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知识的上游者,还是乞讨者?

 我是慕珂 2021-09-06

写在前面的题外话:

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

早上起来问先生:“你送什么礼物给我呀?”

他一脸的无奈:“我前几天问你你说不需要呀。”

(ps:我比较任性,想要买的东西之前就买了,没想要留到情人节让他买。今天听一个男同事说,情人节+过年,或者说每年的各个节日,都是他比较煎熬的日子,今天情人节,光一个吹风机3000多就出去了~我要向他老婆学习~哈哈哈~)

我很认真地说:“你写首诗给我吧。”

。。。。。。

我知道,要让一个技术男写首诗肯定是件不太现实的事情,但就想跟他闹着玩,逗逗他~看他欲言又止的表情,就觉得特别好玩,特“解恨”~哈哈哈~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祝大家天天都是情人节~


言归正传~

01

刚来北京读书的时候,站在偌大的北京城里,让从山沟沟里出来的我兴奋不已。但兴奋过后就发现,北京太大了,和闺蜜一起出去办事情,并非每次都能顺利找到地方。

于是就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两个姑娘一脸茫然的时候,闺蜜的画风是开始努力判断当下的方向,了解我们去的地方怎么走,偶尔冥思苦想下;我的画风是直接忽略她思索的表情,碰到一个路人就问怎么走。一个不知就道接着问下一个,心想肯定总有知道的。

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么方便的地图导航,不会就问已经形成了我的思维定势,而闺蜜每次碰到问题都尽量自己找答案,也形成了她的思维定势。

年轻时候的自己总是不解,为何闺蜜不愿意问别人,总要自己想。明明答案就在那里,问一问多简单呀,一下就知道答案了。省时省心省力,还省脑细胞。(囧)

多年后,在看到李欣频老师《量子创意课》一书时,我才恍然大悟。书中说到,我们要努力做知识的上游,不要做现成答案的乞讨者。原来闺蜜一直在做知识的上游。

《量子创意课》是李欣频老师的天龙八部之一。书中一共讲了十堂课。囊括了不论断不贴标签、找到自己的受限点、用联集来代单选人生、做知识的上游而非乞讨者,以及接受现状和活在未来式里等等内容。

有好几堂课的观点都颠覆或者改变了我的认知和观点,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其中,给我最大刺激的,便是上面提到过的——做知识的上游。

02

我一直都认为,跟别人要答案是一种如每日吃三餐一样正常的事情。就比如找不到要去的地方,就去问别人。因为过往受到的教育,经常是等着老师给标准答案,习惯了不思考。(我是反面教材,大家别学我~)

但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习惯了跟别人要答案,习惯了等待别人喂食的思维定势,就容易失去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沦为他人价值观的奴隶。

依稀记得沈从文笔下的一个故事,在他的老家湘西来了一群土匪,把当时清朝还在那里设置的一个县官给杀害,新派来的县令抓凶手抓不到,于是,他只能召集全村的男人们到一起,说现在抓不到凶手,上面又要有交代,所以,现在只能从你们当中找一些人来替代凶手,通过类似于抓阄的方式来决定。

于是,没有被选中的人一脸的幸运,被抓到的则一脸的死灰相。

民众能愚昧到如此地步,可悲可怜可叹!

当然,如今的我们肯定不会这么夸张。但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什么都等待别人喂食,久而久之,就会自废武功,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从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要知道,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不一样的,适合我的未必适合你,适合你的未必适合他,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答案。

比如,看到别人读了100本书,马上就问对方要书单。每个人的经历和特长都不一样,他的100本书未必适合你。

你需要的是从自身去挖掘和寻找你的兴趣点在哪里,然后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构筑你的书单和你的图书馆,而不是别人说什么你就变成了拿来主义。你可以说,我目前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你看的100本书里,有哪些比较好的、值得一看的心理学方面书籍?

这样,才是在构筑你自己的图书馆。如果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就算100本书单给到你,也只是填补你内心一时的热情而已,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你放在某个角落慢慢遗忘罢了。

03

再比如,想去哪里玩儿,大家都习惯性找攻略,是不是再正常不过?

但如果你的行程完全是按照攻略里他人经验去游玩的话,那你的收获肯定微乎其微。

就比如那年我出差到厦门,周末的时候借机去看一看鼓浪屿。于是,习惯性的在网上看了一下大家的攻略就出发了,而没有去看看鼓浪屿的人文历史和背景。

于是,那次我在小岛上,吃到了攻略里讲的好吃的东西,以及流于表面看到的建筑,还有熙熙攘攘热闹的景象。

但是,我完全看不到我脚下踩的这片土地,它有着怎样的历史痕迹?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我的心完完全全体会不到,我只是游走于表面,走走停停,拍拍照,吃吃东西,却永远也无法抵达这座岛屿的内心。

这样旅行与网上的段子:“上车睡觉、下车拍照, 回到家里 ,什么都不知道”的旅行,又有何区别?

