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名医原貌揭秘——任应秋

 为什么73 2021-09-06

昨天

之前我们介绍了好几位古代名医,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他们所在的时代跟我们都有一定的距离,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位跟我们同时代的当代名中医——任应秋。

图片

名鸿宾,字应秋,著名

中医学家,中医基础理

论暨中医各家学说专家。

任应秋

图片

下拉来看看任应秋的人生经历

·1914年8月5日出生于重庆市江津县。

·1931—1934年在江津医学研究社学习。

·1936—1938年在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后转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毕业。

·1938—1942年在江津县立女子中学教员兼校医。

·1941—1949年任江津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

·1946—1949年任全国中医联合公会联合会常务理事。

·1952—1954年任重庆卫生局中医进修班教导主任。

·1954—1957年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

·1957—1984年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文献编研组、科研办公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兼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社社长。

·1984年10月17日病逝于北京。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任应秋坎坷的求医之路

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文学方面的根底。

17岁任应秋毕业于江津县国医专修馆,开始医学生涯,其祖父又聘请了当地著名老中医刘有余到家中为其教授中医典籍,并设立济世诊脉所,免费为当地群众看病,同时也积累临床经验。

1936年任应秋在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期间,有幸见到当时上海地区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陈无咎诸前辈,并一一虚心求教,受益匪浅,开阔了知识领域和学术眼界,使学业大进。翌年,因抗日战争开始,祖国危亡在即,任应秋不得不返回重庆家园,自设诊所,行医治病。并凭借其文史知识,执教中学。

图片

身为中医人,心在中医路

当今世界,不少人仍然对中医存在一些怀疑,但是中医毋庸置疑是不可或缺的。以前的南京国民政府歧视中医,任应秋为了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教育部不准中医学校立案是何道理》的文章,为中医事业发展大声疾呼,这无疑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立各家学说,刷新常规认知

任应秋提出医学发展史上(任应秋在文献整理上也有重大成就,对于创立学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存在的7大医学流派,认为医学流派的肇始并非在金元,而当断于先秦。提出了医学流派研究的新见解·,掀起研究中医学术流派的热潮,是国内当之无愧的学科创立人和带头人。

任应秋不仅研究中医经典,还在各个方面充实自己

任应秋每天晚上七点准时进入办公室,到了晚上十一点才离开,多年如一日(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坚持,努力的学习态度),广泛接触在中国历史,哲学,文学等各个·方面的书籍,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是同学们学习的楷模,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图片

任应秋上课幽默,但依旧严肃

    任应秋讲课时表情从容,平静,从不离题发挥。即使偶尔插入几句颇有风趣的举例,是全堂大笑,但独他不苟言笑。有一次,在讲到他研究《内经》积累了大量大片,在“文革”中期被洗劫一空,任应秋声音变得哽咽,眼圈发红,教室里一片肃静,沉寂。片刻后,他恢复了平静,继续讲课。后来,才知道,“文革”期间,任应秋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造反派”让任应秋站到折叠的桌子和等字上面接受“批斗”,脖子上挂着铁丝穿起来的沉重卡片,这些卡片,是他多年心血凝成的。十年浩劫,是对中华文明的摧残,是对人格尊严的他蹂躏。这难以忘怀的痛楚和无法抚平的创伤,使这位一向平静的老前辈动容。

后世的题词称赞(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发表的新闻侧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国著名老中医、萧龙友先生弟子暨汪逢春门人及义子张绍重题词(左)

全国著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孔光一 题词(右)

图片

全国知名中医、秦伯未先生传人王凤岐、吴大真及王雷题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