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渎源流考 | 作者:杨守印

 大河文学 2021-09-05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济水又因史传独流入海而位进“江河淮济”四渎之列。济水还因被称三伏三现、穿越黄河自不浑的君子形象倍受尊崇,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历代皇帝崇祀不断,祭礼有加,封号日隆,由公而王。千百年来关于它的著作,或注、或疏、或记、或载、或志、或史,或吟、或唱、或诗、或赋,可谓汗牛充栋,不可数计。但约略拜读,疑虑颇深,以为多属以讹传讹、不求甚解的虚妄之作,或迎合讨巧、生发演绎的附会之作,或类比自喻、自命清高的化人之作。有鉴于此,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济源人,觉得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思,将真实的济水告诉世人。
一、济水名称的由来。济水者,济世利民之水也。它的终源地在济源,它的初源地应是济源北部太行山深处山西省阳城县境内的花野岭(现改为蟒山),它是蟒河的华丽变身,苍龙涅槃后的重生。蟒河在阳城县境内一直沿山间河谷曲曲运行,坡陡势猛,宛如巨蟒翻腾,因之名曰蟒河。受古代生产力水平限制,千百年来蟒河仅有人畜饮用之便,而无灌溉沃民之利。相反在雨季到来时,还会兴波作浪,呑田没户、危害百姓,害多而利少。但上天独眷济源之美,在入境济源之后,便悄然潜入地下成为暗流,除雨季外河面多时段处于干涸状态,河床常呈现卵石裸露映出的白光,岸边村庄因之命其村名曰白涧村,还为此演绎岀了“蟒不过剑"的美丽神话传说。
蟒河水岀山后,随山前冲积扇倾斜平原底部堆积物的孔隙散布开来,大大减弱了暴虐的属性,变得温顺平和起来。一部分水集中进入河道在石露头村附近岀露,仍被称为蟒河,后改称为漭河,由蟒蛇之蟒改为广阔之漭。一部分散流于冲积扇底部,加上山前侧渗和冲积扇面渗水补给,在孔山南侧的柴庄、伯王庄至李庄、庙街、铁岸、碑子一带,于低凹之处出露,形成诸如龙潭泉、北海泉、珍珠泉、葫芦泉、花红泉、大盆泉、拔剑泉以及万泉寨等泉群。泉群之水又因处于济源簸箕形盆地的底部,坡差较小,流动缓慢而壅塞成泽地,被称为沇。尚书解释说“泉出沮洳曰沇”,新华字典解释沮洳就是“低湿的地带”。也就是说沇就是湿地,就是沼泽地。禹贡所载“导沇水东流曰济”,这就说明沇水和济水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沇水是不流动的湖泽,济水是流动的河流,是特指沇水至温县西北入黄口的一截河段。《水经》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记录,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后面对王屋山有专门解释)曰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沇水成为济水,从而更多更好地承载了舟楫摆渡、渔猎、灌溉等诸多济世利民功能,深得民众所爱,所以被当地百姓爱称之为济水。包含禹贡、水经等在内的众多典载仅是对这一既成名称的收录记载而已。
二、济水源头之考。目前为止,关于济水源地最多最普遍的解读为发源于距市区70里的王屋山太乙池。这种观点最早岀自于《汉书·地理志》,志曰:“王屋山在东北(注:这里所说的东北是指当时河东郡的东北部),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两晋时郭璞注释的《山海经·北山经》,又作了进一步的延伸解读说“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孔)山南复岀于东丘”。唐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更进一步生发解读曰:“沇水出王屋山顶崖下,石泉停而不流,其深不测,既见而伏,至济源北二里,其源重发而东南流”。
济水就是这样在被不断的延伸加点讹传中,在皇权祭拜活动的推动下,将普普通通的一支河流美化解读成神坛圣泉,可穿山越河,不与浊染,三伏三现而独流入海,具有至高无上光环的神秘之河。
其实,太乙池之说是对最早、最具权威的两部地理著作禹贡和山海经的严重曲解。
禹贡只是说“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古泽名),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所记基本真实合理。书中记载所导的”沇水”并不在王屋山一带,而是在济源城北一带被称为沇的泉群所在地,和王屋山好象扯不上什么关系。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记载的“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所说的泰泽和所述水流方向也好像和济水沾不上边,两股泉水根本不在一个水系之内。
《水经》虽然有关于济水发源于王屋山的记载,说“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爲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爲濟水。南當鞏縣北。南入於河”。但此王屋山并非彼王屋山。因为济源县始设是在隋朝开皇年间。隋之前济源的这块土地曾经是王屋县的属地,作者在著经时这块土地极有可能属于王屋县管辖。所以水经所说的出王屋山实际上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而非地理概念,况王屋山和王屋山太乙池的指称也相差太远。
