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锦瑟更无端的,是人生

 桑葚三味 2021-09-06
这是历史文化题材的第48篇随笔

1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在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里,乾隆送给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的玉佩上,刻着这八个字。

古往今来,是否多情之人总是将生命挥霍得太快?他们在红尘匆匆游历一回,就迫不及待地离去……

比如,写下爱情绝唱“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李商隐,一生为情所伤。去世时,年仅45岁。

翻阅他留给世人的作品,以《无题》命名的诗作,多达20多首。

当他以《无题》命名时,不知心中是如何的空茫?

或许,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有太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忧伤,那就不如《无题》吧。

其实,有没有题目又有什么关系?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说再多也不会懂。

李商隐一生的命运,似乎正如他笔下“无端五十弦”的锦瑟,无奈,无解。

2

8l3年,李商隐出生于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此时,大唐正出于中唐时期。

不到十岁,父亲就去世了。身为家中长子,李商隐肩负起了撑持门户的责任。他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他的天赋也在此时得以显现。

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并跟随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已写得一手好字和一手妙文。

829年,李商隐来到洛阳,凭借自身的才华,得以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文坛大家。

白居易比李商隐年长41岁,此时已从长安返回洛阳。令狐楚比李商隐年长47岁,尤善四六骈文,常与白居易等人唱和。

白居易和令狐楚都很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令狐楚还让李商隐与他儿子令狐绹交游,并亲自传授李商隐骈俪章奏之学,视李商隐为其得意门生。

李商隐不负两位伯乐厚望,努力学文,积极应试。837年春天,在李商隐的努力下,也在令狐楚父子的引荐下,李商隐得中进士。

3

837年12月,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担任王茂元的幕僚。

李商隐的爱情,就这样出其不意地降临了。

王茂元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韩瞻为妻,韩瞻和李商隐同年进士,私交甚厚。

一天,李商隐受王茂元和韩瞻相邀,到王茂元家里做客。李商隐无意中看到韩瞻的夫人和一个灵动娇美的年轻女子并肩而行,不由多看了几眼。

韩瞻笑着告诉李商隐,那是他妻子的妹妹,王茂元的小女儿王晏媄。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原本不相信“一见钟情”的李商隐,这一刻,却信了。

王茂元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得知李商隐爱上了自己的小女儿后,自然乐见其成。

838年春天,李商隐如愿娶王晏媄为妻。这一年,李商隐25岁,王晏媄16岁。

4

当李商隐沉浸在和爱妻新婚燕尔的甜蜜中时,他不知道,和爱情一起到来的,是他仕途上一生的“无解”。

中晚唐时期,“牛李党争”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许多人一生的命运。李商隐,是其中之一。

这桩婚姻,将李商隐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

李商隐的尴尬之处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成员。因此,李商隐的行为就被“牛党”解读为对去世不久的恩的背叛令狐绹更是认为李商隐“忘家恩,放利偷合”,与他割席绝交。

李商隐很快尝到了苦涩的滋味。

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后,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授官考试。

838年春天,新婚不久的李商隐去长安参加授官考试,被吏部录取。但是,录取后又被除名。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娶了王晏媄。

李商隐心中了然,回到泾州后,将苦楚放在心里,在丈人和爱妻面前却只字不提。

5

839年春天,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或许因为他的才华实在太出众,让吏部找不出不录取的理由。这一次,他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然而,随之而来的烦恼是,他和爱妻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夫妻分离,书信往来是寄托相思的唯一方式。这期间,李商隐给爱妻写了很多情诗。

比如,这日清晨,当他匆匆赶往兰台值班时,又想起了远在泾州的爱妻,便随口吟了一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因为李商隐身陷“牛李党争”漩涡,他的仕途注定一片黑暗。

不久,他从校书郎调任弘农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因为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更受冷落。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因为替死囚减刑而受到上司的责难,最终辞去弘农县尉一职。

842年,李商隐以书判拔萃,重新进入秘书省担任正字,正字品阶比原来的校书郎低得已经不值得被牛李两党的权力斗争排挤

仕途不得志,让满腹才华的李商隐郁郁寡欢,也让善解人意的王晏媄心事重重。

虽然李商隐从未在她面前怨天尤人,但聪慧如她,怎能不明白他这些年在官场的压抑、委屈和蹉跎,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娶了她?如果他当年没有娶她,他的人生是否就完全不同?

