乡,也有亲戚关系,正是由其引荐到莲池书院深造的。

毕沅出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幼年失父,由母亲张藻养育成人,深受其熏陶。乾隆十七年(1752年)夏天,22岁的毕沅正值春风得意的好年华,奉母命到京师游学,深得方观承赞赏。九月,他来保定拜访舅舅张宝田。主讲莲池书院的张叙,正是张宝田的族兄弟,便将毕沅留在书院内读书。

毕沅与张叙初次见面时,呈送自己所作《呈院长张凤冈叙先生》,请求其收自己为弟子。诗句文字细腻,富有感情:“鹤骨孤支硕果身,光风嘘拂杖头春。从游为笃师门谊,授粲还因母党亲。上座传灯须此日,名山付钵定何人?汉儒自有专家学,愿向遗经一问津。”在毕沅眼中,年过花甲的张叙身形清瘦,满腹经纶,因政治清明,老而有为,所以年事已高,仍焕发着青春。他感慨道,能跟随张叙求学,是为了加深与老师家族的情谊,张叙给予饭食更因为与母亲是同族亲人。字里行间可以读出,毕沅表达了期待张叙传授学问的恳切心情。

在莲池书院师从张叙期间,毕沅学益大进。记叙毕沅生平的《弇山毕公年谱》中有:“吴下经生,首推张、惠,公兼闻绪论,引伸触类,于汉唐诸儒之说,疏证精核,其学大成。”当时,治经学者首推张叙与惠栋,毕沅有幸得到两位大师的指点,为日后所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沅此后的人生经历,也确实可以佐证。乾隆十八年(1753年)八月,他中顺天乡试举人。二十年(1755年)末,补授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二十五年(1760年)会试第二名,五月殿试,被乾隆特拔为头名状元。毕沅先后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他还留下了《续资治通鉴》《中州金石志》《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传世著作。

沉潜体察,撰写《孝经精义》

除了在保定的莲池书院执教,张叙还曾主讲过通州的潞河书院、束鹿(今辛集)的白鹿书院,在京畿之地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与不朽的学风。

乾隆四年(1739年),潞河书院刊刻了张叙撰写的《孝经精义》。在自序中可见,此书于“乾隆三年涂月之吉”完成于潞河书院,“涂月之吉”也就是腊月初一。

在自序前,还有分巡直隶通永等处地方官兼管河道按察使司副使加一级,长洲宋寿图恺亭所作序。其中有:“岁丁巳……相与敦请吾吴凤冈张先生来主讲席。”“岁丁巳”即乾隆二年(1737年),张叙应邀到潞河书院主讲。

“凤冈有道而文,诲人率以敦行为本,而衡文一准乎理法。多士既兴起焉,间出其所注《孝经精义》一编以相授,则抉经之心而六通四辟于理窟中,又非但寻常训士之规已也。”张叙常常勉励学子,讲授自己所撰写的《孝经精义》,以理法为准,却又有不寻常之处。

图片

张叙所著《诗贯》总目

图片

张叙所著《易贯》自述

图片

《保定名胜图咏》之春午坡,张叙曾为它题咏:“花光泼眼春当午,引入蓬莱第一峰。”

图片

如今的蕊幢精舍外观

《孝经》源自孔子,已传诵两千余年,注解者众多。“凤冈沉潜体察之有年,一旦心融默契,探爱敬之根源、穷天地之心性。”张叙多年潜心体会省思,深入探究所得。然而,圣人之经并不是一个人所能言尽的,两千余年仍有未解的精深微妙,张叙所作正是补充,而不应仅为潞阳(通州)私有,所以刊刻出来,为世人所用。

题咏“莲池十二景”

久负盛名的“莲池十二景”流传至今,作为历史文化名胜,是游览古莲花池不容错过的景观。追溯到乾隆二十六年,在方观承呈送给乾隆的《保定名胜图咏》中,便有张叙对“莲池十二景”的题咏。

