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的三块万吨巨石,是朱棣为朱元璋开凿的功德碑?你小看朱棣了

 lixj1028 2021-09-05

南京市郊的阳山山谷内静卧着三块巨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达1.6万吨,足足13米高、16米宽、30米长,两块小的也分别有9千吨和6千吨重。

于自然界而言,这三块石头本微不足道。然而令人惊叹的是,眼前三块造型各异的石头并非天然形成,它们均是人工开凿出来的。

文章图片1

说起这三块巨石,就不得不提一提距离巨石不足千米外的一个独特的小村子。说它独特是因为这个村子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坟头村”。这么一个不吉利的名字在中国可不多见,之所以有这样的名字,其实是因为村子里曾经发生过一件不幸的事情。

一天,这个村里的男丁突然被官府召集到深山,他们每人每天要凿出一百斤碎石,完不成任务就会被处死。随着死去的人越来越多,漫山遍野布满坟头,于是“坟头村”这三个字渐渐成为村子的代名词,而村子原来的名字则被永远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那次死伤惨重的采石行动,就发生在坟头村附近的阳山,而夺走工匠生命的,正是这三块人类有史以来开采出的最大石材。

文章图片2

为什么要牺牲这么多生命去开采这些石头,它们到底要用来做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的浓厚兴趣。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贺云翱就频繁来到阳山考古,希望弄明白这些庞然大物背后的秘密。

这三块巨石虽然形状不一,但巨石底部都贯穿有许多长方形孔洞,使巨石由此与地面分离。显然,这些切凿成形的巨物原本是要被整体运走的,它们究竟要被运去哪里?又将用来筑造怎样一个气势恢宏的建筑?后来为什么又被放弃了?

文章图片3

面对诸多谜团,贺云翱想从史书中获得一些线索。可一番详细地查阅过后,他惊讶地发现,居然没有任何官方文字记载过阳山上的巨石!

从南京市区到阳山,只有一小时的车程。为了给研究找点头绪,贺云翱已记不清自己去过那里多少次了。然而古时工匠们敲凿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辨,但沉睡的巨石却始终静默不语。

直到有一天,当贺云翱看着那些跟他一样充满好奇,出入于山谷中的游客时,他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有趣的想法——历史上是否曾经也有文人对这些神秘的石块发生过兴趣呢?如果有,他会不会在自己的著作中留下巨石的影子?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人——清代大文人袁枚!

袁枚少有才华,23岁便高中进士,但一直无意吏禄。1749年,父亲去世后,33岁的袁枚感悟到生命的宝贵,辞官养母,归隐南京。此后的岁月里,这位喜好读书、漫游的大文人对阳山情有独钟,先后将众多亲人埋葬于此。可想而知,山谷中那三块体量惊人的巨石,袁枚不可能视而不见,那么在他的诗文中,就极有可能找到关于巨石的一些记载。

文章图片4

袁枚

果然,遍阅袁枚的诗文,在《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贺云翱看到了这样一首诗:

青龙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丈长。

……

直斩奇峰为一座,欲负不负身尚卧。

……

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诗文中赫然提到了一块巨石,一块十万只骆驼都拉不起的巨石。这块巨石的位置就藏在这首诗行文开端的小注里——“离汤山十五里”。

阳山所在的辖区就是汤山镇。方圆数十公里,哪里还能找到第二个地方存在这十万骆驼都拉不起的巨石?毋庸置疑,文中提及的巨石就是阳山山谷里静卧着的庞然大物。

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袁枚在诗中透露出了巨石的用途,他称巨石为“碑”,就是说,这些巨石是用来筑碑用的!

贺云翱仔细查探这三块阳山巨石的形状,惊喜地发现它们的确具有作为石碑三个基本构件的对应关系——一块是碑首,一块是碑身,还有一块则是碑座。

文章图片5

眼前三块巨石竟然是用来造碑的,这得多大一座石碑啊!可以想象,当年工匠们所进行的,简直就是一项破天荒的世纪工程!那么究竟什么人才能有如此权势,号令这死伤无数的浩大工程呢?

