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 上次我们读了《北次三经》的第一座归山,今天我们接着读《北次三经》的第二座山——龙候之山和第八座山——王屋之山。这两座山应当是流经今济源市的两条主要河流蟒河和济河的源头之山。【原文】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②,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③,其状如鮷鱼④,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注释】 ①龙侯之山:龙侯山今刑台五指山。②决决之水:决决水。一说指今河南济源市的河,俗称白涧河。③人鱼:指大鲵。④䱱(tí)鱼:指鲇鱼。 【翻译】 再往东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龙侯山,山上不长草木,有很多金和玉。决决水发源于此山,向东流入黄河。水中有很多大鲵,它的形状像鲇鱼,身上长着四只脚,发出的声音就像婴儿的哭啼声,人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得痴呆病。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候之山”。《山海经》中任何一座山开头的“又+方位词+里距数”是一种特定的描述两山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术语。但由于《山海经》流传至今已被多人多次整理校注,山与山之间的顺序也已经回不到原著的样子了。并且作者在记述所有的“山”时,在“又”字之前并未指明是相对于哪座山,这给我们探究其具体位置增加了无限难度。正因为龙候之山的“又东北二百里”并不一定是相对归山而言,这又给我们探究其具体位置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纵观山西省南部从析城山、王屋山、太行山发源的河流,向东流入黄河(山经河)的不多。从平陆县东部(砥柱山)开始由西向东寻找,向东流入黄河的第一条河流非今之蟒河莫属!所以决决之水当为今之蟒河或者其一部分。正如经文注释所言:“决决之水:决决水。一说指今河南济源市的河,俗称白涧河。”【知识链接】蟒河,亦称漭河、莽河,黄河支流沁河的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南指住山麓花野岭,由北向南流经晋城市阳城县、河南省济源市、孟州市,分为两支,再经温县、武陟县,在武陟县分别入黄河和沁河。从现今的卫星地图可以看到蟒河有南北二源,北源今称蟒河,是蟒河的主源。南源又称湨(jú)河。湨水之名不但比蟒河早得多,而且蟒河北源在《水经注》中也叫湨水。郦氏在《水经注·济水》中写道:“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为白涧水,南径原城西。……湨水又东南径阳城东,与南源合,水出阳城南溪。”这里所讲的白涧水,从现今的地图上看就是今蟒河北源,其源头原山勋掌谷就是今指住山麓的花野岭。这说明蟒河的叫法是在郦氏《水经注》之后才出现。故今之蟒河,就是《水经注》所指的湨河。今南蟒河是在济源市城区南部,自西向东流淌着一条的河流。它由发源于王屋山秦岭山的虎岭河、发源于五指山南庄岭的五指河和发源于姑嫂山九里沟的塌七河在承留镇曲阳村附近汇聚而成。又在城区西部纳商河,横跨济源城区,至亚桥居委会西南与北蟒河、盘溪河合为一体,之后继续向东南奔流,途经孟州市、温县,于武陟县境内汇入沁河。今天的蟒河南源(今也称湨河)的几条源流都出自深山,而河道却多在平原地区,故每逢汛期往往形成洪水,河堤经常溃决,给沿岸和下游地区带来洪涝灾害。这大概就是将此河命名决决之水(经常决堤之河)的主要原因吧!为了防止灾情,减少损失,早在春秋时期,人们便在河流两岸筑起堤坝——湨梁。《尔雅》有言:“梁莫大于湨”,由此可见其规模及影响。当从《山海经》的“决”到《水经注》的“湨”也许还有音变之故。关于湨水名称的来由,著名古代氏族图腾学家、古文字学家王大有先生对湨字作了反复思考后认为:湨水之名应该和华夏氏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有关。