乾隆十四年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非科举出身的方观承任直隶总督。乾隆赞其为“以书记起用,古有今则无”。方观承任职期间,事必躬亲,政绩卓著,位列乾隆五督臣之一。

古莲花池从乾隆十年(1745年)开始辟为行宫,进入鼎盛时期。为了让乾隆驻跸更为舒适,方观承出任直隶总督伊始,便亲自主持对行宫内亭台楼阁进行修建,这才有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

乾隆二十五年,方观承将焕然一新的莲池行宫绘制成图,题名为《保定名胜图咏》。该图按景物将莲池分为十二组,绘图十二幅,分别是春午坡、花南研北草堂、万卷楼、高芬阁、宛虹亭、鹤柴、蕊幢精舍、藻咏楼、篇留洞、绎堂、寒绿轩、含沧亭,每图各系以图解和图赞,各图赞均有方观承五言古诗和张叙七言绝句一首。

在这些诗句中,仿佛可以看到,方、张二人于政务课业闲暇之时漫步池畔,吟诗作赋,攀谈学问的身影。只是,方观承想不到,自己修建的“莲池十二景”会于二百余年后毁于兵燹。

乾隆二十六年三月,乾隆第三次西巡五台山归来,驻跸保定。方观承将《保定名胜图咏》呈献,乾隆阅后非常高兴,欣然在每幅图景的后面各题诗一首。此后,张叙便辞去了莲池书院山长一职,乾隆赐其国子监学正,想来也许和“莲池十二景”的题咏不无关系吧。

《保定名胜图咏》在咸丰十年(1860年)被莲池书院山长黄彭年夫人、才女刘氏尹玉重绘,删去了方观承和张叙的题咏,而换成了乾隆的题咏,并放在图解之前,成为了如今广为人知的《莲池十二景图》。

在莲池书院诸多山长中,张叙并非名声显赫,甚至所能查阅到的资料也甚少,但他的文韵却流传至今。

如今,在古莲花池西南的蕊幢精舍,门前有张叙所撰书的楹联:“绀宇清严镜水深,闲房幽寂竹阴森。”即取自他的题咏,意思是佛寺既清正严肃,池塘的水平静明净而且深。佛寺又空宽寂静,门前的树木茂密成阴。遥想当年,他曾在这园内治学授课,仿佛仍闻那朗朗书声。

张叙“莲池十二景”诗

为“莲池十二景”题咏时,张叙已是七十高龄。这些诗句,既有按景抒情,也有独创见解。作为毕生躬行理学的大师,也可以看作是其一生的感慨与总结。由于年代久远,《保定名胜图咏》有所遗失,张叙所题诗句缺少万卷楼与篇留洞。现将存世的十首与大家分享。

春午坡

石径坡陀路几重,

到门何处觅云踪?

花光泼眼春当午,

引入蓬莱第一峰。

花南研北草堂

阆苑重扃水一湾,

草元人与草堂闲。

十年清景容消受,

日在花南研北间。

高芬阁

疏棂开向老松颠,

一带藤阴复道连。

无事偶来帘阁坐,

藕花香里日如年。

宛虹亭

天半飞虹界碧霄,

一亭如笠系轻舠。

浣花老叟时相过,

便是西川万里桥。

鹤柴

峰势西来蹬道平,

凌虚台榭厂轩盈。

旧时老隺浑相识,

坐久还闻一一声。

蕊幢精舍

绀宇清严镜水深,

闲房幽寂竹阴森。

幢幢玉蕊香如海,

证取淤泥不染心。

藻泳楼

面面轩窗豁远眸,

庾公清啸有南楼。

人行树杪波心见,

月到帘旌藻影流。

绎堂

射圃遥连花圃开,

虚堂斜抱碧山隈。

平生自叹如弦直,

可许寻常得得来?