我想除了最高统治者皇帝,断然不可能是其他人!不过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做过皇帝的人足有数百位之多,眼前的阳山碑材究竟出自哪位皇帝之手呢?袁枚那首诗的名字给出了一条重大线索——《洪武大石碑歌》。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原来这块没有完成的石碑是为了颂扬朱元璋的神功圣德。那么究竟是朱元璋自己要歌颂自己,还是后世皇帝要彰显朱元璋的功德呢?正当调查踟蹰不前时,一本明朝游记的发现,让整件事豁然开朗。

文章图片6

朱元璋

贺云翱发现了一篇关于阳山的明代游记——《游阳山记》,作者是明朝状元、朱棣时期的大臣胡广。这篇游记明确记载道:

“永乐三年沪,皇帝因建碑孝陵,斫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这块歌颂朱元璋神功圣德的石碑,是出自朱元璋第四子、永乐大帝朱棣之手,而朱棣原本是要将这块规模空前绝后的巨大石碑矗立在朱元璋陵寝——孝陵之中的。

真相终于大白,但贺云翱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揭开巨石之谜的同时,另一个疑问接踵而至——当年轰轰烈烈的开山劈石工程在它即将结束时,为何突然被朱棣放弃了?朱棣是迫不得已,还是有意为之?

一个最容易想到的原因,就是这三块石头实在太大、太重。1998年,贺云翱曾带领几名考古队员对阳山碑材做了一次精确的测量,得出的数据让他们非常吃惊。按照测量记录,如果把碑材的三个部分像立碑一样重叠起来,它的总高度将达到78米,将近30层楼高。这在600多年前,绝对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度!

文章图片7

另通过贺云翱测算,这三块碑材的体积总量达到11543立方米,合重量31147吨。别说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严丝合缝地吊装重合为一个整体,就是光把它们运送出来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显然,朱棣放弃这项工程,与工程超乎想象的难度密切相关。不过作为这项工程的发起者,朱棣本人是否事先知道这一切呢?

对此贺云翱认为,以朱棣的智慧和他人生的经历,他不可能不知道,因为这三块巨石实在是太大、太沉了。

文章图片8

朱棣

那么明知道没有结果,却又劳师动众,而在浩大的石材接近完工时,又一声令下,让一切戛然而止,朱棣内心究竟有着怎样的盘算?答案就藏在那篇游记所记录的时间里——永乐三年!

刚做了三年皇帝,朱棣就迫不及待地为父亲树立一块冠绝古今的大石碑,难道只是单纯颂扬父亲的神功圣德?当然不是!翻开600多年前那段动荡的历史,一切就都清楚了……

公元1392年,朱元璋的太子、37岁的朱标意外病故。朱元璋悲痛万分,而朱棣与其他几名皇子则暗自欣喜,因为太子的死,令他们有了登上皇位的希望。然而朱元璋最终并没将皇位传给自己众多的儿子,他将位置传给了朱标之子、年仅16岁的朱允炆。

公元1399年,就在朱元璋死后一年,蓄谋已久的朱棣在北京聚集将士,出兵南京。三年后,走投无路的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失去踪迹,这场叔侄相争的惨剧以朱棣大获全胜而告终。

文章图片9

建文帝

在世人面前,篡位的朱棣表现出一副理直气壮的形象,但在贺云翱看来,朱棣的内心深处其实一点都不安宁。

就在坐上皇位不久,朱棣便在武当山建起了皇家道观,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做皇帝,是得到了武当山上真武大帝的护佑。显然,朱棣这么做是想把为了权利进行的厮杀,美化成名正言顺的君权神授。

同样,开凿阳山碑材,也是刚刚登上皇位宝座的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一个违背了父亲旨意的儿子,最能遮掩天下人耳目的,莫过于为父亲立功德碑了。而巨大无比的功德碑,将会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自我标榜。

不过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朱棣深知恢宏的阳山碑材工程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他的目的绝不是树立巨碑。朱棣要的不是结果,他要的只是一个形式!

于是,就在工匠们艰辛采石的时候,翰林学士胡广、解缙等人被朱棣派来阳山考察、参观。在胡广的《游阳山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越九日戊午,特命翰林臣往观。于是学士解公缙,侍讲金公幼孜,暨广偕往。

这些官员无一不是前朝的文臣,而学士们往往是皇帝宣传功德的最好工具。这些煞费苦心的安排,透露出了朱棣利用阳山碑材塑造自己忠孝形象,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隐秘用意。

文章图片10

阳山碑材工程对朱棣而言,无疑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着朱棣的整个江山。然而它又似乎并不是那么必要,因为朱棣的江山一稳固,这项划时代的工程就立刻寿终正寝了。

永乐十一年,早已牢牢掌握大明江山的朱棣,在父亲的明孝陵里立起了另一块石碑——近9米高的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这块石碑虽然也很大,但它的体积却只有未完工的阳山碑材的五十分之一。至于声势浩大的阳山碑材工程,则随着新功德碑的建成,彻底销声匿迹了。

文章图片11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600多年前的累累白骨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三块巨大的碑材却依然矗立相对。在今天的人们眼里,阳山碑材仍然是一项惊人的绝世工程,只是它留下了后人的赞叹,却埋藏了朱棣的真实用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