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术数,是如何影响中医经方的组成与剂量的?

 再现红尘111 2021-09-05

所谓经方,狭义的是指《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还有《内经》里面一些相关的方子;广义的经方,在《汉书·艺文志》当中有“经方十一家”之说。

汉代以前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我们这次以《神农本草经》作为一个切入点。解释《伤寒杂病论》,我们常用的是“以经解论”的方法,用《易经》、《道德经》、《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这是传统的一个思维方法。

我们用现在统计学的方法。发现伤寒杂病论当中的方子,药味一般都在十二味以内。换言之,如果按照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面的方子,药物全部在十味以内。

我们在和道门的一些传承者交流的时候,他说《伤寒杂病论》用的是天元式法。天元式法用的是十天干,那么它的方子药味不应该超过十味药。哪怕用十二地支,也不可能超过十二味。

所以常常有一句话叫“药过十三,百病不沾”。为什么药过十三,百病不沾?因为人有十二经,十三味药那到哪条经去了?不知道。后面我们破一破这个说法。

经方的组方依据

那么经方的组方依据是啥?我们先回忆一下,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讲“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医是道呢,还是法呢,还是术呢?

从道的层面来说,由医入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是什么?阴阳就是日、月、星;阴阳是什么?阴阳就是天地四时。“和于术数”,“术数”,张仲景怎么说的?——“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

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

大家觉得马老师你这怎么多了个“五运”呢?我说的是《天元纪大论》里面的,我个人认为这里把五运和阴阳加在一块的时候,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文章图片1

术数关系的体现

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里讲,“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数六”,这不就是河图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42章

“道生一”——元气;“一生二”——阴阳二气;“二生三”是什么?

好多人讲是天地人,其实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开阖枢,是阴阳的三种状态,二的三种状态才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谓的“三阴三阳辨证法”,或者叫“六经辨证法”,所以叫“六经赅百病”、“六经钤百病”。我们根据古人的东西,根据河洛这些东西,就把中医的东西套在公式里面,这是我们的模型。

模型很关键呀!我们看病看的是什么?看病就是看象、观象,法眼观象,那么治病呢?治病就是用方。什么方?就是图,用图、用方。

五运阴阳,木、火、土、金、水,再一分为二,再分阴阳就出来了。《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里讲,“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年复一年,此名主气”,因为主气是一年不变的,所以我们拿过来作为一个参照。

数说经方——壹、贰

文章图片2

五行各有阴阳,我们现在就开始拿经方来讲,我们数说经方。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11条

甘草汤方

【剂量】甘草二两

【用法】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剂量】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甘草汤这张方子,主治少阴病咽痛。在甘草上面没写炙,是生甘草,写了二两。那么甘草是什么呢?

《辅行诀》里讲是土中之木。我们知道甘草吃多了会怎么样?水肿。在藏医当中,诃子这个药用于许多的方子当中,相当于国老的位置;而我们中医用药的时候,在许多的药方当中,都有甘草这个药,甘草这个药就是国老,它可以调和诸药,和事佬呀。

如果出现了不差,就加一味药,一两桔梗。按照术数关系来说,我们把它们排在水和火的位置上去,那么就是水火既济。成无己怎么解释的?“奇之不去则偶之”,啥意思?就是单味药用之不效,就两味药来解决。那么“奇之”用甘草,“奇之不去则偶之”用桔梗、甘草,这就是二的法式。

数说经方三:麻黄附子细辛汤

那么三呢?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为什么“去皮,破八片”呢?八片象征着东方木的数,那么破八片在古传承当中,还讲的是对应的是点火的药,对应的是先天往后天走的时候,用后天的时候要炮,先天的时候用生附子,破八片对应的是奇经八脉。我们的古人是这么理解,这是先天来到后天的时候这么用。

数说经方四:四逆汤

四逆汤大家知道吗?你看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

在《辅行诀》里怎么讲?附子是木中之水,附子可以在水的位置,也在木的位置,按照《辅行诀》来说是木中之水啊。姜宗瑞老师是《辅行诀》的传人,他对这方面会有更深的研究。

我们看看四逆汤这个方子,四逆汤在桂林古本当中是四味药(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什么叫四逆?意思就是逆春、逆夏、逆秋、逆冬。

在人体四肢,左腿代表春,左臂代表夏,右臂代表秋,右足代表冬,(分别对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两胁肋这里代表春分、秋分。“上下”,刚才吴老师讲的百会和会阴相通,这是什么?夏至、冬至。四逆汤它应该叫四顺汤(《小品方》),古人说话很简单,它治疗逆,把“治”字去掉,所以叫四逆汤。大家理解了吗?所以说手足厥逆,手足厥逆是什么意思?手足厥逆是阴阳二气不相顺接。

数说经方五:桂枝汤

我们再看看,被称为“群芳之冠”的桂枝汤,好像谈《伤寒杂病论》,没有不谈桂枝汤的。大家看一下,我把桂枝汤摆了一个方位。我们不说了吗?开方就是开图,开图就是开方啊,方里面寓的圆的思维,就是我们讲的一气周流思维。我们要想把医讲清楚,从道的层面讲清楚,必须要从象、数、理、气四个层面来讲。

文章图片3

大家看一看,桂枝三两是南方火的位置;生姜,生发之气,木的象;芍药,敛降之象,是金的象;炙甘草,甘草吃多了会水多,水的象,加点火以后(“炙”甘草)它就会往上,所以甘草的方向,这个药往哪个方向都能去,因为整个的图就是土。土为万物之母,所以桂枝汤被称为群芳之冠,因为无土不立。

大家去看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没有五,加一、加二、加三、加四,就不能够成形啊!引申到中医上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一个桂枝汤真的能够搞明白了,就不用去背条文了。

那么大枣十二枚怎么解释呢?大枣十二枚对应的是十二地支,还对应十二经,也对应十二个月等方面,它可以用天地人不同的对应方法。如果说土寄于四隅位,那么这儿三个枣,这儿三个枣,这儿三个枣,这儿三个枣(四隅位各三个枣),意味着什么?整个方子全是五和三。五味药,数字是三,是木和土间的关系。我们说“人有三宝精、气、神,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对吧?是不是这样讲的?