寒绿轩

碧筠个个午风凉,

寒绿森森白日长。

清荫每披君子德,

此中真可傲羲皇。

含沧亭

亭前流水是沧浪,

亭畔依依柳带长。

收拾环池襟袖里,

烟波无限忆濠梁。

二、方观承时期保定莲池书院的名师汪师韩

直隶总督方观承除亲自向莲池书院诸生讲授桐城学派的“作文之法”外,还大胆聘用落职客游保定的钱塘汪师韩为山长,且向乾隆赞扬汪的学识、成绩。

汪师韩(1707—1780),字抒怀,号韩门,又号上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考试成绩优良,留翰林院为编修(史官)。他年轻时就以文章名播四方,又工诗,做官后,又学会满文,所写《赋龙书五十韵》,即使是八旗志书馆的人,也多数“不知其辞所出”。乾隆元年(1736),又担任起居注官的协修(起居注官之有协修,自汪师韩始),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入宫值勤数月,因母病请假归,后又服丧三年。尚书张照为武英殿总裁,推荐汪师韩到武英殿校勘经史。汪师韩品格端正耿直,认为自己是奉皇帝的诏命担任这个职务的,故不曾登张照的府第去感谢推荐之恩。乾隆八年(1743),出任湖南学政(学政每省一人,掌管全省学校、士习、文风之政令,巡历所属府、州、县学,考查诸生品行、才学,考核教官勤惰,掌理生员岁试和科试),后又降调入都。此时,大学士傅恒又推荐他入上书房,教授皇子读书;不久又担任编修。按照惯例,被保举的人应该称保举人为师,并事以师礼。有人好心地劝汪师韩也这样报答傅恒,汪师韩说:“古人讥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公贤者,我何得循俗例以薄待公也?”不久,汪师韩被罢官。据清人笔记载,这次罢官,是因为汪师韩“教授皇子,赐居圆明园侧,离家人所居仅一舍,不能治其私,其妻怒其妾而听其居外。台臣(引者按,指御史台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按劾百官,论列朝政)以为言,遂罢官”。汪师韩个人品格“无可疵”,“徒以闺房诟谇之私,累及清官,一斥不复”。从此,汪师韩客游畿辅,主要以教学为生。

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把他从广平府(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的清晖书院聘至莲池书院,委以山长之任。在此期间,乾隆皇帝命令核实天下书院山长,怕有空缺或不称职。方观承就把汪师韩的情况上奏。乾隆皇帝还记得汪师韩,并且称赞他“好学问”。汪师韩听了方观承的转述十分感动,作诗四章记述这件事。汪师韩中年以后一心一意研究经书,对各经都有著述,对于《易经》研究得尤其深透。著作有《观象居易传笺》十二卷、《孝经约义》一卷、《韩门缀学》五卷、《韩门缀学续编》一卷、《谈诗录》一卷、《诗学纂闻》一卷、《上湖纪岁诗编》五卷、《上湖分类文编》十卷,还有《诗四家故训》、《春秋三传注解补正》、《文选理学权舆》八卷“考异”四卷“补注”四卷、《谈书录》一卷等。他的《韩门缀学》一书,仿顾炎武《日知录》的体例编写,考订详洽,为近代说部之佳作。乾隆三十九年(1774),汪师韩辞职离开莲池书院,回钱塘故里安度晚年。

三、方观承时期保定莲池书院的钦定状元

莲池书院开办近180年,可谓桃李满天下。虽然无法考证精确的学生人数,但书院中高材生接踵奋起,成就了莲池书院的声誉。

与一般书院学生来源于“儒童”和“生员”不同,莲池书院只招收生员。这些生员由省内各府、州、县选送,参加莲池书院考试合格后,经省级官长批准,才能成为书院的学生,相当于如今的“研究生班”。正如乾隆元年(1736年)上谕中所要求的:“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书院中。”不仅对生员的学识做出严格规定,还强调了人品为上的原则。