看过一篇文章,复旦大学一个教授,他们一家人每次到外地去度假,都有一个传统,就是去哪里玩之前,都要先看一本关于当地的书籍。比如说去芬兰,他们会在出发之前,或者利用在飞机上的10多个小时就把关于芬兰的那书看完。

等飞机落地的时候,你再去体验那座城市,和你没有看书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不再仅仅只是用眼睛去看眼前的风景,而是用心去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韵味,以及它背后的历史沉淀,还有书中给到你的关于这座城市的灵魂。

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欣赏和喜爱,会让你的旅行充满了期待、幸福与成就感,而非只是用拍照来标记“到此一游”的旅行。

李欣频老师说:“拒绝被惯性喂养进别人现成的价值观(包括成功的案例,因为那是别人的路,不一定适用于自己),自己采食,自己决定,自主负责,自己养自己,最重要的是把知识决定权还给自己,不做意见或是现成答案的乞讨者。你可以带着你有兴趣的课题收集信息,但不是收集意见或是现成的答案。”

所以,我们要争做知识的上游,就是往产生知识或者启蒙智能的最源头去探寻,而不是一直处在下游,拿着过滤网捞现成的。

比如,当你到美术馆看到一幅震撼人心的美术作品时,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就是这位画家,面对着一张白纸,你如何看到画的全貌,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你的第一笔会从哪里开始画?接着,怎么进行画笔之间的流动?最后会落在哪一笔?画完后你的心情如何?

当你到博物馆或者美术馆,都是以这种站在艺术创造源头的角度来虚拟创作,久了,一定比你走马观花式的方式收获更大。

因为你已经不是在简单的,吸收别人传递过来的信息,而是直接链接到了最原创的脑。

04

此外,因为李欣频老师的人生是连集型的人生(她是广告人,广告代言人,作家,编剧和老师等身份),而非单一选择的人生。

所以,在《量子创意课》这本书中,她也呼吁大家:用联集取代单选,开展放射型的平行人生。

她在接受采访过程当中,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去了那么多国家,你比较喜欢哪个国家?你是广告文案、广告代言人、作家、大学老师、影评人,这么多身份,你最喜欢哪一个?

这个时候李欣频老师经常无法给到具体答案。

她说:“希腊的圣特里尼岛,让我见识了无限可能的蓝;埃及高尺度的神殿,让我明白人很渺小但也很伟大;迪拜让我学会了”从无到有,无所不能,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陆海空创意“;印度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物质极贫,却充满开心笑容的孩童;美国阿拉斯加零下五十度,仰望那条清晰的银河,以及满天疯狂挥洒炫彩的极光,让我知道上天自从完成了地球至今,从未有任何一刻停止再创作,每分每秒这个地球都截然不同……”

可能在过往学习考试当中,我们选择题都做得太多,习惯的把这种思路带到日常生活中。

但真正的人生不是减法,而是加法,不是选A还是选B,而是把A加B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选择会排除掉其他的东西,很容易让生命越走越窄,走进惯性的轨道里,进入死胡同中。

比如说,你考上了商学院从此以后经商,就放弃了成为一个画家的梦想。在李欣频老师的眼里,这两者其实是不冲突的。她说你可以试着同时体验商人和画家同在一个身体里的生活,可以用画家的灵感、直觉和敏锐度来处理财经问题。

就如一个程序员,因为听到一本关于画家梵高的书,却意外的帮他解决了在程序中一直困扰他的难题一样。

万事万物是相通的,所以不要用非A即B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人生,而应该用连集来取代单选,努力打造自己多重可能的精彩王国。

0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何家弘先生,也是这样一个有着精彩联集人生的人。

法学方面好几本教材都是由他编写,法学造诣之深自是不必再言,难得的是,他还是首都高校教授羽毛球单打冠军、国际足联道德委员会委员、风靡国内外的侦探小说原创作家……而今年,65岁的他在人民大学开演唱会,唱歌跳舞,从学术界又跨到了演艺界。

何家弘老师一直在“不断地挑战自己”,影响着身边的人也不断地脱离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发现新的自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而牛人之所以可以成为牛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极为接近,就如前面提到的李欣频老师和何家弘老师。他们都是自己人生的赢家,从不给自己人生设限,让在他人眼里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在他们的生命里却变得顺其自然,恰如其分。

《创意量子课》给我结结实实上了10堂精彩的课程,包括颠覆我观念的诸多醍醐灌顶的观点,以及可供选择的大量电影和书单。

而这本书的书写,本身也引用了大量的书籍和电影里的话语来做论证。在通读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与李欣频老师对话,还可以和其他许多优秀的书籍作者和电影编剧做心灵的链接,能拥有这样的精神饕餮盛宴,真是美哉!

正能量慕珂

与你一起狠狠改变自己~

阅读|亲子|理财|成长|蜕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