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星|尹光华:用匠心“医治”古籍 在残卷中“复活”文明记忆

 老沈阅览 2021-09-05

图为工作中的尹光华。于晶 摄

慢工出细活,修书亦修心。古籍承载悠久文化,见证岁月变迁。古籍经千百年的保存,残破的问题很难避免。破损严重的古籍百孔千疮,纸散字碎,无法正常翻阅。那么,如何保存并传承这些残破的古籍呢?

8月7日,宁夏图书馆,“坐诊”的古籍修复师是年近60岁的尹光华,她的“患者”是清朝古籍《近思录》。“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在时间的考验下,古籍很难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这就需要古籍修复师去修补这些残损的古籍。

尹光华正在修复古籍。于晶 摄

尹光华一边介绍古籍修复知识,一边修复《近思录》。桌面上摊着一张反面朝上的书页,只见她用毛笔蘸水润湿书页,用小镊子将破损部位舒展开来,再用毛笔蘸着糨糊,一笔一笔刷在破损的边缘处。她手部的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小心。随后,她拿出经修复后压平的书页,不仔细看很难察觉到“补丁”的存在。

暗黄的残页,是时间的痕迹。尹光华耐得住寂寞,用一双巧手和古籍修复的匠心,让古老的文字与泛黄的纸张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类似这样的书页十几分钟便能修复好,但前期打糨糊要花一些时间,外面买的糨糊有漂白剂和防腐剂。”为防止对纸张造成损伤,修补时所用到的糨糊都是尹光华手工调制。尹光华表示,这些年来,自己累积了不少古籍修复的经验,古籍存在的问题她凭经验就可判断出来。此外,她还会抽时间研习古籍,学习纸张理论知识。

有时候,为修复一本残缺严重的古籍,尹光华一坐就是一整天,且只能修复一到两页古籍。正因如此,古籍修复这个行业很少有人问津,而尹光华却坚守了40年。

“古籍留存至今,常常出现虫蛀、发霉、酸化、断线等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古籍修复。”尹光华说,“修旧如旧”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较为复杂,处处都是讲究。每拿到一本古籍,尹光华首先要查看并记录破损情况,同时确定修复方案,再根据方案对古籍进行清洗、配纸、修补、锤平、去边、压实、装订……整个过程前后有几十道工序。“几十道工序,每一道都小心翼翼、屏息凝神。”尹光华笑言,一个喷嚏、一次深呼吸,都可能让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古籍修复容不得任何失误。

尹光华表示,一本破损严重的古籍,要耗费她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彻底“复原”。而在40多年时间里,她先后修复了1991年贺兰山拜寺口双塔出土的5.74米长的佛经长卷和《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一批珍贵的古籍藏书。如今,仍有一大批古籍等着她妙手回春。

“有些书再不修就灰飞烟灭了,我要尽可能地修复它们,让它们活得更久一点。”她说,全国约有5000万册古籍,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亟待修复。尹光华说:“未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修复更多濒危古籍,进而为这些文化瑰宝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利用、薪火相传贡献一份力量。”(记者于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