清代直隶省会保定“北控三关,南达九省,都南屏翰,畿辅重地”,作为直隶省的最高学府,莲池书院不仅招收本地学生,而且打破地域限制,对寄居在此的外地学生择优录取,并给予同样的奖励与待遇。不得不说,这种“兼容”的开门办学态度,也为莲池书院培养了优质的生源。比如,乾隆年间声名显赫的状元毕沅,正是从外地来此求学,当时的山长张叙引荐了他。

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五月,毕沅被乾隆特拔为头名状元,后官至湖广总督,作为封疆大吏,一生辛勤笔耕,著作等身,这段在莲池书院读书的时光终身难以忘怀。

毕沅辉煌的人生际遇,得益于在莲池书院所受教育与熏陶。而这也证明了,莲池书院自创办以来声誉日高,创造了“畿辅人才之盛甲于天下”的局面,并非虚言。

图片

春日的古莲花池,毕沅曾在临漪亭下读书。王德明摄

图片

毕沅画像

生于镇洋,缘定直隶

清代保定莲池书院曾培养出的两名状元,一位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末科状元刘春霖,另一位就是毕沅。

毕沅字纕蘅,小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他和保定的缘分,或许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注定。

他的家乡在江苏镇洋,也就是今天的太仓。这里在战国时曾是吴国的属地,历经朝代更迭,行政变迁,直至明弘治十年(1497年)建太仓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太仓州升为直隶州,辖镇洋、崇明、嘉定、宝山四县,归江苏布政司管。

雍正八年(1730年),毕沅出生在直隶州镇洋县。22年后,他北上求学,去往另一个直隶首府,与保定莲池书院结下不解之缘。

幼承母教,善作诗文

毕沅幼年失父,由母亲张藻养育成人。张藻是清代杭州西泠吟社的著名女诗人,孤山南麓西泠桥,苏小小和秋瑾都葬于此处,大名鼎鼎的西泠印社也在附近。

张藻的父亲是松江府(今上海)青浦知县张之顼,或许由于父亲公务繁忙,她同样幼承母教,母亲顾若宪是当时有名的江南才女,能诗善赋。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句话放在张藻身上是恰当的。在封建社会,纵使学问渊博,精通诗文,女人也很难有所作为,张藻将毕生精力都用来教诲儿子。毕沅出任陕西巡抚时,张藻还曾写下54句270言的《训子诗》,期望毕沅“不负平生学,弗存温饱志;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

在母亲的诗文熏陶下,少年毕沅果然不负所望,六岁能读《诗经》《离骚》,十岁便通晓声韵,善作诗文。随后,张藻又亲自将毕沅送到苏州灵岩山,拜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和经学大师惠栋为师。

肄业莲池,师从张叙

乾隆十七年(1752年)夏天,22岁的毕沅正值春风得意的好年华,奉母命到京师游学。初到京师,他便以《病马行》,深得直隶总督方观承和少司空裘曰修的赞赏。

九月,毕沅来保定拜访舅舅张宝田。这是他第一次踏入莲池书院的大门,结识了当时的山长,经学大师张叙。

张叙是张宝田的族兄弟,和毕沅既为太仓同乡,也有亲戚关系。毕沅与张叙初次见面时,呈送自己所作《呈院长张凤冈叙先生》,请求其收自己为弟子。诗句文字细腻,富有感情:“鹤骨孤支硕果身,光风嘘拂杖头春。从游为笃师门谊,授粲还因母党亲。上座传灯须此日,名山付钵定何人?汉儒自有专家学,愿向遗经一问津。”

在毕沅眼中,年过花甲的张叙身形清瘦,满腹经纶,因精学硕儒,老而有为,所以年事已高,却焕发着青春。他感慨道,能跟随张叙求学,是为了加深与老师家族的情谊,张叙给予饭食更因为与母亲是同族亲人。字里行间可以读出,毕沅表达了期待张叙传授自己学问的恳切心情。

在莲池书院师从张叙期间,毕沅学益大进。在史善长《弇山毕公年谱》中有:“吴下经生,首推张、惠,公兼闻绪论,引伸触类,于汉唐诸儒之说,疏证精核,其学大成。”当时,治经学者首推张叙与惠栋,毕沅有幸得到两位大师的指点,为日后所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

