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赵丁:老翁忆旧——谷子

 梅君小苑 2021-09-06

《老翁忆旧》:我回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赵县的农耕状况,计划写几篇短文以记之。今天首第一篇《谷子》。

1、谷子

谷子是五谷之首,在我国种植已久,这从一些物候中可以证明。二十四节气中有谷雨节,谷雨节在阳历4月下旬,正是春播谷子下种的时候。还有一种鸟叫布谷,每逢谷子播种季节它会飞来,成天布谷布谷地叫着,告诉农民该种谷子了。这也是叫它布谷鸟的原因。

谷子在赵县当时是主播作物。谷子是春播作物,谷雨节下种,白露节收获,生长期达4个半月。也有夏播品种,生长期只有3个月。

谷子何时起在赵县种植,我没有考究,但在赵县种植也很久了。七八十年前,谷子碾成的小米,就是赵县农民的主食,即可证明。

谷子是条播,行9寸。待苗高寸许时定苗,每株留两三个苗。适时定苗很重要,农谚云:“谷子早扒(定苗)一寸,顶上一车粪。”

谷子最重要的田间管理是除草和浇水、中耕。

与谷子形态极其相似的杂草叫谷莠,在谷子幼苗期很难判定哪是谷子哪是谷莠,除非是有经验的老农是很难分清的。谷莠分蘖多、生长猛、长势强,影响谷子的生长和产量,所以必须及时铲除。

谷子在生长期,如果不下雨,也需浇水。谷子的浇水也是有讲究的。农谚云:“谷浇老,麦浇小。”“谷子旱个死,到老一包籽。” 谷子幼苗期,若天旱,则不扎旁根,只留有出苗时那个根,而五叉骨(生根的地方)发育粗壮,风一吹,来回倒伏,好像要死。这时候不用浇水,若天下大雨,谷子会马上生出三四条新根扎入土中,原来的主根会折断,谷苗茁壮生长。如果雨下得很小,新根不能扎入湿土,主根折断,谷苗就会死去。农民把这叫“崩谷”。所以此时应马上浇水。谷子在上籽期是需要大量的水的。

中耕就是用锄头在垅背上锄一遍。农民会双手持长把锄头,倒退着来锄地。每浇一次水或下一场大雨后,都要锄一遍。一是可以锄掉杂草,防止再生杂草。二是松软土地,防止水分蒸发。三是便于谷子生长新根。四是可促使土壤风化,增加土壤肥力,不是有伏天划破皮(地皮),顶春耕两三犁”的说法吗!

我祖父是种地能手,他说:“谷子在半吐半秀(刚开始吐穗)时,锄一遍地很重要,这可以锄断谷子的老根,促使生长新根,防止谷子生长后期朽根,保证谷粒饱满,提高产量。”

那时候谷子的病虫害不多。我只见过乌霉病,谷穗的谷粒是黑粉包。还有是白发病,谷子吐出的穗上有丝丝白发。不过是偶尔有一株是这样,并没有大片发生,危害不大。至于虫害,1943年,赵县发生蝗灾。我亲眼见到在地里出蝗虫蝻。在巴掌大的地方,首先看到地面开始膨松,继而从中爬出许多蝗虫蝻,开始乱蹦,它有向阳性,开始向南蹦。稍大,和平时的蝗虫不一样,头和腹部黄色,长翅膀处(通常叫鞍),是似平绒的黑色。长出翅膀后,爬在谷穗上晾晒,在太阳光下,呈一片耀眼的银白色,成群飞起,遮天盖日。把谷叶全吃掉了,谷子颗粒无收。1941年,谷子生黏虫,谷叶被吃掉不少,谷子大量减产。那时候,没有除虫的农药,只靠人手去捉,收效甚微。

谷子的收获方法有别于玉米和黍稷。农谚云:“过了白露节,谷子断了血。”

“秋分不熟,割倒喂牛。”所以,白露到秋分这15天中,是收割谷子的时候。从农谚“过了白露节,磨镰就当歇。”的话语中,也可以看出,农民为了收割谷子的忙碌状。

割谷子时,一人割39垅,每割到一把时,使谷穗朝下,用镰把敲打两下,让谷穗都整齐地垂下来,才把它放在身后,呈整齐的一排,这叫谷排。这个工序叫割谷子。

掐谷子时,妇女们蹲在谷排前有谷穗的一头,右手持找镰(掐谷穗的刀),左手握住一把谷穗的茎,用找镰从谷秸上把谷穗掐下来,放在容器里。这叫掐谷子。

打场。把谷穗在场里摊开,晒干后,碾轧脱粒,通过扬场,把谷粒、秕子、蒙糠、谷挠分开,打场结束。把谷穗拉到场里后,如果天气不好,预示有雨时,将谷穗垛成园形垛,顶如蘑菇状。如下雨,则用他物苫住。