伏羲女娲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有七千年,本是两个氏族,伏羲氏以犬为图腾,女娲氏以虎为图腾,湨字左偏旁代表水,右下部的犬代表伏羲氏,上部的目字代表女娲氏。现在的“㜘(音ju)”字是娇艳的意思,但其含意和偏旁、读音仍然保留古人对女娲氏的记忆;字右下部的 “且”今天也读jù,与湨字右上部的 “且”是字形演变的结果。古人为了纪念伏羲女娲,就把他们的氏族图腾合并在一起,命名了这条先祖赖以生存的水系,由此也足见济源这块土地是孕育华夏早期文明的地方。今天的我们讲的湨河仅指蟒河南源,而《水经注》中的湨水却包括今蟒河的全部(南源和北源),那么《山海经》中的决决之水到底是指什么呢?这还得从原经文中来找寻答案。经文曰:“决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流注于河”的“河”指的黄河古道,是以前提到的山经河,而不是现在的黄河。从图1可看出现今的蟒河即《水经注》中的湨水,应当是“东南流注于河”才符合实际,而不可能是“东流注于河”。所以”决决之水”不可能包括今蟒河北源,仅指今我们所说的湨水——蟒河南源。当然《山海经》的考察团队肯定是以虎岭河作为当时的决决之水的主源的,这样才符合经文“东流注于河”的要求。这样经文所述之“决决之水”就是我们现今所讲的湨河——蟒河南源。说蟒河南源就是决决之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经文曰:“其中多人鱼”。【知识链接】人鱼就是大鲵,因其叫声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娃娃鱼,是一种珍贵的两栖类动物。相传东汉末年,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为逃避战乱,带着妻子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武陵山区。老两口身体虚弱、饥寒交迫,眼看已经走投无路了。就在他们准备投水自尽之际,忽然发现澧水尽头的深渊中有一群长着四条腿的鱼,于是钓来几尾充饥。没想到,这种鱼不但肉味鲜美,而且两人吃完之后,如同枯木逢春,白发变黑发,脱落的牙齿又重新长出。之后,他们一直居住在这里,还生下了几个孩子。一天,道教创教人张道陵寻药来此,向这位老者讨要一碗汤喝,喝下之后顿感体轻气爽。忽然一道光闪过,道士眼前浮现出两条鱼头尾相交的景象。之后,老者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离奇经历。道士听后到深渊中察看,顿悟了阴阳变化的玄机,由此创建了太极图,并给这种鱼起名为大鲵,意思是送儿的鱼。经文所言“食之无痴疾”,应当是指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得老年痴呆症。会枯木逢春,白发变黑,脱齿重生,返老还童。而现今蟒河南源的济源九里沟风景区就有大鲵。【知识链接】九里沟景区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王屋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15公里的思礼镇境内。景区东连五龙口游览区,西和王屋景区接壤,北同山西蟒河游览区毗邻,总面积120平方公里,重要景点80余处。是一处风景名胜集中、文化底蕴闪烁、仙道意境藏真的游览胜地。2017年12月20日,入选"中国森林氧吧"。九里沟是天然的野生动物乐园,除猕猴外,还有受国家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如金钱豹、梅花鹿、香獐、相思鸟、红尾锦鸡、娃娃鱼、水獭等。龙候山在哪里?既然是蟒河南源(今也称湨河)是决决之水,那么它的源头秦岭山当然就是龙候山了。综上,“龙候之山”应当是今河南省济源市的“秦岭山”;“决决之水”应是流经今济源市的蟒河南源,也称“湨河”。【原文】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①,是多石。[氵联(左右)]水②出焉,而西北流于泰泽。【注释】 ①王屋之山:王屋山,在今山西垣县和河南济源市之间。②[氵联(左右)](lián)水:水名。【翻译】 再往北一百里有座山,名叫王屋山,山中有许多石头。[氵联(左右)]水发源于此,向西北流入泰泽。 从龙候之山(济源市的秦岭山)往北一百里,就来到了今蟒河北源的发源地指住山,这应当就是经文所述之王屋山。