数说经方六:当归芍药散

看完五了,那么六的方子,我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举例来看。当归芍药散,这个方子大家都知道吧?当归芍药散还有一个名,大家知道吗?叫六气经纬丸。这个方子不是张仲景先生的方子,在张仲景先生拿来以后,我们就以为是张仲景先生的方子了,其实它更古老的名字可能叫六气经纬丸。

我们把当归放到木的位置上,川芎就是火的位置,茯苓就是土的位置。刚才吴雄志老师讲了这个“苓”通的是灵魂的“灵”。我给大家讲,“灵”为什么变成“苓”了?用草来发号命令,这代表东,这代表南,这代表西,这代表北。

我们有个五苓散,就是来通五方之令的,是五方之令,治水之神剂。我们再看看白术这味药,生白术是甘温药,茯苓是甘淡的药,泽泻甘寒,有些人说是咸寒的药物。我们把它排一下,白术在东方,茯苓在中央,泽泻在西方。大家看看,用五来解释这个方子时候,东方就变成了当归和白术,南方就是个川芎,中央是茯苓,西方是芍药和泽泻。

如果说用六来解释,不是讲六经嘛,厥阴风木就是当归,少阴君火就是川芎,少阳相火——生白术,因为少阳相火是气,我们讲三焦是气、火、水的通道,生发之气用白术,太阴湿土用茯苓来淡渗,阳明燥金用芍药来敛降,太阳寒水还是用泽泻。

那么五和六我可以排五,也可以排六,所以说这就是我们古中医它的一个所谓一气周流以后气机运行的变化图,其实就是一个气化的过程。

术说经方七: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我们大家看一看,小柴胡汤,“小柴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枢机能”,《长沙方歌括》我们大家都背得很熟,但是它是怎么开方的?我们看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柴胡半斤,半斤就是八两,黄芩就是三两。那么肝升胆降,我们用半斤的柴胡是为了升,它降极而升;而黄芩三两降胆火,升完以后降,那么刚好形成一个木的局。

所以说小柴胡汤里面,半夏得夏天一半之气,放在南方火的位置上去。人参三两,为什么把人参放到西方去了?大家知道,我们开方开的是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二十八星宿西方有七个星星,叫什么大家知道吧?

二十八星宿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刚好参宿的“参”和人参的“参”是一个字。为啥?古人讲人参通参宿之气,星宿之气。原来中医看病是根据天地、阴阳、日、月、星的变化来进行一个模拟它的气化过程。

因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生姜三两,生发之气,脾升胃降。大枣十二枚,刚刚其实已经给大家讲过了,十二枚对应十二地支。那么大枣能干什么?大枣能补脾胃之气血,助十二经之气血。

还有一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有了桂枝汤,有了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一看一目了然。柴胡、黄芩位置不变;我们把半夏去了,换成桂枝;把生姜改成了干姜,把大枣去掉;把人参去掉,换成瓜蒌根和牡蛎。牡蛎熬,熬就是煅的意思。

刚才吴老师讲到魂魄的问题,古人对这方面是有深刻认识的。魂是升的,魄要降的,升魂用生龙骨,降魄用煅牡蛎,每个地方都有药,每个地方都有它的出处,古中医的每个地方都没有虚设的,全是实指,没有虚指,只是说没有传承、传承断了,没法去解释。

术说经方八:大阴旦汤

我们再看看八。当看到小柴胡汤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感觉,刚才七的时候,你看上下对称,左和右不对称,大家有这感觉吧?方子好像还有一点不尽人意地方。

我们看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里的大阴旦汤,大阴旦汤加了芍药四两啊!你看看,这就是完全的大阴旦汤,就完全成了。阴旦是什么?是月亮出来了,是阴气起的状态,到大阴旦汤这时候已经到极致了,再没法往上加药了,它已经圆满了。你看左边两个药,右边两个药,上面一个药,下面一个药,中间两个药,全都是平衡的,成熟的东西它是圆润的。这个方子叫什么?大阴旦汤。

大家知道吗?我们小柴胡汤用的时候,如果出现舌下络脉一伸出来有瘀血的,肯定是用这个方子而不是小柴胡汤。你把腿拿起来皮屑很多,静脉有曲张的,肯定是用这个方子。这个方子相当于小柴胡汤合了芍药甘草汤。

术说经方九:小柴胡加黄连丹皮汤

再往后看,这是一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方子,九味药,叫做小柴胡加黄连丹皮汤,是治春温的。我们中医丢失的东西太多了,《伤寒杂病论》到现在为止,我知道的有十二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可能有后世的医家加进去的东西,也有后世研究它以后加进去的东西,还有一个是传抄的不同版本。

那么小柴胡加黄连丹皮汤,就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了黄连、丹皮吗?不是。它是去了半夏,换成了黄连、丹皮,然后加了瓜蒌根。这个方子治春温效果非常好,可以和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成对待之势,它治春温。那个治啥?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太阴病篇》治腹泻。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