每逢割谷子的时候,也是小孩子们玩得最开心的时候。他们会一手提个小笼子,一手拿个谷莠穗,跟在割谷子人的后头,东跑跑西跑跑,等着捉蚂蚱、捉蚰子。捉住公蚰子(浪叫蚰)就放在小笼里,捉住蚂蚱或母蚰子(尾巴蚰),就用谷莠穗的茎从它的鞍部穿过去,穿一串蚰子蚂蚱,拿回家烧烧吃,是孩子们的一道美味肉食。时代在进步,饮食文化也在演化,昔日顽童爱吃的烧蚂蚱,今日成为高级餐厅桌上一道美味佳肴油炸蚂蚱。

还有一种硬翅下面是红色软翅的蚂蚱,飞起来一是很好看,二是会发出“特、特、特”的美声,人们给他起个名,叫响老路儿(响辘轳)。孩子们很好奇,总想逮住它,但是它一展翅起飞,会飞得很远才落地,难逮住。不过人们发现它对一种声音有吸引性,人们一拍手掌,它听到后会寻音飞过来,落在眼前,就逮住了。

小米。谷子脱去皮就成小米。过去,中等生活水平及以上的农民,多以小米为主食(除去极富裕的几代殷实的大户人家)。就我们家而言,记得我小时候家中的午饭,是小米面饼子或窝窝头、小米汤。每天中午都在大灶的大锅上蒸干粮,蒸一底篦,一口篦,不能盖锅盖,用一大“锅拍”盖住。等锅上园汽(上园汽是本地土语,蒸笼或锅盖上冒很大汽时叫上园汽)后,错个小口,向锅中下一把米。蒸出干粮来,下面就是一锅小米汤。所谓“进了地主门,米汤一大盆,勺子搅三搅,浪涛吓死人。”的确,小米汤中的米很少,因为是耗锅水,所以颜色很黄。不过多数人家的中午饭都是米汤。晚饭是米面饼子、小米粥。因为我们家当时连长工短工共有20来口人,同吃一样饭,两顿饭就把中午蒸的干粮吃完了。所以第二天的早饭,是小米干饭、杂面汤。小米干饭的做法是:锅中的水烧开后,下小米,锅再开两滚,把米捞在红瓦盆里用布盖好。在米汤中放入稍许盐,下杂面,锅烧开后再放些用棉籽油烹的葱花,就成杂面汤了。把捂好的小米,用几双筷子或小擀面杖用力朝一个方向搅拌,搅成黏糊状,压实,就是小米干饭。吃时,用铲子铲一块放入碗中。

小米的吃法还有很多。把小米用清水捞一遍,控水,焖一会儿。待用手指能将小米碾成面时,在碾子上轧成面,叫湿米面。

湿米面加点榆皮面,和成软面团,可以擀饼捏饺子或擀面条,代替白面用。

湿米面还可以摊煎饼和蒸发糕(这在《稷子》一文中说明制法)

将湿米面在锅中炒熟,叫茶面。吃时在锅中煮开,再加点炒熟的芝麻,这叫“打茶,一般是在正月里吃,因为正月里那几天是不熬小米粥的,这也是一种习俗吧。

小米也可以像大米一样来蒸饭。锅中的水烧开后,下米,开一滚后捞在笼屉里,用筷子搅松散,加火蒸熟。我在赵县农职上学时,老师的小伙房,常蒸大米饭,学生没条件吃大米,就隔三差五地仿照蒸大米饭的方法去蒸小米饭吃。

过年时,家中自己做豆腐,会有不少豆腐渣,舍不得当饲料,会掺些小米面蒸成渣饼子(当然也会掺别的面)。那时候,在过年时我们家也会蒸几锅渣饼子,在正月里吃。这是一种习俗。