更重要的是太乙池之说缺乏地质水文理论的科学支持。
历史上关于济水的著作文章均系文学家或者叫文人所作。受历史条件局限,均不具备水文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和了解水文地质科学的条件,最多也仅是精通地理而已。所以,无论文章词藻如何华丽,著者官职阶位多么显赫,所言均缺乏科学的证实。文学不等于科学,地理学不等于地质学,神话不等于现实。
水文、地质学理论认为,任何泉水均来自大气降水或冰雪融水(统称地表水)。泉水就是地表水通过岩石裂隙或泥沙孔隙渗入地下,在隔水层以上蓄集,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泄压排放,是一定范围内、一定降水条件下的由高到低的散聚点发。集水范圍越广,降水越丰沛,高差越大,泉水就越大。泉水只有丰水期外溢,枯水期停涌断流的现象,不存在太乙池之说从泉眼底部直接下泄的可能。
太乙池位于天坛山顶部的悬崖处,是周圍海拔最高的山峰,可集水范围有限,不具备形成大泉外溢的天然条件,也从沒有人发现过太乙池泉水外溢的行洪河道和潜流遗迹。因此,此说有悖水文学说的基本理论和考古学的发现佐证。
济源的地貌特征为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部斜川的簸箕形东西向狭长盆地。北部崇山峻岭,奇峰林立,西部低山丘岭,层峦叠嶂,南部黄土丘岭,连绵起伏。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70%,其中北部山区四个乡镇32个行政村,西部山区四个乡镇201个行政村。南部丘岭占比12%,平原占地18%。地势为漭河以北北高南低,淏河以南,南高北低,两河流域西高东低。北部沿太行山东部为沁河流域,南向岀山后即折转东流进入沁阳境内。西部分别为漭河流域和湨河流域。封门断层山脊以西山区均为一级入黄的砚瓦河流域、大店河流域、梦柏河、铁山河、逢石河等流域。各河均南向按由高到低的自然规律直接汇入黄河。封门断层以东的五指河、塌七河、虎岭河在三河村相汇后称为湨河,北南折东经古县城南东流。漭河潜流如前述,部分顺河道岀露东流仍称漭河,在古县城北边经过。部分以泉的形式在龙潭、庙街、李庄等地岀露后被称为沇水,东流后称为济水。
封门山脊在水文地质学上被称为济源境内东西水系的分水岭,将王屋山水系与济水水系分割开来。古代还将其作为生物分界线,向有“八哥不逾济”的说法。因此,不仅太乙池水,王屋山区所有泉水、河流均难有逾越封门分水岭东流的可能。
以上论断的水文地质学观点,经与河南省济源水土保持科研所副所长、水利水文高级工程师李怀安先生,济源煤矿总工程师、采煤地质高级工程师马永义先生进行商榷,得以高度赞同和肯定。并有原济源县水利局长梁统璋先生主笔于1983年完成的内部资料图书《济源县水利区划》一书予以佐证。
另外,太乙池之说也有悖物理常识的认知。
古代的济水在济源境内虽不能与大江大河相比,但可以摆渡行船应没问题,济水沿岸遗留下来的东、西水屯、东、西码头、水运等古村落名就足以说明当时的济水具备水上航运条件。但能撑得起船,运得动舟的河流决非太乙池那一池仅凭潜流地下运行,沿途缺乏补给的涓涓细水可以胜任的。也与当时沇水中万泉喷发的景象以及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直观记忆难以匹配。
所以,济水发源于太乙池之说纯为谬传,作为神话传说尚可,作为科学认知传播则不可取。
相反,济水发源于漭河则顺理成章。
首先,济水和漭河为同一水系,济水重源之地均位于漭河冲积扇下缘,具有接纳该流域潜水、小枝流水、山前侧渗水,以及冲积扇沙砾层渗水的先决条件。
其次,漭河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潜流地质地貌特征展现。况古有漭不过剑(白涧村)的神话传说,现有漭河囗水库因库区地质渗漏难以蓄水的工程现状予以证明。
再者,本文作者具有验证济水与漭河水系相关的亲身经历。
1996年9月1日济源煤矿任庄井突发了一次特大淹井事故,此次事故造成22名矿工遇难,历时一年的救援。时任济源煤矿党委办公室主任的作者被抽调任抢险指挥部秘书长。淹井后10多天,也就是9月10号前后,曾带人前往济渎庙和龙潭寺等地查看矿井淹井和排水对相关区域水源变化的影响。一到济克路伯王庄村口便看见人潮汹汹的景象,惊问有什么事情发生,有人告诉我们是龙潭寺的黑龙爷回来了。为了欢迎犒劳黑龙爷,村里老百姓专门请了三台大戏唱戏哩。我们乘兴一路向龙潭小学走去。临近学校的土路上就有了泉眼的出现,走进学校,只见铺着地砖的地面上,操场上到处都有汩汩冒岀的泉水,还有老师告诉我们教室里都岀泉了。告别学校走到西墙外的龙潭池边,见到了潭里消失多年的涌泉又重新再现。自然黑龙爷是不会如民所愿的,无论百姓如何热情虔诚,庆典多么隆重,隨着济源煤矿注浆封水和排水的进展,还是悄悄的离开了它的岀头之地。
此情此景虽然已经过去二十五之久,作者依然记忆犹新。
济源煤矿任庄井与济源城区平原同处于漭河冲积扇上,同为漭河流域。任庄井处于冲积扇的上缘,倾斜平原的高端,与漭河岀山口相隔仅二、三公里。实践证明漭河潜水对煤矿的透水安全有直接影响,煤矿的开采排水对济水水源的大小有直接影响,济水源自漭河的推理也就自然顺理成章。

作者简介:杨守印,一个爱较真的小老头,曾就职于济源煤矿,任过煤矿宣传部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喜欢以文字自娱,偶有诗文短评发表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