【知识链接】指柱山是一座由太古界和元古界产生的变质岩和结晶岩所构成的山峰,山里天然松林、杂木密布。山自群峦突兀而起,耸立三峰,中峰最高,峰顶呈圆柱状,四周万仞绝壁,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小石阶通往山顶,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登上山顶,头顶是蓝天白云,脚下是森林峡谷,山南为峭壁绝崖,山北稍缓。正如经文所言:“王屋之山,是多石”。经文又言:“[氵联(左右)]水出焉,而西北流于泰泽。”郦氏在《水经注·济水》是写道:“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孔安国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这里明确告诉我们联水即沇水,沇水即众多泉水汩涌而出形成的连片沼泽或湖池,众多湖池或沼泽之水不断汇聚成河,最终向东流去,才称之为济水。《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齐,度也,贞也。这里的度,即渡,有跨过、穿过的意思,即《禹贡》所言之“入于河,溢为荥”。这里所讲的贞,是指济水那种不屈不挠、坚贞不屈“三伏三见,终入海”的性格。【知识链接】济河,发源于济源市城西北2公里处,有二源,一出济源济渎庙,一出龙潭。二水在济源程村合流,东流至沁阳柏香后分为二支,一支东南流为猪龙河,是济河主流,流经温县于坨村入黄河;另一支流入沁阳县城,流至龙涧村入沁河。济河常年流量在1.5立方米/秒左右。“泉源为沇”的泉源到底在哪里呢?《水经注》和众多的古籍都将“泉源”表述为“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梳理之后大致有三种说法。说法一:王屋山的太乙池之说。【知识链接】古代文献记载,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沇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此说实在让人迷惑。似有穿凿附会之嫌。说法二:沇西河源头说。李立政在《游读济源》之:“导为济”考中,则将泉源定在了今沇西河的源头。大意是说大禹治水时沇西河经常泛滥成灾,于是禹命令应龙穴地伏行,从沇西河之源开始,由王屋山的西侧穿越重峦叠嶂,潜行千里,到达王屋山东侧的济渎、龙潭复出。此说神话色彩太浓郁。说法三:今蟒河北源源头说。对于“泉源”之说,我独信服杨守印《济渎源流考》的观点。下面直接引用其文章的部分段落以作说明:济水者,济世利民之水也。它的终源地在济源,它的初源地应是济源北部太行山深处山西省阳城县境内的花野岭(现改为蟒山),它是蟒河的华丽变身,苍龙涅槃后的重生。蟒河在阳城县境内一直沿山间河谷曲折运行,坡陡势猛,宛如巨蟒翻腾,因之名曰蟒河。受古代生产力水平限制,千百年来蟒河仅有人畜饮用之便,而无灌溉沃民之利。相反在雨季到来时,还会兴波作浪,呑田没户、危害百姓,害多而利少。但上天独眷济源之美,在入境济源之后,便悄然潜入地下成为暗流,除雨季外河面多时段处于干涸状态,河床常呈现卵石裸露映出的白光,岸边村庄因之命其村名曰白涧村,还为此演绎岀了“蟒不过剑"的美丽神话传说。蟒河水岀山后,随山前冲积扇倾斜平原底部堆积物的孔隙散布开来,大大减弱了暴虐的属性,变得温顺平和起来。一部分水集中进入河道在石露头村附近岀露,仍被称为蟒河,后改称为漭河,由蟒蛇之蟒改为广阔之漭。一部分散流于冲积扇底部,加上山前侧渗和冲积扇面渗水补给,在孔山南侧的柴庄、伯王庄至李庄、庙街、铁岸、碑子一带,于低凹之处出露,形成诸如龙潭泉、北海泉、珍珠泉、葫芦泉、花红泉、大盆泉、拔剑泉以及万泉寨等泉群。泉群之水又因处于济源簸箕形盆地的底部,坡差较小,流动缓慢而壅塞成泽地,被称为沇。尚书解释说“泉出沮洳曰沇”,新华字典解释沮洳就是“低湿的地带”。也就是说沇就是湿地,就是沼泽地。禹贡所载“导沇水东流曰济”,这就说明沇水和济水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沇水是不流动的湖泽,济水是流动的河流,是特指沇水至温县西北入黄口的一截河段。