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称为抗栓治疗;临床常用的抗血栓药主要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纤维蛋白溶解药)三类,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是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而溶栓药主要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后,溶解已形成的新鲜血栓。今天我们主要介绍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 一、抗凝药:阻止血液凝固的药, 代表药物:华法林 抗凝治疗是通过影响血液凝固过程中某些凝血因子的凝血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液凝固过程,达到防治血栓性疾病的目的。华法林为香豆素类药物,其结构与维生素 K 相似,能对抗维生素 K 参与的四种凝血因子的合成作用, 使具有活性的凝血因子Ⅱ、Ⅶ、Ⅸ 和Ⅹ不能合成,而起到抗凝作用。 静脉血栓形成,如静深静脉血栓或者心房颤动左心耳内的血栓,除了手术和损伤因素以外,多与血流缓慢、血液瘀滞或局部血流形成涡流等因素有关。这类血栓会随血液移动到其他部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如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导致肺栓塞、猝死,而心房颤动的血栓脱落则可发生严重的脑梗死等。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目前,临床上抗凝药物主要用于房颤合并瓣膜性心脏病、心脏相关手术、心脏导管介入检查和治疗、脑血管导管介入检查和治疗、血液透析、人工肾的预防性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高危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等。 1、经典抗凝药——华法林:华法林 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脑梗死,但用药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服药期间,必须定期监测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根据 INR 来调整药物剂量,使INR处在2.0~3.0的安全有效的范围,华法林治疗窗窄,也就是剂量过高会导致出血,或剂量过低又会增加栓塞风险,而且疗效受到多种食物、药物的影响,需频繁监测INR,需要根据INR水平不断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常常给患者带来不便,很多患者为此拒绝使用或擅自停用华法林,因此造成严重后果;如果服华法林有禁忌或者没有条件定期复查INR或者容易出血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 二、抗血小板药物: 防治动脉血栓形成,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的启动和血凝块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药,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等目的,主要用于动脉相关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例如心肌梗死或者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 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各种动脉支架植入以后,通常需要使用抗血小板治疗。 其中阿司匹林是最为常用的,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肠黏膜存在一定的刺激性,会直接损伤胃黏膜,抑制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合成,干扰胃黏膜屏障的形成,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若患者有明确的胃肠道疾病,一般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可改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如果必须服用阿司匹林时,需要同时应用胃黏膜保护剂或制酸剂,并严密监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