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男女害怕婚育的根源:缺乏正确面对“失败”的勇气

 育邻人 2021-09-06

青年男女害怕婚育的根源:缺乏正确面对“失败”的勇气

育邻梦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确,失败让个人看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失败让个人看到输赢之外的风景、失败让个人看到功利之外的世界。然而,害怕、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正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

害怕表白被拒绝、害怕对方并不一定事事顺自己的心、害怕不能为孩子创造出最好的成长环境、害怕孩子出生之后会遭受各种委屈、害怕孩子在学习成长旅程中被其他同伴超越、害怕孩子未来的生活不够幸福......在年轻人婚育比例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害怕婚育失败已经成为阻碍人类传宗接代的“头号杀手”。民政部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且呈逐年快速增长之势

个人生命旅程最大的成功,就是婚育的成功。因为,夫妻是彼此最好的依靠、子女是夫妻生命最可靠的延续。然而,成功的对立面就是“失败”,婚育失败也将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可能面对的最大“失败”。因为:

1、婚育之后你将不再无所不能

卢梭说:“当人们从事一个人能单独操作的工作和不需要许多人协助的手艺的时候,人的生活是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并且在交往中无拘无束”。

然而,这种“自由和无拘束”很可能只是哲学家的想象。因为,一旦决定婚育你就不再是原生家庭中的那颗“掌上明珠”,你挑选的伴侣很可能随时准备阻击你的梦想、你的孩子很可能轻易击碎你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2、婚育之后你的时间将不再完全属于自己

丛林中的大树必须留出很大一部分空隙给同伴,而且树林越茂密大树留给同伴的间隙越大。同样,进入婚育期的成年男女亦必须分配给对方或孩子更多时间,比如饭菜得多做好几份、出行得征求配偶或孩子的意见、必须留出大量时间陪伴孩子学习成长、必须抽出时间陪伴双方年事已高的长辈......

青年男女害怕婚育的根源:缺乏正确面对“失败”的勇气

婚育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复杂的综合行为艺术

3、婚育之后你的“单线程”操作系统得升级到“多线程”模式

收音机只能听广播、电视只能放视频、视窗操作系统出现之前同一台电脑/手机也只能处理单一程式、视窗操作系统出现之后同一台电脑/手机可以处理多项工作......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工具在刚出现时都只预设有“单线程”操作系统,而后随着人们继续叠加附带功能才变得功能越来越多样。

饿了吃、困了睡、闷了哭......人类婴儿刚出生之时也只能处理非常单一的生命活动,之后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辅导下逐步学会处理复杂的日常生活事务。同样,个人从小长到大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学会与多同伴协同,而与伴侣和孩子共处就是其中最最核心的职能。

4、婚育过后你将不再只有职场

工作至上、奋斗最美,在资本鼓吹之下双班12小时/996/007工作制、无限加班奉献都成了正常职业素养【近期,在人口婚育不断下滑之下,这些制度被全网横批】。然而,一个人只要TA认真开启婚育生活,难免需要从职场那边挤出更多时间服务家庭生活。同时,以目前尚未作出实质性改变的就业环境,婚育之后绝大多数基层劳动者大概率会被职场边缘化。

.......

婚育是现代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基础,是确保人类社会持续繁荣发展的基础。然而,在以成败“二元论”英雄的现实生活中、在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后、在男女从彼此依赖伙伴成为职业竞争对手之后,人口婚育问题就成了所有后工业信息化社会共同的敌人。因为,婚育不是商业合作、不能有利就合作&有害就终止合作,婚育不可调试重来、错过这个村就没这家店。因此,欧洲的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北美的加拿大+美国、东北亚的韩国+日本等普遍追求个性独立&被认为率先进入后工业信息化+职业化生产劳动的国家和地区都先后陷入了人口低生育泥潭。

人类是社群性高等级哺乳动物,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才能确保生活幸福、每个人都必须通过为群体提供帮助才能实现个人生存价值。因此,融入群体、适应群体生活才是人生成长的最核心需求,基础教育最应该引导“独生子女”适应“失败”。所以,提升社会婚育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社会正确面对“失败”,表白“失败”、求婚“失败”、立业“失败”、教养子女“失败”......

青年男女害怕婚育的根源:缺乏正确面对“失败”的勇气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青年男女害怕婚育的根源:缺乏正确面对“失败”的勇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