还有一种用小米做成的食品很是稀少,小时候我只吃过一次,它叫蚂蚁蛋。做法很简单,在豆腐渣中加入小米,再放点盐,和匀、团成鸡蛋大小的蛋,在锅内蒸熟。

秕子。秕子可以装枕头,轻松、柔软、易流动,枕上去非常舒适。但是,用过几年之后,秕子就会有脑油味,必须换新的。所以打过谷子场后,总会有人去场里找秕子来装枕头。三年大饥荒时,食品十分匮乏,人们都把枕头拆开,把秕子磨成面,蒸饼子吃来充饥。我们家也把几个枕头里的秕子吃掉了。当时也有大胆的人趁去打谷场装枕头时,偷偷装些谷子带回家。人饿极了,基于求生欲望,什么事情也会做出来。所以当时流行一个顺口溜是:“十个社员九个贼,剩下一个饿死看怨谁?”仓廪实而知礼仪嘛!如果人饥饿难挨,此时的人为了能活下来会放弃礼仪和尊严的。饿死不吃嗟来食,渴死不饮盗泉水的人是极少数。

蒙糠。蒙糠是一种很好的隔水防潮剂。有些堆放的物品,临时为了防雨,可盖上一层蒙糠,就是下场大雨,也不会淋透蒙糠。

再一种用途是“偶炕”。七八十年前,农民都是睡在土炕上。一个土炕占多半间房。土炕是这样盘的:盘炕用土坯,共分三层,底层纵向排列,竖着侧面放,行距四到五寸。中层横向,侧面架在底层上,行距同底层。上层平放,盖严后用麦秸泥抹平。在适当的地方留炕洞口。

为什么这样盘炕呢?那时候冬天住室内都不升煤火,为了晚上睡得温暖,要在炕洞里点火烧热土坯,从而暖热被褥,并能长时间保持暖和。在炕洞里点火烧热炕,又不能常时间烧火,就采用没有火苗又能常时间燃烧放热的燃料来加热土炕,这个过程叫“偶炕”。

“偶炕”时,先用棉花秸点燃,待将烧尽成熟火时,在上面厚厚地盖上蒙糠。蒙糠有油性耐燃但不发火苗且能常时间放热,能满足取暖的要求。

谷挠。用谷挠铺炕,时间常了,可压成像毡一样的一大片,均匀地铺在身下,不移动,不会发生一片薄一片厚的现象。谷挠有硝性,易燃耐火,一般摊煎饼时也用它做燃料。

干草。谷秸掐下谷穗后,晒干,就叫干草。把干草捆成捆,垛成垛,留做牲口的饲草。那时候种的谷子多,骡马驴牛都吃干草。把干草用铡刀铡成寸许的段,就可以喂牲口了,干草是很好的饲草,牲口不干活时,在草里稍加点精饲料就可以了。从1956年开始建高级农业社后,要求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就开始向农业社下指令,要多种玉米和红薯,减少谷子种植面积。这样一来,牲口缺少优良的饲草,又因人口粮是以人定量,牲口的精饲料留量减少,有的饲养员还会把一部分精饲料拿回家中以补口粮的不足。所以1957年造成不少的牲口死亡,影响了农业生产。

干草在殡葬仪式中也有特殊的用途。人死之后,为便于亲友吊唁,都要在家中停放几天,这叫停灵。停灵期间为了使亲友能瞻仰遗容而不入殓,尸体停放在木床上,身下先横铺干草,再舖褥子,这叫停草铺。待出殡时才入殓。当棺木离家之后,留守之人将干草抱到门外正冲门处焚烧。

现在赵县农民很少种植谷子了。究其原因,一是谷子比玉米受风雨灾害的机率大。二是管理程序比玉米多。三是麻雀为害。农谚云:“麻雀上万,一起一落一石。”意思是上万只麻雀飞入成熟的谷子地里,在一起一落的短暂时间里就会糟踏一石(270斤)谷子。因为麻雀除啄食谷粒外,还会啄落许多谷粒。现在种植小面积谷子的农户,在谷子快成熟时,只好用网把谷子地罩严实来防麻雀为害,从而增加了种植成本。

现在赵县人吃的小米,多是从外地运来,所以市场上又多了一个运输、加工、销售小米的专业行当。


作者简介  贺赵丁,赵县肖庄人,一生在本县从事教育工作。当过初小、高小、初中、高中教师。任过中学校长、乡镇总校长。受到国家教委、计委、财政部、劳动部、省委、省府、地委、行署、县委和县府的多次奖劢。1991年离休。离休后,爱写些短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