张藻画像

一生戎马,博学多才

毕沅此后的人生经历,也确实可以佐证,其在莲池书院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积淀作用。乾隆十八年(1753年)八月,毕沅中顺天乡试举人。二十年(1755年)末,补授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

二十五年(1760年)会试,毕沅名列第二名。五月,紫禁城太和殿内举行殿试,乾隆对毕沅之策问嘉奖再三,钦定一甲三名,特拔为头名状元,后任职于翰林院。

图片

清代《庚辰进士题名碑》拓本,可见毕沅名列榜首。此拓现藏北京图书馆。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月,时任翰林院侍讲的毕沅被擢拔用军,开始了从军用世的奔波生涯。《弇山毕公年谱》中提到:“上以公才可大用,非词臣能尽其所蕴,冬十月特旨补授甘肃巩秦阶道。”曾为莲池书院山长的戴震还曾写有《送右庶子毕君赴巩秦阶道序》。在后来的岁月里,他先后任甘肃安肃道,陕西按察使、布政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官至湖广总督。

毕沅一生戎马倥偬,却仍喜好诗词、戏曲、棋琴,尤其酷爱金石书画,是乾隆后期知名的收藏家。毕沅博学多才,于经史、书画、小学、金石、诗文、地理之学,无不贯通,著书立说不断。他的《关中胜迹图志》《西安府志》《湖广通志》《史籍考》,成为珍贵的历史史料。他的《地理志新补正》《山海经新校注》等,都是地理与历史关系的重要著述。他对金石颇有造诣,《关中金石记》《中州金石记》《山左金石记》《三楚金石志》《两浙金石志》,成为如今各高校历史专业的必修书目。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毕沅的母亲张藻病故后,乾隆特赐御书“经训克家”。为了铭记母亲和皇上的恩赐,毕沅特将室名称作“经训堂”,将自己的诗文集名为《经训堂集》。他所鉴藏雅集的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经训堂法书》,也由此命名,其中包含王羲之、虞世南、唐玄宗、怀素、苏轼、黄庭坚、米芾等诸多大家的墨迹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嘉庆二年(1797年),毕沅因中风病卒。两年之后,乾隆去世,嘉庆便以“贻误地方”“溢支军帑”为由追罪,夺去了他家的世职,还罚没了家产。

《清史稿》有云:“沅以文学起,爱才下士,职事修举;然不长於治军,又易为属吏所蔽,功名遂不终。”诚然,毕沅政绩并不显赫,结局也令人遗憾,但在学问上却千古流芳,他卓著的学术造诣值得被后世所纪念。

钟情莲池,留诗保定

在毕沅67载的人生岁月中,莲池书院的学习仅占了不长的时光,甚至在很多记叙其生平的文章中都未曾提及。那么,毕沅对莲池书院究竟怀有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再重新回到乾隆十八年的春天,此时距离毕沅乡试中举还有不到半年时间,这个潜心经学的少年郎日日手持书卷,站在莲花池畔吟诵潜学。

花期未至,春波荡漾,撩拨着毕沅那颗年轻的心。他挥笔写下《临漪亭》,表达由衷的赞美之情:“东风拂鸡水,平碧琉璃铺。红亭翼其上,四面勾栏扶。我来清苑春正初,交交鸟劝提葫芦。新晴放游屐,景物甚嬉娱。山桃枝枝照水底,仿佛铁纲生珊瑚。县碕俯沙嘴,蒙茸石发粗。不见垂纶叟,晾翅蹲凫雏。远山了了碧天末,翠黛新画倾城姝。一双轻盈掠紫燕,数尺拔刺跳银鱼。浪痕圆动处,青钱叠五铢。云影乍开合,清晖时有无。幽森深我濠濮想,旷远宛对潇湘图。坐久浑忘日欲晡,委波人影工描摹。不衫不履诚狂奴,得非五月披裘徒?绘像云台有异乎,一笑此君乃是吾。他日东归归故庐,绕墙万箇栽箖箊。半船明月半床书,春波一绿尽五湖。”