《水经》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记录,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后面对王屋山有专门解释)曰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沇水成为济水,从而更多更好地承载了舟楫摆渡、渔猎、灌溉等诸多济世利民功能,深得民众所爱,所以被当地百姓爱称之为济水。包含禹贡、水经等在内的众多典载仅是对这一既成名称的收录记载而已。济源的地貌特征为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部斜川的簸箕形东西向狭长盆地。北部崇山峻岭,奇峰林立,西部低山丘岭,层峦叠嶂,南部黄土丘岭,连绵起伏。地势为漭河以北北高南低,淏河以南,南高北低,两河流域西高东低。北部沿太行山东部为沁河流域,南向岀山后即折转东流进入沁阳境内。西部分别为漭河流域和湨河流域。封门断层山脊以西山区均为一级入黄的砚瓦河流域、大店河流域、梦柏河、铁山河、逢石河等流域。各河均南向按由高到低的自然规律直接汇入黄河。封门断层以东的五指河、塌七河、虎岭河在三河村相汇后称为湨河,北南折东经古县城南东流。漭河潜流如前述,部分顺河道岀露东流仍称漭河,在古县城北边经过。部分以泉的形式在龙潭、庙街、李庄等地岀露后被称为沇水,东流后称为济水。首先,济水和漭河为同一水系,济水重源之地均位于漭河冲积扇下缘,具有接纳该流域潜水、小枝流水、山前侧渗水,以及冲积扇沙砾层渗水的先决条件。其次,漭河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潜流地质地貌特征展现。况古有漭不过剑(白涧村)的神话传说,现有漭河囗水库因库区地质渗漏难以蓄水的工程现状予以证明。再者,本文作者具有验证济水与漭河水系相关的亲身经历。1996年9月1日济源煤矿任庄井突发了一次特大淹井事故,此次事故造成22名矿工遇难,历时一年的救援。时任济源煤矿党委办公室主任的作者被抽调任抢险指挥部秘书长。淹井后10多天,也就是9月10号前后,曾带人前往济渎庙和龙潭寺等地查看矿井淹井和排水对相关区域水源变化的影响。一到济克路伯王庄村口便看见人潮汹汹的景象,惊问有什么事情发生,有人告诉我们是龙潭寺的黑龙爷回来了。为了欢迎犒劳黑龙爷,村里老百姓专门请了三台大戏唱戏哩。我们乘兴一路向龙潭小学走去。临近学校的土路上就有了泉眼的出现,走进学校,只见铺着地砖的地面上,操场上到处都有汩汩冒岀的泉水,还有老师告诉我们教室里都岀泉了。告别学校走到西墙外的龙潭池边,见到了潭里消失多年的涌泉又重新再现。自然黑龙爷是不会如民所愿的,无论百姓如何热情虔诚,庆典多么隆重,隨着济源煤矿注浆封水和排水的进展,还是悄悄的离开了它的岀头之地。此情此景虽然已经过去二十五之久,作者依然记忆犹新。济源煤矿任庄井与济源城区平原同处于漭河冲积扇上,同为漭河流域。任庄井处于冲积扇的上缘,倾斜平原的高端,与漭河岀山口相隔仅二、三公里。实践证明漭河潜水对煤矿的透水安全有直接影响,煤矿的开采排水对济水水源的大小有直接影响,济水源自漭河的推理也就自然顺理成章。既然“泉源”是今北蟒河之源,则经文所述之王屋山当为指住山。【知识链接】指柱山位于阳城县城南26公里处,主峰海拔1572.6米,为山西蟒河自然保护区境内最高峰,蟒河发源于山的东南麓。“联”者,有“联结、联系”之意。当时的考察人员将此水命名为“联水”,说明此水当时应当是与它西面决决之水和东面的沁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或联结。前面在介绍“决决之水”时也说过,湨水河堤时常溃决,这样也会导致其河床左右摇摆,以致其上游主源(北源)时而与南源脱离而成为沇水的泉源,而其南源则成为决决之水,这就是山经时代的湨水和济水。时而与南源合而为一,这就是《水经》时代的湨水和济水。并且现今蟒河有支津注入济河,济河有支津注入蟒河,沁河有支津注入济河,济河也有支津注入沁河。这也间接证明:沇水是名副其实的联水。综上,“王屋之山”应当是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蟒河镇与河南省济源市交界处的“指住山”;“联水”即流经今济源市的济河(包括导沇为济的沇水及沇水的泉源——今蟒河的北源。)
李斌,籍贯湖南,1973年1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单位公职人员,爱好诗词写作。善于发现身边感动的瞬间。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