李商隐爱王晏媄,怕王晏媄担心他,所以从不对她说他遭遇的不公和不平;王晏媄爱李商隐,怕李商隐担心她,所以也从不对他说她对他的思念和牵挂……

从此,对李商隐的歉疚和自责,就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王晏媄的心里,她原本青春亮丽的容颜渐渐暗淡了下去……

6

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依然在秘书省正字一职上蹉跎的李商隐赴桂林任职。李商隐早已对升迁不再抱有任何希望,随郑亚欣然前往。

不料,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只好返回长安。

回来途中,李商隐借道巴蜀,正好遇上巴蜀连绵不休的大雨,羁旅巴山途中。

秋雨绵绵,秋风萧瑟,听着窗外凌乱的雨,看着无情的秋风吹打秋叶,万千思念、无尽孤独涌上心头。想起那些和爱妻共剪西窗、秉烛夜谈的日子,李商隐不由黯然神伤,情难自已。

他走到窗前,笔走龙蛇,一首千古绝唱就这样诞生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回到长安后,穷困潦倒之际,写信给令狐绹请求帮助,但毫无悬念地遭到拒绝849年,他只好通过考试,再次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职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十年前,他担任弘农县尉,十年后,他依然担任类似职位。仿佛一头埋头拉磨的驴,兜兜转转了十年,依然在原地踏步,不,其实还退步了。

人生在世,又有几个十年?李商隐深深地叹了口气。

7

当李商隐在官场奔波蹉跎时,王晏媄的身子一天天垮了下去,但她始终没有告诉李商隐。

851年春末,她预感自己时日无多,才给李商隐捎去一封信,希望他回来见她一面。

李商隐收到信后,发了疯似地快马加鞭、日夜不停往家赶,但还是晚了一步。

然而,王晏媄最终没有撑到李商隐回来。这一年,她才29岁,为李商隐养育了一儿一女。

29岁,正是一个女子的花样年华,但王晏媄的生命之花,却过早凋零了。

李商隐终于意识到,是他将爱妻一步一步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万分悲痛中,他为爱妻写下了一首《房中曲》,其中有一句:“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王晏媄去世后,李商隐没有再娶

在生命之火即将燃烧殆尽时,李商隐写下了被世人称为最难解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写成一年后,也就是王晏媄离世七年后,858年,李商隐在郑州家中病故,年仅45岁。

8

爱一个人,就是一生。

如果不是李商隐仕途坎坷,和妻儿聚少离多,王晏媄也许不会如此过早离世。如果王晏媄不走,李商隐也不会走。

李商隐多么想告诉王晏媄,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娶她,他真正后悔的,是没有好好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时光。

直到妻子去世后,他才真正明白,他曾经妄想报效朝廷,但这一切不过都是虚幻。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就是那些与爱人共度的时光。

9

在李商隐身后八百多年,清代才子曹雪芹读懂了李商隐层层叠叠的心事和晦涩难言的痴情。

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说出了对李商隐的评价。

在这一回中,当众人坐船穿过枯萎的荷叶时,宝玉、宝钗、黛玉之间发生了这样一番对话: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哪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

黛玉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忙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其实,黛玉并非不喜欢李商隐的诗,而只是借李商隐的诗向宝玉撒娇。

宝玉信口说了一句破荷叶,宝钗赶紧解释附和,一搭一唱,俨然夫唱妇随的模样。黛玉当然吃醋了,连用了“最”、“只”、“偏”等一串强烈的字眼,只为让宝玉明白,她喜欢枯荷、落花、残雪等景致,宝玉作为她的知己,本该知道她的喜好,了解她的心意,如今却怎么和宝钗同一立场了呢?

可是,当时船上有那么多姐妹在,黛玉不能当众向宝玉表达不满,只能借用李商隐的这句诗了。当然,宝玉马上听懂了黛玉的心意,立马改口。

林黛玉喜欢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出自李商隐写于835年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那时,他尚未遇见王晏媄。

其实,关于残荷,李商隐写的最深情的,是857年秋天追悼亡妻王晏媄《暮秋独游曲江》: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作为曹雪芹笔下的才女,林黛玉一向品味不凡,超尘脱俗。在曹雪芹看来,李商隐和林黛玉其实是同一类人。

他们的气质里,都透着清冷孤傲,他们的骨子里,都透着满腹伤怀,他们的人生,即使再活一遍,可能依然无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