面对阴凉幽静的古莲花池,一派空旷辽远的景象,毕沅仿佛沉醉于潇湘美景,词语之间流露出他对这园中景色的热爱,内心既有入世之志,也有归隐之心。书者无意,但“春波一绿尽五湖”却恰似毕沅的余生。

图片

毕沅《经训堂法书》,拓本影印本。

图片

《经训堂法书》目录,可见“灵岩山人审定”。

图片

嘉庆二年(1797年),毕沅挚友王文治书《毕沅墓志》,拓本。现藏南京博物院。

毕沅对莲池书院情有独钟,对保定也同样怀有深情。在书院求学期间,他也经常到保定四处游览。一亩泉河与百草沟河交汇之处,曾因河中岛上一片花海,故有“百花屿”之称,毕沅在此处被诗情画意打动,赋诗《百花屿》,用320字描述了在此处的见闻与感受。

撷取其中数句,便可感受到学者毕沅也有洒脱与浪漫的情怀。诗中写道:“一雨远山绿,平湖春水盈。趁兹艳阳日,提壶花屿行。未至一里余,扑面香风迎。居人数十家,终年地不耕。世业习花事,曾无粟米征。果实利颇饶,衣食有余赢。”在这里,毕沅如入梦中仙境。“即此是仙源,讵用羡蓬瀛。我来独延伫,远近仓庚鸣。晴丝万丈长,空际相缠萦。怪底蜂蝶闹,树树惟繁英。”

毕沅笔下的“一雨远山绿,平湖春水盈”,充满了画面感,是一幅多么温润沁绿、生机盎然的古城春色图啊。在保定生活学习的短暂光阴,或许真的是他余生常常回味的梦境吧。

章氏至交,成就毕《鉴》

毕沅或许也没想到,阔别三十余载后,自己与莲池书院得以再续前缘。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冬,毕沅在河南巡抚任上,一位从直隶来的学者登门拜访,他就是49岁的章学诚。

章学诚一生编修志书十余部,是我国方志学奠基人,但长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至五十一年(1786年),他曾在莲池书院任院长,遏见毕沅正是在离任之后。

志趣相投,也许还掺加了对莲池书院的共同情感,毕沅与章学诚成为至交。第二年初,毕沅开局编辑《史籍考》,便由章学诚主持。他还将章学诚安置到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文正书院,担任主讲。章学诚要编修书集,毕沅便尽出藏书20万卷,可见二人情谊之深。

毕沅一生学问,最得意者莫过于续司马光书,所作的《续资治通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开始着手编纂。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毕沅广延英俊,博稽群书,结识章学诚后也邀请其加入。

这部220卷的《续资治通鉴》,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梁启超评价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毕沅自然功不可没,其中也确有章学诚不少的心血,可算是莲池书院师与生的一次合作吧。

出走半生,毕沅与乾隆朝莲池书院的华夏余响仍绵延不绝。

图片

清代姚仔乾隆甲午(1774年)仲秋《毕尚书荣归图》(局部)

图片

保定莲池书院是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所设,作为直隶省省会书院,是地方最高级别的书院,可视为直隶地区书院的中心或代表,而且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战略优势而成翘楚诸省书院的前驱。保定莲池书院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不断调整与创新,由官学、北学、边疆舆地之学,再到桐城之学、朴学,进而西学……被后人赞誉为北方学术文化中心,南方桐城派学术传播基地,华北地区最早的西学教育基地。

这里,我从大量的历代文献中,搜集整理出昔日直隶总督在莲池书院中的相关事迹和文化活动,加以详细全面研究,结为50讲《直隶总督与保定莲池书院》,旨在通过对直隶总督与莲池书院的一系列史事,观照出丰富灿烂的直隶文化的某个侧面。深度发掘【书院之城】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保定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园林建设、乡土研究提供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